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霏
摘 要:本文采取社會公共管理與圖書館學相結合的研究思路,通過構建“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研究”模型,闡釋我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政府管理與公共文化的相互調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以省級公共圖書館為具體討論對象,對模型動態加以闡釋,并對省級圖書館開展面向全省均等、普遍、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務,探討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省級公共圖書館服務定位。
關鍵詞:公共文化;公共文化服務;省級公共圖書館
中圖分類號:G258.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23-0207-02
對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的研究視野,圖書館學、公共管理學的切入視角不盡相同。前者側重內生性的行業發展——從服務理念到服務內容不斷完善深化,后者側重外生性的發展環境——為公共文化、公共服務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長期以來,由政府力量單方面主導的發展模式,與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實際并不適應,不僅有悖公共文化服務的專業特質與發展規律,也造成公共資源的極大浪費。在國家創建“文化軟實力”的新形勢下,我國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改革與重建,是以民眾需求為推動的,自上而下逐漸改變的發展過程。
省級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及與服務體系建設的縱向研究,主要圍繞省級圖書館自身服務建設,及其在全省行業性服務規范過程中的作用、功能展開論述,并就此探討以“省級公共圖書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主推力量的主動性、能動性與積極性。但在實踐層面,目前全國范圍內最為典型的省館,僅有上海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之所以如此,因其服務面向的主要是城市,而其他省份——省級公共圖書館通常在省會城市,面向全省提供服務,開展服務推廣——至少在空間范圍、行政層級上大不相同。那么,對全國大多數省份、自治區的省級圖書館而言,如何因地制宜確立服務定位以及采取相應服務模式等問題,仍有必要深入討論。
1 公眾對于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
現階段,公共文化發展不足的主要表現有:(1)公共文化事業經費投入不足;(2)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不完善;(3)公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不健全;(4)公共文化資源缺乏統籌,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特別是農村和欠發達地區基礎薄弱;(5)公共文化的服務實現與現代科技的融合度不夠高;(6)公共文化管理體制改革還不夠深入,管理和服務水平不高,政策落實不到位,政策法規體系不完善等等。
2 公共文化服務的政策供給
“公共文化服務”的概念提出,最早見諸2006年《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2012年7月,《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出臺,“公共文化服務”被正式納入“公共服務體系”。各級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政策供給方面,實現管理職能與管理方式轉變:加強領導,明確政府主體責任;加大投入,完善軟硬件設施建設;建立績效考評體系,提升服務能力。
3 省級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定位
3.1 圖書館的公共服務體系
公共圖書館的公共文化服務的研究,具體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
公共文化服務,由政府主導,提供資金支持,整個社會參與建設,以滿足廣大民眾不斷增長的社會文化需求,最終實現公民的各項公共文化權利的各種具有公益性的文化產品與服務的總和。圖書館的公共文化服務,主要集中表現為知識保存、信息傳播、文化傳承等。加強體系建設。體系建設是一項完整的建設,它應該包括規劃體系、建設體系、管理體系和服務體系。政府必須在公共文化的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主導作用。
3.2 省級圖書館的服務定位
“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研究”模型的構建、闡釋,主要針對省級圖書館進行重點研究。相關對策具體有如:
第一,找準省館服務定位。省級公共圖書館的全省性,不僅是與身俱來的行政隸屬地位,根本是其在全省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過程中所起的引領、指導和推動作用。省級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功能定位——作為全省的政策指導中心、資源保障中心、業務培訓中心、活動組織中心、資源加工中心、數字服務中心。
第二,主動創新公平服務。省級公共圖書館結合現有辦館特色和服務理念,對少年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不同社會群體的現有服務方式不斷改進,不斷增強其服務深度與文化內涵,充分發揮公平優勢,積極為社會弱勢群體開展無差別的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務,增強公平服務深度與文化內涵。
第三,強化基礎陣地服務。省級公共圖書館是非常重要的公益性文化服務與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機構,是本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有機內容之一,需要不斷創新,適應地方社會發展的需要。
第四,打造精品文化服務。省級公共圖書館的精品文化服務應體現地域特色、圖書情報專業特點,提升服務的多元化、多樣性,形成地區性的知識中心、文化中心、培訓中心、展覽中心、文娛中心。
4 省館同城服務競爭的對策
4.1 省市圖書館同城服務競爭
省市圖書館同城化,目前在我國是一個普遍存在的行業現象,甚至國家圖書館也在發揮著北京市圖書館的功能,除上海、天津和重慶三個直轄市是省市館合一的之外,其它省會城市都存在著省級公共圖書館、市級公共圖書館兩個大型城市圖書館。在建立城市圖書館服務體系的新形勢下,有必要對這一現狀及其產生的影響予以分析研究,從而為省級圖書館的公共文化服務定位指明方向。
省市圖書館同城化的發展策略,都是基于相同的讀者群體,而兩者之間在業務規劃、服務特色、資源建設等方面也缺乏足夠的溝通、協調、分工。兩館之間還存在著無形的競爭,一方面由于省館的存在,市級圖書館作為省會城市中心圖書館的地位受到威脅,存在被弱化和排擠的擔憂,另一方面,如果省館輕視城市圖書館功能,在總分館服務體系建立中就存在被邊緣化的可能。以上都不利于資源合理分配、利用,不利于發揮圖書館的整體規模優勢,不利于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4.2 南京圖書館總分館體系構想
南京圖書館是江蘇省省級公共圖書館,國家一級圖書館,館史悠久,文蘊深厚。作為江蘇省文獻信息資源保障與服務中心,南京圖書館總體館藏已形成涵蓋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各個領域的資源體系。南京圖書館藏書總量僅次于國家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位居全國第三。[1]南京圖書館是江蘇省省級圖書館,南京市圖書館是金陵圖書館。那么,南京圖書館如何體現省級公共圖書館的作用與功能,與金陵圖書館有所區別?
南京圖書館單館建設規模上已臻極致,在不斷增長的讀者需求面前,現有服務能力受到制約。發展分館是擴大圖書館規模、提高公共服務能力、方便讀者滿足需求的最好的方法。發展分館,將省館購買相當數量的用于公共服務的資源分布到各個分館和服務點,以分館和基層服務點為主開展公共服務,省館可以集中更多的力量做省級中心和研究型圖書館的事情,同時也解決了區縣基層圖書館普遍存在經費不足、資源老化、服務能力不強的現況。
以南京圖書館所處的南京市為例,南京市人口數量有890多萬,11個市轄區,南京圖書館和金陵圖書館各自負責一部分區縣來建立總分館制,如南京圖書館負責6個區(玄武、秦淮、棲霞、江寧、溧水、高淳),金陵圖書館負責5個區(鼓樓、建鄴、雨花、浦口、六合)。如果南京圖書館在6個區縣建立60個社區服務點,金陵圖書館在5個區建立40個社區服務點。最終在南京市形成由2個總館、11個分館、100個社區服務點組成的城市總分館系統。其中2個總館承擔50萬讀者,15個分館承擔100萬讀者,100個社區承擔60萬讀者,這樣全市公共圖書館讀者人數將達到320萬,占總人口的35.9%。[2]
我國公共圖書館正以建立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總分館制為發展方向。在此形勢下,位于省會城市的省級公共圖書館——在城市圖書館總分館體系中起總館作用,在建設全省圖書館服務體系、推動全省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中起中心圖書館作用。但是,具體工作和實際操作存在許多困難和障礙,如觀念、體制等問題,需要各級政府在政策指導、經費保障、制度創新等方面的支持。
5 結語
從區域發展和行業自身兩方面出發,我國省一級層面公共圖書館在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視;其功能有待強化和拓展,尤其是服務能力、業務指導等在區域范圍內的輻射功能,不斷加強,實現本地區圖書館事業及公共文化建設的協調發展。
隨著我國公共圖書館業界、學界對省級公共圖書館的公共文化服務的認識程度日益加深,從公共文化管理、政府職能轉變兩個方面,對政府公共管理和文化服務提出更高要求和切實政策。在公共圖書館文化服務中,政府需要擔當起投資主體的角色,且公共圖書館文化服務具有一定的社會公益性質,其文化服務需要經由政府部門的主導,利用提供公共文化產品服務、宣傳先進文化等方式使民眾的文化需求得到滿足。作為本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體,各級政府政府職能轉變,就是要為公共文化事業發展做好制度、人力、財務各項保障,進一步深入完善公共圖書館服務及其體系建設,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
參考文獻
[1]江蘇省文化廳,南京圖書館.江蘇省公共圖書館志[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2]吳政.《省館還是市館?——新形勢下省館定位思考》[EB/OL].[2017-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