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孝順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出現了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獨生子女家庭結構也成為了社會的主要組成部分。獨生子女作為特殊時代下的特殊一代,在許多方面具有其特殊性。這些特殊性是導致獨生子女的孝道踐行問題的根本原因,而分析這些特殊性也是解決獨生子女孝道踐行問題最基本的途徑。當下解決獨生子女孝的道踐行問題,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對我國的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獨生子女;孝道;教育
一、傳統孝道觀的內涵
《弟子規》中的第一條就是“圣人訓,首孝梯”。這句話也就是說做一個心中有愛的人,首先就是要孝敬父母。如果一個人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那么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1]
“孝”字在殷商甲骨文和商周青銅器銘文中均有其字形,許慎《說文解字》釋為:“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2]孝道就是孝的道理。在中國古代,孝道的內容是十分寬泛的。主要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奉養父母,順從長輩,祭祀先輩。[3]孔子及儒家學者均認為,“孝”是一切道德規范的基礎和發展的前提。[4]一個人的品行是好是壞,首先從這個人對父母的態度就能夠看得出來。
孝是一種出于自然的、純樸的愛。孔子以仁為做人的最高準則,而孝就是仁的根本體現。是否是仁愛之人,首先就從孝順與否可以看出。所以,孝順是做人的根本要求。
二、當代獨生子女孝道的踐行存在的問題
隨著獨生子女一代逐漸長大成人,其敬養雙親的行為有著許多不同于一般的特點。
第一,大多數獨生子女對父母踐行經濟贍養而忽略關懷。儒家認為作為子女不僅要養親,更要尊親和愛親。許多獨生子女選擇在外地大城市工作,遠離雙親,對父母雖能夠進行經濟上的贍養,但忽略了精神上的關注。實際上,由于獨生子女家庭中,家庭結構簡單,父母進入空巢階段,不僅需要獨生子女的經濟贍養,同時更需要獨生子女的精神贍養。甚至有些父母由于工作條件優良,根本不需要獨生子女的經濟贍養。這樣就導致了獨生子女家庭中的父母產生極大的失落感。
第二,部分獨生子女只顧自己享樂,對家庭事務不聞不問,親情淡漠。獨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從小就是長輩眼中的寶貝,成長環境十分優良,極少吃苦和受挫。許多長輩由于過度溺愛獨生子女,部分獨生子女的心理和思想由此出現偏差,太過自我為中心,根本不顧其他人感受,更不用說孝敬父母。從小到大被父母長輩寵愛慣了,養成習慣,認為父母必須忍讓和順從自己的意愿,甚至覺得這些都是應該的,極少過問家務,只顧自己,這樣便形成了自私的個性。
第三,多數獨生子女依舊屬于啃老一族。獨生子女的獨立能力差,這也是獨生子女十分明顯的性格特點之一。有部分獨生子女即便是工作了,也依舊啃老。
第四,許多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相比卻更為孝順。由于獨生子女家庭中,只有獨生子女一人需要承擔贍養父母的義務,責任十分明確。而非獨生子女家庭中,贍養父母的責任由幾個孩子承擔,責任指代不明確,責任感分散了,就顯得不是那么重要了。獨生子女從小對父母依賴較強,對父母感情深厚。而非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父母同時要照顧幾個小孩,有時也可能會有所偏重。非獨生子女對父母的感情并不如獨生子女的那么深厚,孝順父母的程度也不如獨生子女的程度深。
三、當代獨生子女孝道踐行問題的成因
獨生子女孝道踐行問題并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它是與當今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風氣和家庭的教育息息相關的。針對獨生子女孝道踐行現狀,由此可以得出以下成因。
(一)獨生子女的負擔較重
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是導致獨生子女負擔較重的原因之一。如今我國全面放開了“二孩政策”,獨生子女夫妻兩個人則需要贍養四位老人,養育一至兩個小孩,這些對于獨生子女來說,既是負擔,也是責任。
(二)獨生子女的孝道教育未受到家庭和學校的重視
獨生子女從小就是家里的“掌上寶”,家里幾乎所有人都圍著這唯一的一個孩子團團轉。有些家庭甚至對獨生子女過渡溺愛,導致獨生子女的性格偏差,形成了唯我獨尊的觀念,根本不把長輩放在眼里。長輩也從來不對獨生子女進行孝道教育,獨生子女對孝道根本不了解,不知道怎樣做才算是孝順父母,從而對孝道也無法踐行。
(三)獨生子女與長輩之間的代際沖突逐漸變大
隨著時代的迅猛發展,獨生子女家庭中的父母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與時代有些脫軌。獨生子女從小生長在信息時代,緊跟時代訊息,并且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觀點。這些觀點時常會與長輩的觀點相悖,沖動性是獨生子女的心理特點之一,所以,獨生子女與長輩之間代際沖突時,會因其沖動性,從而說出不孝的話或做出不孝的行為。
(四)獨生子女受到一系列西方觀念的影響,淡化了我國傳統美德在其心目中的地位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信息迅猛發展,我國也隨之流入了一系列西方思想。獨生子女從小處于如此信息時代中,很難不受到一些西方思想的影響。
四、傳統思想對解決獨生子女孝道踐行問題的啟示
首先,在家庭方面,制定家訓——特色家庭教育可以作為獨生子女孝道踐行問題的解決方法之一。家訓,是先輩留給后人的處世寶典,也是人倫情理的道德規范。[5]家訓體現的是一個家庭的核心精神風貌,獨生子女從小在家訓的熏陶下能夠逐漸端正品行,學會做人的道理。良好的家訓對獨生子女的性格及心理成長具有規范作用。家庭生活中,父母長輩應減少對獨生子女的溺愛行為。
其次,在社會方面,媒體的宣傳對獨生子女孝道踐行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眾所周知,媒體的影響力是不容小覷的。在樹立社會風尚的問題上,可以通過媒體進行,大力弘揚“孝”的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公益廣告或其他形式,循環播放。表彰優秀“孝行”榜樣,使獨生子女(亦包括非獨生子女)從小耳濡目染,將“孝”扎根于心底。不僅要知道孝的道理,更要去將孝付諸于實踐,并通過實踐領悟更多孝的道理。
再次,在國家方面,制定相關的法律與行政措施也是解決獨生子女孝道踐行問題的重要途徑。一方面,國家立法督促獨生子女(或非獨生子女)贍養父母。從強制性上,使子女完成孝的義務。也保障了父母的基本權益。另一方面來說,國家也應該進一步完善養老制度,使空巢老人老有所依,精神充實,減輕獨生子女贍養父母的負擔。
家庭結構、家庭教養及社會期待給獨生子女帶來很大的影響。我們在分析個體的時候不能將其放在孤立的角度去思考,而應該用聯系的觀點,考慮到環境對人的影響,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孝順的結果駁斥了社會對于獨生子女的偏見,同時也在另一個角度支持了國家的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有一定的社會意義。[6]
獨生子女的孝道踐行問題只是特殊時代下社會問題的縮影,思想方面的問題還是需要從體制制度結構上面尋找根源。特殊的問題需要結合特殊的時代背景來分析,許多獨生子女并非不想孝順,而在這個時代背景下,由于多重因素而無法踐行孝道。許多人認為獨生子女是垮掉的一代,但是時代賦予獨生子女的,也并不都是不好的東西,很多時候用相反的角度去看這些缺點也可以轉化為優勢。如何找到這些優勢并利用好這些優勢,對于獨生子女以及未來社會的發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參考文獻】
[1]潘世霞.在中華傳統德育的堅實土地上育人——《弟子規》與獨生子女問題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3(22):410.
[2][4]王勇.孝道、孝行與孝文化[J].湖北社會科學,2006(04):129-131.
[3]白鴻萍.傳統孝道在現代獨生子女家庭中的價值[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08):64-65.
[5]楊志剛.《孝經》與孝文化[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3(10):29-206.
[6]楊海波.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孝道差異的初步研究[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04):168-172.
作者簡介:熊皓靚(1991-),女,湖北荊門人,武漢輕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