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
摘 要 當今裝置的概念面臨著使用范圍逐步擴大的狀況,裝置與各種藝術方式的界限不是越來越清楚,而是越來越模糊。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最熟識的裝置——電視——其角色也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電視從早期的“文化壁爐”“看世界的窗口”“游吟的詩人”等角色,到如今身陷全媒體夾擊下的現實,其角色正在經歷從一種媒介形式到作為一種物質實體的身份的回歸。
關鍵詞 電視;裝置藝術;材質;情感;空間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25-0059-02
不管電視是否被觀看,它已經作為一種必不可少的裝置,深嵌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電視的角色可以從兩個不同的維度來考察:一是電視在家庭中角色的變化,二是電視在社會中角色的變化。這種變化根源于人們對電視這一媒介使用態度的轉變。尼古拉斯·阿伯克龍比在20世紀90年代便意識到這一變化,并察覺到了現代社會與前現代社會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的特征之一就是“現代社會的日常生活完全被圖像和信息所包圍”[ 1 ]。本文試圖從電視與使用者的關系入手,來考察電視的使用變遷以及電視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角色變化,從而提出電視的裝置藝術屬性這一論斷,并闡發電視與材質、情感和空間的關系。
1 角色變遷:從被使用的電視到觀念的電視
媒介使用可以理解為“受眾接觸特定訊息或一類媒體內容的程度”,它是從受眾的角度出發,考察“受眾如何利用媒介以及他們為何使用固定的媒介內容”。自19世紀末開始,集視聽于一體的電視媒介逐步進入家庭空間,并成為占據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媒介形式。電視不僅革新了人們看世界的方式,也重現建構人們對他者、對社會、對文化等各領域的認知方式。電視既為個人身份的確認提供一種媒介映照,同時也再現了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變遷。電視是一面投射世間百態的鏡子,也是社會發展的媒介參照系統。電視的角色變遷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在電視的角色變遷中又得以窺見社會變遷的概貌。
1.1 窗口與平臺
當前社會的視覺化傾向已經愈加顯著,而電視作為視覺材料的主要生產者,正進一步發揮其窗口和平臺作用。不管是私人空間,還是城市公共空間,屏幕都是其中占據主要位置的硬件。眾所周知,人們對屏幕的初始印象便是電視屏幕。在一個把觀看電視節目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主要娛樂方式的年代,電視屏幕構成了家庭空間的重要背景,也構成家庭生活的娛樂底色。由此可見,電視媒介具備的多元功能正在進一步凸顯其優勢。其一,電視是信息的提供者。電視本身是一個承載巨大信息容量的媒介,它對新近社會變動信息的呈現,使人們對生活、對社會、對時代有更多的關注,滿足人們知情的需求。其二,電視是娛樂的制造者。娛樂因素在當前媒介生態下扮演著重要角色,它既是媒介內容生產的主要來源,同時也是推動娛樂產業發展和媒介產業繁榮的刺激誘因。其三,電視是觀念的輸出者。電視媒介借助豐富的視聽形式來傳達消費主義理念、文化觀念和娛樂精神,大眾通過窗口看到的世界就是電視媒介呈現的擬態環境。
1.2 裝置與環境
電視作為一種硬件設備的屬性是與生俱來的,媒介內容的產出必須依賴電視的硬件屬性才能實現。電視媒介的硬件屬性并沒有使其脫離當代藝術的范疇,相反,裝置藝術與電視媒介的對接,賦予電視這一媒介形式以一種當代藝術生命力。談及電視與裝置藝術的關系,美籍韓裔藝術家白南準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
1988年,白南準收集1 003個電視機,制作完成一個前衛的裝置藝術作品——《包裹世界》。白南準通過征用數字信息時代的代表性科技元素,將它們進行創造性地重組和并置,制造了極富沖擊力的視覺奇觀,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包裹世界》的現實隱喻不言而喻:科技和信息正在潛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并逐步吞噬人們的思想和精神;同時,它制造一種成癮機制,使人們沉浸在虛擬的數字世界中,并產生依賴心理。可見,白南準的電視裝置藝術直接而鮮明,是對人們媒介依賴行為的揭露和警示。
2 材質、情感和空間:電視的裝置藝術屬性
曾是客廳的主角,到如今遭受的冷落,電視在客廳,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境遇變化,是電視這一傳統媒體由盛轉衰的縮影。更多時候,電視只是作為一種“擺設”或者“裝置”存在于客廳的顯著位置。現在的電視是另外一種形態,因為它未被觀看(未開機),僅作為“電視機”這種物質實體的延伸而存在。電視變成了客廳空間結構的一部分,是一種裝置,在裝修和購置家具之前,它已被考慮在內。換言之,我們只是消費(購買)了電視機這一物質實體,并未消費電視機作為一種媒介所產出的內容。電視能夠順利地從商場走向客廳,是我們(消費者)通過購買行為對電視這一實體進行了“現成品的利用”,使其具有了裝置藝術的屬性。作為一種裝置藝術而存在的電視,它被置于特定的空間(客廳)中,根據我們(消費者)特別的設計以及觀念需求,以日常生活中的現成品——電視機——為材料,進行重新裝配,構造出嶄新的藝術形態。綜上,電視已衍變成一種觀念的產物,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
2.1 材質:電視的物理依托
若從情感的角度看待人跟電視的關系,理性跟感性兼而有之。理性關系源自人們在購置電視機時的實用性考量,如價格、功能、性能和尺寸等,理性關系強調“功用”和電視為人們提供服務的產品本質;感性關系則從電視的外形、材質和色彩等要素入手,它充分連接電視和受眾間的視覺、知覺、觸覺和感覺等系統,強調人的心理感受,關注人的審美情趣。縱觀當前媒介現實以及人們對媒介產品的消費習性,可以發現,人們對電視的選擇和使用趨于感性化。換言之,當電視的功能日漸同一和飽和時,對于外在的、可見的、可感的感性因素的考量,成為電視硬件生產者們尋求突破的重要路徑。
裝置藝術本身具有視覺沖擊力和直接感染力,這與當下情境中電視所攜帶的感性特質不謀而合。可以說,電視機作為一種物理裝置,是電視這一媒介形式的另外一種存在方式,它依托材質、材料等外在物理特性而存在。裝置材料本身的“選取與授予”是藝術家的“特權”,這種“授予”的組合關系以及針對特定場所的觀念同樣構成了藝術家用來完成作品的手段和媒介[ 2 ]。
2.2 情感:電視的心理機制
電視媒介制造和輸出情感,也在受眾群體中形成新的情感,更為重要的是,它激活了潛藏的情緒,并在不同的個體和群體之間建立起情感聯系。在不同的文化單元和社會情境中,電視的情感連接作用也不盡相同。比如在家庭中,電視媒介的聚合作用不可小覷。電視將家庭成員聚集在一起,在日常的消遣和娛樂環節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家庭的內部交流、會客以及用餐等日常事務,也常伴隨著電視的觀看行為。可見,電視在家庭內部以及人際關系的建立和鞏固等方面,一直都居于“在場”狀態,并為家庭內部的收視行為提供一種儀式化的場景,它是家庭關系發展的見證者,也是情感的聯結者。作為“文化壁爐”“看世界的窗口”,電視媒體的發展方向集中體現在如何有效凝聚以家庭為單位的情感共同體,并促進家庭成員在關于電視內容的分享、對話和互動中稀釋現實分歧,凝聚思想共識[ 3 ]。
2.3 空間:電視的場景定位
僅將一些現成品并置還只是構成裝置的基本條件,裝置應有更為本質的要求:那就是現成品之間包括與場景所構成的異乎尋常的關系。這里的異乎尋常呈現出違背日常生活邏輯,割斷、插入已在力量的間離效果[ 4 ]。這說明,要實現電視和裝置藝術的真正對接,電視還需獲得一種空間支持,即電視所處的空間具有將電視機和環境勾連起來的合理性。
客廳或臥室是電視所依托的主要空間,這兩者在房屋的功能上有較大差別,但僅就其跟電視的關系來看,又具有統一性。兩處空間都具備高度的情景化和封閉化特質,這為電視裝置藝術屬性的獲得提供了現實場景。與此同時,電視作為空間的一部分,不管它是否被打開、是否被觀看或者是否為人們輸出意義,它都將作為“電視機”這個物質實體而長期占據家庭內部空間。
3 結論
電視媒介正在滲透至社會生活的內里,并將我們每個人納入其影響的對象,因為“以電視和網絡為代表的影像文化早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消費景觀和重要儀式”。[ 5 ]這正如當代完形心理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所言:“電視的出現對于我們的智慧是一種全新的、嚴峻的考驗。如果我們能成功駕馭這一新的媒體,它將極大的豐富我們的頭腦。反之,它同樣也能令我們的頭腦昏昏然。”①處于“后電視網時代”的電視,其處境變得更為復雜。電視的古典主義氣質,以及電視在面對新媒體沖擊下的生存現實,都是值得業界和學界進行探討的話題。
注釋
①轉引自加里·R·埃杰頓、邁克爾·J·馬斯登的《媒介文化與教育》一文,原文譯自美國《大眾傳媒與電視》2002年春季號。
參考文獻
[1]尼古拉斯·阿伯克龍比.電視與社會[M].2版.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2.
[2]鄒建平.裝置藝術[M].1版.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17.
[3]戰迪,李凱山.儀式感的重建與情感共同體的凝聚:電視文化未來想象[J].中國出版,2016(14):13-16.
[4]鄒建平.裝置藝術[M].1版.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42.
[5]汪振城.影像意義闡釋的多維空間[M].1版.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