楊天牧
摘要:審美是人類理解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并受文化、經濟、社會背景、審美價值取向、生活方式、心理需求等方面影響而產生變化,審美是在理智與情感、主觀與客觀上認識、理解、感知和評判世界上的存在。本文以中國歷代染織紋樣的流變為例,來闡述在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設計審美有何不同以及造成這種審美趨勢的歷史、人文等原因。
關鍵詞:設計審美;中國歷代;染織紋樣;演變
一、中國歷代主要流行的染織紋樣圖案以及人們的審美思想
(一)唐代之前的染織紋樣風格與人們的審美心理
先秦時期,其中一種具有代表性的、被廣泛運用在織物、器物上的圖案當屬幾何紋飾。春秋戰國時期,幾何圖案十分盛行,受社會經濟條件限制,直線和折線是構成先秦幾何紋最基本的元素。先秦時期染織紋樣的幾何形風格,最初受制于編織技術的處理,后又與青銅器、漆器、陶器的紋飾相融合,形成先秦裝飾的紋樣風格。而這種紋樣帶給人的美的感受是節律,即像音律一樣以特定單位做有規律重復。從中我們雖然看不到具體形象的真實的美,卻可以感受到一種有節奏的的豐富、多樣的變換,給人以享受。秦漢時期變形的云紋、雷紋以及以及各種各種神禽異獸紋樣成為當時服飾圖案的主流。這些特征在西漢河北滿城出土的繡花絹、馬王堆出土的帛畫與衣物上都有體現。魏晉南北朝時期,染織圖案上出現的新的審美趨勢是以西方紋樣中的結構框架為本土紋樣所吸收而形成的新式紋樣以及佛教題材的紋飾開始出現。新疆出土的對羊燈樹紋錦、北朝時期的連珠團窠圖案繡片則是帶有于外風情的織物代表,甘肅敦煌壁畫供養人畫像衣飾則是與希臘棕櫚葉紋飾有相關性。
(二)唐宋時期染織紋樣風格與人們的審美心理
唐代是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紡織手工業也隨之有了很大發展。百姓安居樂業的生活影響到了圖案的審美取向,富麗堂皇的圖案風格成為主流,當時較為流行的有寶相花、龜背紋、卷草紋等,造型飽滿、層次豐富,繁縟華麗,充分體現著當時人們對理想寓意的美好憧憬以及生活現狀的相對安逸。五代兩宋時期,花鳥畫的發展到一個小高潮,同時對紋樣產生影響,朝繪畫性和寫實性方向發展。宋代幾何紋增多,如鎖子紋、七巧紋、回紋、卍字紋、毬路紋等。各類各式的折枝、纏枝紋樣廣為流行,各地出土實物不勝枚舉。士大夫文化審美的流行使得紋樣在清新雅致的造型中還流露著詩意,風俗化與平民文化的發展又給紋樣增添了一些生活的情趣,反應人民祝福祈愿、預示美好寓意的紋樣變多。宋元時期的傳統紋樣被廣泛應用在建筑彩畫、陶瓷、刺繡、織物、漆器上,此時的裝飾紋樣進入了發展的高度普及期。
(三)元明清時期染織紋樣風格與人們的審美心理
元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封建王朝,元代傳統裝飾紋樣在這種情形下興起,出現了中西合璧的新趨勢。在元代裝飾紋樣中,以成對出現的紋樣較為常見,織金錦是此時期的代表性染織紋樣。另外,一些具有北方民族特色的紋樣以及變體阿拉伯文字裝飾收到推崇,并為明清時期吉祥紋樣的大流行準備了條件。明清兩代封建經濟開始下滑衰退,資本主義經濟開始萌芽。吉祥題材紋樣在這一時期被廣泛運用,吉祥語言、吉祥圖案得以廣泛發展。例如,五福捧壽紋。因蝠與福諧音,故名。明代恢復弘揚漢族傳統文化,裝飾上出現匯集歷代裝飾的現象,圖案的時代風貌呈現的是明快大方敦厚質樸的裝飾風格。清代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手工業在康乾盛世達到這一時期的高峰,1840年之后,中西方文明沖撞加劇,傳統的裝飾藝術的審美風尚在政治的影響下走向一種堆砌雕飾之中。
二、設計審美風格流變的原因
(一)政治原因
每一個時代的設計審美標準成因,包含有物質的和精神的功能要素,也包含有時代的和民族的審美要素,換句話說,紋樣的流行所表現出某一特定歷史時期人們的共同審美傾向。從中國歷代流行紋樣來看,審美是服務于統治階級的,哪個階級占了統治地位,這個時代的審美意識就必須符合當前這個時代統治階級的意識,也就是所謂的強勢群體的審美意識。
(二)經濟原因
除此之外,還有經濟原因,經濟是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命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著審美意識形態。原始社會因為受工具制作、技術層面的制約,所流行的紋樣圖案定不會是復雜機器所織造的復雜紋樣,但隨著經濟的不斷繁榮,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審美意識發生了很大轉變。同時,每一個時代的設計審美標準成因,包含有物質的和精神的功能要素,也包含有時代的和民族的審美要素,換句話說,紋樣的流行所表現出某一特定歷史時期人們的共同審美傾向。
(三)文化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由于七雄爭霸,各自為政,造成了百家爭鳴學術論戰,產生了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以及墨、法等各學派,從而不同派別的意識形態滲透到服飾美學思想中產生了不同的審美主張。如儒家倡“憲章文武”“約之以禮”,墨家倡“節用”,“食之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法家韓非子否定天命鬼神的同時,提倡服裝要崇尚自然,反對修飾。審美意識不僅受政治經濟的制約,特定時代形成的文化氛圍(包括傳統的民族文化和西方外來文化)對審美意識的形成和發展變化起著很大的作用。漢代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后,中西方文化開始交流融合,服裝上圖案的元素開始流行團窠、動物紋樣,這樣的風格流行,體現的就是文化交流對審美的影響。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歷史時期,審美意識往往被物化為某一種形態,形式接受的過程是一個審美感知的過程。
從秦漢時期的龍鳳紋到當代各個品牌的潮流時裝,其中每一時期服裝款式的變化,都有圖案的參與。但隨著時代更替,染織圖案的內容、風格、裝飾布局、應用等也在大規模地發生著變化。不同時期染織圖案風格面貌,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人們的社會背景、審美價值取向、生活方式、心理需求等。染織圖案審美價值取向既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既受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階級地位、社會風氣、民族風俗、服飾材料、縫紉技術、藝術風格等的制約,又受到審美主體——人的審美心理、緒、性格的影響。因此當其中的客觀性因素或主觀性因素發生變化時,便導致了圖案審美價值取向上的差異。
三、結語
社會一直是處于運動變化中的,人們的審美觀念也在社會的不斷變革中發生改變,審美意識也不會永遠拘泥于某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通過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生活物品體現出來。瀏覽歷代的染織圖案,我們能感受到歷代人民心靈深處的渴望與追求,感受到不同時代的文化氣息,看似簡單的染織圖案,其背后卻深刻反映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審美觀念,反映著時代的文化背景。當人們對一種流行中的審美感知失去新鮮感的時候,就出現審美飽和,于是人們開始尋求新的打動人的圖案。由此,新的審美意識便產生了,審美意識因此而在自身的流變過程中打上深深的時代烙印。
【參考文獻】
[1]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
[2]張曉霞.中國古代染織紋樣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3]趙農.設計概論[M].西安: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4]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