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發展前行最重要的就是要對當前的文化境遇有一個深刻的認識,據此才能夠有針對性地提出復興文化的各項舉措。大眾文化伴隨消費意識形態興起,以其無所不包等各項優勢逐漸成為文化主流,但與此同時,大眾文化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也使其被精英文化和知識分子詬病。因此,充分地認識大眾文化的優劣,對于我們明確當前文化境遇具有異常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大眾文化;主流;弊病;文化境遇
伴隨著消費社會和消費意識形態的建立,大眾文化也應運而生。大眾文化,過去經常寫作mass culture,“mass”在許多保守的思想里,它是一個輕蔑語,含有卑微、低下的意思。從大眾文化誕生的那一刻,因為它是由知識水平不及知識分子的大眾創造,在民眾間廣泛流傳,其特征是和精英文化的雅所對應的俗等等因素,大眾文化便備受抨擊和詬病。雷蒙·威廉斯說:“大眾文化不是因為大眾,而是因為其他人而得其身份認同的,它仍然帶有兩個舊的含義:低等次的作品(如大眾文學,大眾出版商,以區別于高品位的出版機構);可以炮制出來以博取歡心的作品(如有別于民主新聞的大眾新聞,或大眾娛樂)。它更現代的意義是為許多人喜愛,而這一點,在許多方面,當然也是與在先的兩個意義重疊的。近年來事實上是大眾為自身所定義的大眾文化,作為文化它的含以上與上面幾種都有不同,它經常是替代了過去民間文化占有的空間,但它亦有種很重要的現代意識。”從這句話中,我們似乎可以更加加深對于大眾文化的理解,這也可以看做是對大眾文化的一種定義。大眾文化是作為民間文化的替代品,而在社會中獲得認可從而確定其身份的,其特點就在作品的低等次性和博取歡心的特性,大眾文化不是精英文化書齋中的產物,而是通過各種大眾媒體(如電視、電腦、微信等)進行廣泛的傳播。
阿諾德在談到大眾文化后果的時候說道:“文化工業的整體效果是種反啟蒙的效果,就像霍克海默和我注意到的那樣,其間本應是進步的技術統治的啟蒙,變成了一場大騙局,成為束縛意識的桎梏。它阻礙了自主的、獨立的個性發展,這些個性本來是很明智地為自己作出判斷和決斷的。”那么,是否大眾文化就如阿諾德所說那樣不可取呢?這就值得對大眾文化下的文化境遇作一分析。
一、一定時期內大眾文化將占據主流
同是法蘭克福學派中人,本雅明就對大眾文化的出現表示了積極地態度,對于阿多諾抨擊的“文化工業”和“復制”的問題,本雅明說:“世界歷史上,機械復制第一次將藝術作品從它對藝術的寄生以來中解放出來。更進而言之,被復制的藝術作品成為構思出來以供復制的藝術作品。比如說,一張攝影底片,可以重印出無限數量的照片,要確定哪一張是“權威的”照片是毫無意義的事情。”③本雅明正認為這種可復制性,才能滿足現代人對于物的要求。鑒于以上大眾文化的優勢,以及其所依靠的意識形態的穩定性,大眾文化的發展呈現一種“準中心化”的趨勢。
大眾文化除過其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占據主導,優勢還在于:
(一)大眾文化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它來源于生活,而不求高于生活,它以民眾的視野來看待問題,這就使得大眾文化彌補了精英文化通人民大眾之間填不滿的鴻溝,從而成為人人都能夠接觸和涉獵的一種文化,大眾文化的語言是世俗的,它的形式是多樣的,它的內容是程式化的(理解起來較為容易,不再成為只能在書房里研究的高深的東西),正如約翰·費克斯所言:“如果一個文化資源不能提供切入點, 使日常生活的體驗得以與之共鳴, 那么, 它就不會是大眾的。”④大多數人的文化訴求只能通過大眾文化這種通俗的形式達成,所以大眾文化具有異常廣泛的群眾基礎。
(二)大眾文化具有娛樂性
身處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的社會中,人精神負擔日漸加重。大眾文化不像是精英文化給人以心靈的啟迪和疏導,起著引導的作用,而更多的發揮了發泄的功能。中國最早的娛樂節目出現在湖南衛視,因此湖南衛視在一定時期內,都處于中國大陸衛視收視率的中心,但是隨著大眾文化的普及以及民眾對于娛樂的需求,各地方臺紛紛效仿湖南衛視,制作自己的娛樂節目品牌,不僅如此,還從韓國,日本等國引進娛樂節目模式,經過加工炮制而滿足中國民眾對于娛樂的追求,因此,有人說現在社會是“娛樂社會”,我們進入了“全民娛樂”的時代。
(三)大眾文化具有便捷性
現代人生活速度的加快,使得現代人投身在紙質閱讀上的時間越來越少。因此,在科技發展到今天這樣的程度,現代人越來越多的拋棄代表了精英文化的紙質書籍和報刊,而選擇以電子媒體搭載的文學或文化,人們可以通過在上下班的路上,在吃飯的間隙瀏覽新聞,閱讀小說,聽音樂,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傳播速度,擴大了信息的傳播范圍。
(四)大眾文化具有文化普及性
從前只能放置在書頁上的文字,現在在手機上也能閱讀,以前只能在報刊上閱讀的新聞和資訊,現在在手機上就可以瀏覽,并且形式多樣,大眾文化在促進出版書籍轉換為電子書籍,促進手機、電視等大眾媒體擴大在日常生活中的比重的時候,也為文化的傳播開辟了一條路徑,如現今主流價值觀的宣傳,就積極采用大眾傳媒方式,用漫畫圖解國家政策,警察開通微博編輯防詐騙的歌謠等。
二、大眾文化弊端重重
大眾文化的誕生雖同經濟等要素有關,有著明顯優于精英文化的優勢,但“大眾文化的負面效應, 及其所帶來的文化發展絕不會必然地導向一個更好的事態......它在作為進步的同時又聯系著這樣一個事實, 即每個階段都有一定的消極成份”⑤,其弊端也在大眾文化推進的過程當中凸現出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
(一)內容庸俗,失去文化本身價值
大眾文化所要做的事情,不僅在于文化的傳播,還在于借著這種傳播的擴散而刺激消費,因此,大眾文化最需要做的,不是把真正的文化普及給大家,而是吸引人的眼球,贏得關注。關注本身,就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效益。在影視方面,越來越多影視劇,都花費大手筆來拍攝情欲的鏡頭,一個電視劇和電影里面,倘若沒有一點性愛的描寫,就不能吸引大眾的視野,就不會叫好叫座,影視本身的通過圖像更好地傳播文化的功能被破壞,取而代之的是為了吸引大眾而生產出的俗套的劇情和滿屏的肉體,就連以前作為宣傳的主要陣地——新聞行業,也開始出現以男女關系,暴露肉體,沖擊倫理道德下限的詞匯為字眼“標題黨”,借助人們獵奇的眼光來獲得點擊量。endprint
(二)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模糊
提到大眾文化,就不得不提到現今仍有爭議的網絡文學。關于網絡文學是不是文學,有人認為它是文學,原因在于網絡文學也是抒情言志的,同文學的創作動機是相同的。而認為網絡文學不是文學的人,就從文學性上來聲討網絡文學,認為網絡文學內容浮夸,語言流俗,情節單一,人物形象模式化,完全背離了純文學寫實抒情,具有優美的語言藝術、精巧的構思和豐滿的人物形象的文學特質。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大眾文化的出現,使得文學與非文學的界限模糊了。大眾文化使得文學下移,不再成為少數人的專利,人們可以通過開通微博,博客,建立微信公眾號等多種形式來自由書寫,不管你是不是受過正規的寫作教育,只有你有一臺電腦,你的作品就可以被全世界看到。當這些網絡作品備受人們喜愛,并且被出版商出版發行、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的時候,網絡文學的地位因其影響力就自然而然上升,并且企圖在文學的范圍內為自己的合法性劃出一片天地。純文學的出版業和銷售業明顯遭受到打擊,純文學的“純”在一定程度被打破了,文學的壁壘和界限就開始模糊了。以前的文學史書寫中,主要著重于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四大塊,但是網絡文學興起并產生重要經濟文學影響后,現在的文學史書寫中,也留出了一節或一章給網絡文學。在大眾文化的環境下,文學與非文學變得難以區分。
(三)批量生產,喪失文化靈性
大眾文化是一種快餐文化,是與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分不開的。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就以“文化工業”一詞來批評大眾文化,尤其是阿多諾,對大眾文化的批評最為激烈,認為大眾文化一方面極力掩蓋嚴重物化的異化社會中主客體間的尖銳矛盾,一方面大批量生產千篇一律的文化產品,來將情感納入統一的形式,納入一種巧加包裝的意識形態,最終是將個性無條件的交出,淹沒在平面化的生活方式、時尚化的消費行為,以及膚淺化的審美趣味當中。⑥“文化產品被迅速而大量的拷貝, 使得自身成為無窮無盡的復印件, 從而成為批量制作又批量生產但又膾炙人口的藝術快餐。”⑦批量生產,是大眾文化一個不能忽略的弊病。不管是從西方古希臘時期柏拉圖提出迷狂說,康德倡導“天才”,還是中國古代陸機在《文賦》里將“謝朝華于己披,啟夕秀于未振”⑧,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篇中所說“樞機方通,則物無隱貌;關鍵將塞,則神有遁心”,“萬涂競萌,規矩虛位,刻鏤無形。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云而并驅矣”⑨,都認為文學是鮮活的猶如生命一樣的東西,一旦創造,就具有了獨一無二的特性,是不能復制的。但是在消費意識形態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論是什么文化,都可以抽象出一個固定的模式,并按照這個模式增加或減少一些成分,就成了一部新的作品。大眾文化中,文學也好,影視也好,都成為了一種可以不斷復制的商品性的東西,失去了創作原初的靈性,也因為復制而失去了創作的獨特性。
(四)消解大眾的審美原則,降低審美水平
大眾文化營造了一個全民娛樂,全民參與的文化氛圍,部分高雅文化被轉化為人們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推廣,但更多是推出速食文化,而拋棄了傳統的高雅文化。新生的文化,以文學為例,確實有不少佳作,連改編也是成功的,比如桐華的《甄嬛傳》。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沒有傳統文化作為支撐的大眾文化,失去了作為文化應有的積淀和厚重,顯得輕浮和毛躁,并不能夠提供給大眾一個正確的審美原則和審美引導。大眾文化在文學和影視中都極力地宣稱在現代社會中金錢的重要性,為金錢鼓吹其存在的合理性,因此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交往越來越看重以金錢為基礎的利益關系,并且以為這就是正常。中國傳統文學中傳統的含蓄、蘊藉的美感在網絡文學中被破壞,而換成撕心裂肺地把自己的訴求說出來,中國傳統音樂中高山流水的意境被喧鬧的重金屬替代,中國繪畫中水墨畫協調的色彩被一層一層的涂上怪異的色彩。在這樣的與傳統高雅已經距離很遠的大眾文化里,我們接受著大眾文化的帶來審美產品,會產生一種迷失和茫然,在不知不覺中就培養起了與其相適應的審美原則,從而消解了本在更高水平的審美原則,拉低了大眾的審美水平。
(五)遮蔽“大地”,人類無法詩意地棲居
海德格爾認為語言是存在的家園,所以我們尚沒有用語言進行言說的世界——“大地”是黑暗的,我們的意向與大地碰撞,用語言為大地賦予意義,大地才能成為我們所能認識和棲居的家園。意向性與大地碰撞頃刻生成的意義,形成源初的語言,即隱喻性的語言,沒有先驗性,沒有形式化,無意向性,這就是“詩意的棲居”。但是代人卻在“沉淪”,大眾文化創造了文化氛圍,現代人在其中被動地接受著關于大地的意義的闡釋,把大眾文化傳達當做自己的認識,服從于別人對大地的言說,這就喪失了個人存在的價值。海德格爾認為現在時代是一個世界性的圖像時代,科學是言說大地的手段,技術卻是功利化,遮蔽了大地而轉化為有用的物品,于是海德格爾海德格爾海德格爾反對在萊茵河上修大壩。大眾文化就是由一個一個的圖像堆積起來的五彩斑斕的世界,我們在這里面看到的,其實并不是“大地”本身,而是現代技術制造出的產品,產品來源于大地,卻沒有能正確地反映大地,當人的意向性不能直接同“大地”碰撞對話,人的言說就被限制,重回黑暗。這就是大眾文化癥結所在。
因此,在大眾文化下的文化,已經完全淪為市民“物質性”和“欲求性”的一種表現形式,大眾文化處處契合大眾趣味和審美,以把市民容納進整個“文化工業”中,而使他們承擔起商品消費和促進生產的作用,同時改變了整個社會的文化氛圍,文化創作以利益為目的,方式則以嘩眾取寵,吸引眼球的標題,配圖等,其實內容空洞,語言流俗,并無過多可取之處,大眾文化以它的導向建立起了一種普羅大眾的世俗文化,嚴重消解了高雅傳統文化的地位和價值。但大眾文化卻已然成為社會文化的中心和主流,我們只能充分適應,批判其弊端,規范其行為,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明確當前的文化境遇就顯得尤為重要。
【注釋】
①(英)威廉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匯[M].劉建基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
②陸揚.大眾文化理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③(德)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王才勇譯.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
④約翰·費克斯.理解大眾文化[M].王曉鈺,宋偉杰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⑤C·A·馮·皮爾森.文化戰略[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⑥陸揚.大眾文化理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⑦潘知常.美學的邊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⑧郭紹虞.中國古代文論選(一卷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⑨(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尉景婷(1993.10-),女,漢族,武漢大學文學院文藝學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