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優
交流司司長張秀琴在“部委微博開放日”活動中也提到,根據《留學中國計劃》,將采取措施,開設新課程、增加外語授課、增設獎學金等,努力使2020年在華留學人員達到50萬。隨著近幾年教育國際化的全位覆蓋,留學生數量和質量逐步成為高校國際競爭的敲門磚,然而現留學生規模逐漸進入發展的平靜期,畢業率也懸在60%出頭。如何吸引留學、消除留學障礙以及提高留學生畢業率成為教育國際化發展的現實之需和突破口。
江蘇大學所在地鎮江,國際政策受留學生青睞,來華人數只增不減,為更好服務于江蘇大學的國際化進程,障礙研究是必然,目前留學生數量已達1500余人,規模雖大,教學成果卻處在上升的瓶頸段,為彌補不足和優化留學質量,本項目以江蘇大學留學生為主體,采用文獻、問卷、訪談等調查方法展開研究,從語言障礙、文化障礙、心理障礙三重視角加以分析,力圖探尋優化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根據調查研究,語言障礙是留學生交際障礙的集中體現,文化障礙和心理障礙隨后,語言是最直接的表達,留學生普遍把無法交涉的原因歸結為語言障礙,文化障礙則體現在生活細節中,心理障礙反映民族文化間的差異程度。
一、語言障礙
語言是交流的載體,語言不能統一時,交流障礙就凸顯了,據調查,語言障礙不僅體現在中國學生的外語交流上(聽,說兩方面),還表現在外國留學生的英語口音上,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的英語口音往往帶有家鄉特色,使得表達語義不明,中國口音雖也構成影響,但只是少部分,最大的障礙是母語環境影響下體現的思維模式(表現為語法結構),使這些語法結構帶有中國味道,在母語非英語的學生面前更顯生澀。
二、文化障礙
文化差異是社交差異的根源,文化背景左右著特定環境下的行為表達,根據調查,緊接語言障礙其后的是文化障礙,思想觀念和社交生活是文化差異的兩個具體體現。
(一)思想觀念
個人的思想觀念體現整個國家的文化氛圍,中國人靦腆,表現為傳統;西方人開放,折射出自由,不同的思想文化無可厚非,但他們在不同民族扎根發展,致使交互時思想碰撞。
(二)社交生活
社交生活的差異表現主要表現在根深蒂固的文化習慣和不同思想觀念帶動的行為差異。文化習慣上,比如中國人使用筷子,這對于從小使用刀叉的留學生來說顯得費力,思想觀念上,中國人傳統靦腆,西方人主張個性自由,熱情開放,所以中國學生即便在路上,都能收到素不相識的留學生的主動問候,這是不同的國家環境折射的不同的思想文化氛圍。
三、心理障礙
(一)心理障礙的主因
首先是文化定勢,亓華、李美陽在探究俄羅斯人在華留學經歷中的跨文化障礙時,指出,對中國文化的錯誤認識是他們無法較快適應的重要原因。在未接觸他國交流前,人們往往存在一種對他國以及他國人民封閉的,無彈性的刻板印象,這就是文化定勢(stereotyping),文化定勢先入為主,若未進行實際的交流突破,這種刻板印象往往根深蒂固,使得留學生在交流前過濾一下交流對象的直接印象,這些過濾成了留學生決定是否繼續交流的決定力(表現為阻力或推力)。其次是民族中心主義,不同民族的人種總是認同自身文化,與外國文化相比,他們心理更適應自己成長的文化氛圍,這就形成了民族中心主義,民族中心主義引發的結果是,中國人對與留學生交流持無所謂的態度。
(二)心理障礙的表現:焦慮、敏感、脆弱
奧貝格提出的“文化沖擊”概念是對文化情境變化中人們心理狀態的經典描述,即對對方社會符號不熟悉時在心理上產生的深度焦慮癥。也就是說異國人在進行跨文化轉變時首先表現出負面的心理狀態,接著會隨著時間對自己的心理狀態進行調整。文化適應轉變過程中首先經歷的就是焦慮,留學生一時間轉到陌生的環境,對周圍的未知充滿了不確定性,對自己的適應性感到擔憂,在適應初期,也會因為各種差異表現不滿、不認可,這樣的狀態醞釀了焦慮的心理。而當他們試圖融入學校圈子(生活或學習)無果后,往往有孤立無援之感,難免情緒低落,以后的待人處事相比國內也收斂很多,以此形成敏感脆弱的心理。這些負面的心理會在他們再次社交時發生作用,讓他們對社交產生厭倦、煩躁的心態。
四、管理改進研究
作為努力建設國際聲譽的發展高校之一,江蘇大學廣納學子,經統計,百分之二十的留學生漢語水平處于皮毛階段,大部分吸納進來的學生也廣泛分布于“日常交流困難期”,優化學生質量成為重中之重,而許多努力建設國際化教學環境的高校也正面臨學生質量問題,學校的國際化建設受因此到干擾,管理建設迫在眉睫。
(一)建立并優化志愿者中介隊伍
江蘇大學2013年成立了漢語志愿者協會,以中文輔助為主。經交流,志愿者隊伍的成立是因為留學生普遍的問題反饋,漢語國際部感到了這一反應的嚴重性,而面向本校學生招收志愿者。志愿者的篩選沒有門檻,自愿為主。采訪中,大半的志愿者都目標明確,表示旨在鍛煉口語,他們躍躍欲試,苗頭很旺,其中卻不乏口語能力不足、經驗缺失、缺課少課的爛攤,問題就滋生了,首先志愿者隊伍的規模過小,面對不斷吸納留學生的趨勢,江蘇大學應建立一支流動的符合發展現狀的隊伍;再是篩選問題,志愿者隊伍自身技能不足不僅挫傷自信心且效果不佳,應在廣納志愿者的同時建立門檻制度;最后是內部秩序問題,課時安排的隨意性導致秩序松散和懈怠心理,應嚴格管理。
(二)積極引導中外學生的跨文化交流
問卷顯示,大部分留學生把“少交流”歸咎于中國學生的被動,69%的留學生把中英交流障礙歸咎于中方學生的被動(非語言障礙因素),15%則認為中方對自己的英語水平不自信,不主動與留學生社交的學生中,63%的學生認為沒有交互必要,28%的學生缺乏英語自信,在兩方問卷的調查對比中,語言障礙并不是阻礙兩方交互的主因,而“沒有交互必要”成了切斷兩邊交流的根源。要讓留學生收獲滿意的社交,達到其心理訴求,就需搭建中外交涉的平臺:
1.鼓勵中國學生參與留學生教學課堂
目前,江蘇大學已經存在讓中國高年級學生充當漢語助教的做法,這一途徑對留學生的交流管理雖有加強,但助教往往減輕講師中文教學的壓力,幾乎仍是停留在老師—學生的層面,我認為可以適當引進部分英語—中文的轉變教學助教,增進留學生的適應心理與接受心理。
2.鼓勵共建中外交流社團
江蘇大學關于英語學習的社團很多,與留學生接軌的只有國際部,而國際部的職能發揮往往不如期望,存在的弊端主要是:國際部由中國學生創辦承接,處理留學生活動的相關事宜,主體明顯偏向中方,留學生的被動地位使得整個社團“頂著交流的名,干著秘書的活兒”,我認為可以通過至少保留一位留學生部長以加強中外交流工作,促進兩面組織的接洽融合,同時鼓勵愛好中外交流人士廣建類似社團,擴大影響。
(三)縮小語言轉變跨度
許多漢語學習能力欠佳、中途入學的留學生往往面臨漢語學習的崩潰,近年來漢語文學專業的留學生幾乎不存在,非漢語專業的留學生在漢語學習過程中也大量存在起始水平不佳、學習不努力、跟不上進度的惡性循環,對此,應建立一支專門面向留學生團隊的中文專業教學,可適當引進西方學校的面向留學生的策略——設置語言考核,不合格者進行中國文化和語言的學習;在新生入學之前加強統一的文化知識教育,以便加強適應。
綜上所述,學術的融洽是進步的,留學生的交流數量也會不斷上升,新生的問題也會不斷變化,為緩解這一趨勢下的內部腐化,與時俱進的調研需要不斷提出與解決。本文著眼江蘇大學現狀,從留學生跨文化適應過程中產生的語言障礙、文化障礙和心理障礙入手對癥下藥,提出了適合江蘇大學發展的優化措施,相信對于漢語推廣、留學生適應有進步引導。
【參考文獻】
[1]亓華,李美陽.在京俄羅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調查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1(02):40-42.
[2]關世杰. 跨文化交流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3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