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婷
一、背景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交通工具的普及,縮小了地理距離,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有極大的風險,人因為車禍失去寶貴的生命。
2013年3月18日16:45,云南省某州一輛載28人的宇通牌大型客車,在保山市境內翻下右側95米深的山崖,造成13人當場死亡、15人受傷的交通事故。這只是每年的交通事故中的一個小例子。
二、車禍給幸存者帶來的影響
車禍讓當事人陷于一種無助的狀態,原先的應對方法暫時失效,人的心里防線變脆弱,處于危機之中。這種危機無法預料,具有隨機、突發等特點,對于幸存者的影響有以下幾點:
(一)身體傷害無法避免
車禍中的幸存者身體上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傷害,而且他們還會有生理上的悲傷表現,即車禍后的二十分鐘或者一個小時,出現生理上的痛苦癥狀,學者們稱這些身體上的痛苦感覺為“劇痛群”。
(二)生活安全感缺失
車禍的發生是無法預料的,個體往往缺乏必要準備,導致安全感下降、心理恐懼感增加等。比如在“3·18”特大交通事故中,交通事故在回家的路上突然發生,幸存者的生活受到嚴重沖擊,且同伴瞬間遇難,他們對車禍產生了明顯的壓抑感、恐懼感,隨之而來的是安全感的缺失。
(三)引起心理恐慌,出現行為悲傷
危機事件后,事件親歷者會出現反復重現創傷體驗,如控制不住回想車禍,如出現創傷性的噩夢;持續的警覺性增高,如難以入睡、注意力不集中等;還可能會對交通工具產生抗拒心理,影響正常出行。
(四)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出現
經歷危機事件幸存者的心理都會遭受很大的沖擊和震撼,如果不及時進行心理援助,會導致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是指由異乎尋常的威脅性或災難心理創傷,導致延遲出現和長期持續的精神障礙。其典型的癥狀包括回避、噩夢以及強烈的內疚感和自責感,嚴重時會影響社會功能。
三、社會工作對車禍幸存者進行危機介入
社會工作者介入的目的主要放在恢復和增強幸存者的社會功能上,使其能正確面對和處理今后可能面臨的生活困難,社會工作介入的首要工作是要協助醫務工作人員開展好醫療救治工作,保證生命得到延續。
(一)無條件的接納車禍幸存者的情緒
車禍幸存者的心理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內心充滿恐懼,社會工作者要積極傾聽,注重其感受,讓其感到尊重和接納,建立信任關系,積極營造一個安全溫暖的環境以宣泄情緒,以便順利接受醫療救助。
(二)協助車禍幸存者進行醫療救治
車禍中的幸存者,身體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有五種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車禍發生后,必須要緊急處理他們的身體傷害,才能為高層次的需求滿足做準備。所以社會工作者要發揮資源鏈接者的角色,充分調動各種社會資源,協助車禍幸存者得到及時有效的醫療服務。
(三)協助車禍幸存者正確宣泄情緒
在車禍幸存者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后,他們的負面情緒會浮現,尤其是親人在車禍中去世的幸存者,會產生害怕、絕望、憤怒、懊惱及抑郁等情緒。這些情緒如果沒有得到正確的宣泄,會增加以后的情緒問題的易感性,如心理障礙或者是失眠、頭痛等生理癥狀。這一階段,可以采取空椅子技術、生命歷程回顧技巧以及開展支持性小組等,讓車禍幸存者正確的宣泄情緒。
(四)引導車禍幸存者正視車禍事實
車禍幸存者在面對車禍這個突發性危機狀況,如果他有能力應付這個失序狀態的話,就能順利度過危機,否則就會采取消極的解決方式,不愿意面對車禍事實。車禍幸存者是否有能力處理危機,除了跟他原先處理問題能力、資源有關外,還跟他如何看待車禍這件事情有關。所以社會工作在對車禍幸存者進行危機介入的過程中,就必須要協助他們正確的看待車禍的發生。
(五)協助車禍幸存者以車禍作為改變的契機,發展出更高的問題解決能力
危機從中文字面上解釋,包含了“危險”和“機會”兩個意思,所以危機也是一個轉折點。車禍幸存者在經歷車禍后,有機會從自我實現的角度審視自己原來的生活,清楚的看到原來生活中不合理的部分,并以此為機會,挖掘自己的潛能,發現解決問題的新辦法及發現自己具有應付問題的能力,相應地人也就得到了成長。
(六)協助車禍幸存者預期未來可能面臨的危機情況,并有效地計劃應對策略,以避免未來遭遇危機時被擊垮
當案主恢復至平穩狀態時,危機介入便算完成。車禍幸存者能夠正視車禍帶來的影響,并且重新回歸正常的生活,社會工作者應該協助車禍幸存者評估經驗的心得感受,主要是在應對車禍中采取的應變方法,他們的個人潛能發揮的如何以及在今后遇到危機時可以怎樣成功應付。這時,社會工作者要持續地對車禍幸存者表達關心,告訴他們未來如果有需要的話,隨時可以回來,并會主動的跟進他們的進展情況,確保危機介入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結語
交通工具的普及,隨之而來的突發性危機——車禍也日益增多,不僅給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損失,車禍中幸存者也會受到車禍危機的沖擊,產生極大的生理、心理問題。社會工作作為一個綜合性的服務手法,在對車禍這個突發危機的介入中,要注重幸存者的醫療救治、情緒宣泄、挖掘資源、發展其問題解決的能力,以便今后再一次處于危機中有能力自己處理好。
【參考文獻】
[1]楊彥平.社會適應心理學[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
[2]范明林.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
[3]何雪松.社會工作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M].臺灣: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
[5]王思斌.社會工作導論(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