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明 徐欣 巢俊
摘 要:文章從基本情況、主要成效等方面對江蘇省產業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的發展狀況進行了分析,對產業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出現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并提出了具體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產學研;產業基地;協同創新
中圖分類號:F1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23-0245-03
產業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是江蘇省圍繞“一區一戰略產業”的創新發展需求,于2013年啟動的一項工作,至今已經確認批準建設44家。省產業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建設是我省推動產學研合作的工作手段和重要抓手,已經取得初步成效,對促進創新資源集聚和產業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一定問題,需要認真研究加以解決。
1 基地建設基本情況
依據地方政府重視、產業基礎好、產學研合作基礎好、區域范圍明確等條件,我省分三批認定產業基地44家。目前,基地累計建成相關建筑面積38155萬平方米,注冊企業達13725家,其中骨干企業911家、高新技術企業1327家,引進創新團隊1302個,集聚科技人才12869人,校企共建研發機構達1387家,校企聯盟979個,與1400多家次的高校院所開展合作,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435項、合同額7.8億元,較好地發揮了支撐引領作用。
2 取得的主要成效
基地建設主要依托高新區等科技園區,短短4-5年中,全省各地積極推進基地建設,差別化集聚創新資源和產業資源,推動產學研合作,搭建創新創業載體平臺,著力打造產業特色鮮明、規模集聚明顯、產業競爭優勢顯著的創新集群和產業高地,為加快形成“一區一戰略產業、一縣一主導產業”創新發展格局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已經成為我省“一中心、一基地”建設的重要支撐。
2.1 大力集聚創新資源,載體平臺建設初具規模
各基地結合主導與優勢產業,加快高端、優勢資源集聚,建設創新創業載體與平臺,各類獨建和共建研究院達813個,培育和集聚了一批高端人才和創新型企業[1]。
一是通過合作、引進和自主培養的方式,重點面向海內外引進一批領軍型科技創業人才,集聚了一批優秀創新創業人才和團隊。如常州石墨烯基地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集聚了一批海內外創新創業團隊和項目,從美國、荷蘭及我國東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引進石墨烯專家團隊15支,集聚石墨烯相關企業70家,其中近2年新增超過50家。
二是通過產學研合作,多層次多形式地引進或共建創新聯合載體平臺。泰州生物醫藥基地以產業需求為導向,與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共建集醫藥研發、成果轉化、技術服務、項目孵化、人才培養為一體的“中國科學院江蘇(泰州)生物醫藥創新研究院”;常州石墨烯基地搭建江南石墨烯研究院,是全球首個以石墨烯冠名的研究機構,入選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預備所;宜興環保產業與裝備基地吸引了國家節能降耗水處理裝備創新聯盟等十大國字號品牌落戶。
三是企業快速集聚,擁有一批在同行業有較大影響的骨干企業。徐州工程機械基地集聚了全球工程機械前五強企業;泰州生物醫藥基地緊扣“產業化、資本化和人才化”主題全力集聚產業資源,集聚了600多家國內外醫藥企業,其中世界知名跨國醫藥企業8家,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海安金屬材料基地擁有行業前三甲的鷹球集團;鹽城環保基地引進24家主板上市企業,集聚全國煙氣治理行業前十強企業。
2.2 以創新資源集聚帶動產業集聚,特色產業形成一定的市場影響力
各地圍繞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大需求,推動產學研合作,差別化集聚創新資源和產業資源,孵化科技企業,打造產業創新高地,為區域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作出重要貢獻。鹽城新能源基地創建了我省第一家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常州石墨烯基地對常州石墨烯發展功不可沒,在全國率先形成了石墨烯完整產業鏈,初步形成了石墨烯產業集群;錫山電動車基地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動車生產基地;宜興環保與裝備基地是全國環保企業最集中、產品最齊全、技術最密集、規模最大的環保產業集群;江陰金屬材料基地為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宜興環保與裝備基地水處理準備自我配套率98%,水處理行業占全國市場份額40%以上;常州石墨烯分體產量和膜產量分占全國的50%和80%;鹽城硅材料基地的硅微粉、石英玻璃管、石英玻璃原料等產品產量占全國80%以上,石英照明燈具產量占全國40%以上,鐵錨玻璃的高速列車專用高新能玻璃處于壟斷地位,錦綸切片總量全國第一;凹土基地食用油脫色劑等主要產品占去全國市場的75%、全球市場的50%以上,凹土干燥劑80%的份額;興澄特鋼為全球著名企業,我國特鋼市場的引領者和主導者,高標準軸承鋼、汽車用鋼產銷全國第一;如皋花木產業走在全國前列。近年我省基地特色產業增速高于基地或所在科技園區產業發展平均速度,特色產業產值占三分之一多。基地的建設有力促進了當地特色產業的發展,初步形成了產業集群,為當地贏得聲譽。盱眙獲得非金屬工業協會中國凹土之都稱號,宜興被譽為中國環保之都。
2.3 大力開展創新創業,基地影響力日益增長
基地把自主創新作為發展的根本動力,圍繞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開展自主創新活動。
一是探索協同創新模式,積極培育新業態。各地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中不斷探索新模式,如連云港基地平臺+學科進公司模式,金屬材料基地“科學家+企業家+金融家=大贏家”模式,如皋基地“農戶(企業)-研究院-其他高校院所”模式以及“創業-融資-服務-孵化-騰飛”的創新生態體系,宜興環保裝備基地創建環境醫院,如皋花木基地探索“新興業態+傳統產業”發展模式,開辟電子商務新路徑,鼓勵創意創客與傳統花木產業相結合[1]。
二是大力開展產學研合作,提高自主研發能力。各地基地與國內外一批相關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優化整合產業鏈龍頭骨干創新資源,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以市場為導向,開展科學研究,以應用為導向開展前瞻技術開發研究,圍繞特色支柱產業中戰略意義的重大產品,組織產學研聯合攻關、多單位協同創新,突破產業重大關鍵技術和裝備,一些基地在產業鏈關鍵環節和共性技術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掌握了一定的核心關鍵技術,技術水平處于同行業領先地位。南京未來網技術、無錫物聯網技術、徐州安全基地安全技術、海安基地注射成型技術以及常州基地的石墨烯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走在全國前列。盱眙基地不斷探索產業技術突破的新方向,有關關鍵技術創新及產業化應用項目獲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能成果獎。
三是舉辦高層次論壇,逐步形成品牌效應。如盱眙的中國凹土高層論壇、無錫的“世界物聯網博覽會”、南京的未來網高峰論壇、常州的“江南石墨烯論壇”、宜興基地連的“中國環保技術與產業發推進會”等品牌活動在行業或者國內外形成廣泛影響。
2.4 打造創新創業生態環境,保障基地持續發展
一是建立組織保障。一些地方成立了基地領導工作小組,制定和完善發展規劃,實施重大項目領導掛鉤負責制,把產學研合作作為基地負責人掛鉤企業服務的主要內容,許多地方出出臺了支持基地建設和特色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鹽城環保基地支持民間智庫、專家和園區企業高層參與園區決策,建立戰略研究與發展決策結合的例行互動機制。
二是建立健全科技服務體系,通過服務鏈的完善促進產業鏈和創新鏈的無縫對接。各地廣泛吸引或建立科技成果轉移、知識產權服務、科技信息與咨詢等多種形式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640家,為企業提各類中介服務;圍繞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組建檢測、中試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支撐與服務;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留學人員創業園、大學科技園以及新型孵化器等創新創業科技服務平臺,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服務模式。宜興與科技部共同開通環保科技成果網,建立南京師范大學宜興知識產權服務中心—這是全國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目前正在正常運營的服務中心。南京未來網絡基地、如皋等基地大力推動眾創空間建設。如皋基地探索“農戶(企業)-研究院-其他高校院所”模式,打造“創業-融資-服務-孵化-騰飛”創新生態體系,促進基地花木產業轉型升級。凹土基地構建凹土資源管理服務平臺,把全縣7家有礦企業資源進行整合,統一納入平臺管理,充分發揮聯盟在協同創新中的積極作用,共成立技術創新戰略聯盟26個。凹土基地成立“江蘇省凹土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利用縣政府設立產業化開發課題的支持,面向全球舉辦凹土應用創新能大賽,吸引全球創新資源。
三是大力發展科技金融,推動技術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各地積極引導和激勵各類金融機構為科技中小型企業提供融資服務,一些地方設立財政專項發展資金,招引、成立創投公司、天使投資公司、擔保公司等,各類科技金融機構763家,有效促進科技與金融結合。海安基地設立1億元新材料產業專項引導資金,扶持產業發展重大項目,加快技術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省安全科技協同創新基地主導設立總額100億的安全產業子基金。
3 存在的主要問題
基地自批復以來,雖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總體而言還處于發展的爬坡階段,資源集聚不夠,創新濃度不高,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制約因素。
3.1 認識不充分,重視程度不夠
許多地方對基地的功能定位認識不夠,有的僅把基地作為招商引資的一塊牌子,全省只有徐州安全科技、如皋花木、揚州智能、鹽城環保、錫山電動車等少數基地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其他大多數基地都是組織松散,沒有形成工作推進體系,無專門管理機構、無專門政策措施,缺乏工作抓手,辦法不多。基地建設重零星招商引資,輕創新鏈打造;重外部優惠政策,輕內生動力培育。
3.2 產學研合作不夠,協同創新缺乏有效整合
一是資源集聚還處于較低水平。許多基地產業有了初步的集聚,但創新要素集聚不多,還沒有形成創新集群,未能發揮產業創新合力。基地企業創新水平參差不齊,需求各不相同,相關企業間尚未建立高效的合作機制,企業間缺乏資源共享和技術聯盟等非交易性合作,未能形成信息共享、人力資源和技術優勢互補的協同效應[2]。如江陰產業基礎雄厚,但在資源集聚方面還明顯不夠,企業之間協同創新不多,產學研共建載體平臺匱乏。
二是科技成果轉化不高。主要表現在,由于基地不同創新主體和利益主體的出發點不同,產學研各方的動力和能力難以對接,高校院所與企業合作比較松散,結合不夠緊密,產學研合作大多表現在解決企業當前的技術難題;受制于高校體制束縛,高校科技成果與企業需求匹配率較低,科技成果供需之間缺少有效的溝通機制,轉化平臺銜接供需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到賬科技成果轉化效果不理想。
三是戰略聯盟對產業的引領作用不夠。許多基地成立了技術創新能戰略聯盟,但組織較松散,成員單位性質較單一,合作機制和利益機制不完善。
3.3 重大標志性的東西少,資源配置有待優化
一是重大創新型企業、有影響力的重大研發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不多,有全球影響力的品牌活動不多。南京未來網低級基地的技術和成果層次較高,產業形態初現,但規模不大,大規模的企業還未形成。鹽城基地的東風悅達起亞作為韓資控股企業,資源整合和行業帶動能力有限,缺少能發貨引領和帶動作用的龍頭整車企業。凹土基地缺乏真正能夠帶動整個行業發展的龍頭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
二是產業集群效應還不明顯。主要表現在同類集聚較多,但產業鏈上企業集聚不夠,配置效率不高,中小企業發展緩慢,特色產業在基地的份量不夠高。
三是孵化和服務體系不健全。載體建設全面開花,但還不能滿足產業項目孵化及產業化快速發展需求,高新技術與基地的對接緩慢,良性擴散機制還沒有形成,加速器、中試基地等還比較缺乏;服務體系初步形成,但科技咨詢、科技金融、知識產權評估服務、交易平臺等機構建設和服務能力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發機構存在一定程度的空心化,真正集研發、孵化、服務、人才培養為一體的不多。如江南石墨烯研究院主要功能為孵化,但研究能力較弱。
3.4 引導和支持不夠,南北發展不平衡現象比較嚴重
蘇南地區在建設基礎、引導和支持力度以及資源集聚、品牌活動影響力等方面明顯好于蘇北地區。主要原因在于蘇北地區缺乏引導,資金扶持不夠,各部門協同推進基地建設的相關政策還不完善,必要的投入與引導手段不足。有些地方重視,但財力有限,特別是蘇北專項支持下建立了一批產業技術研究院,但蘇北專項的取消,直接影響研究院的發展,影響科技企業孵化器的發展。此外,經濟形勢和稅收等政策的改變也有一定影響,如煤炭形勢不好直接影響徐州安全基地發展,資源稅賦改革導致凹土基地資金來源受限。
4 對策建議
抓住一帶一路機遇,省地聯動,加強內涵建設,促進創新要素和產業要素深度融合,推動從產業集聚、產業集群向創新集群發展,培育若干產業創新高地。
4.1 加強組織領導和考核指導
省級層面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指導。進一步明確基地的功能定位,探索建立省級層面的考評和持續支持機制,加大對基地建設和重大載體平臺的考核。二要加大集成支持力度。將基地建設列入廳市會商的工作內容,引導地方與相關省級科技計劃集成支持基地建設,集成計劃手段,優化產學研計劃支持重點和支持方式,統籌安排省級科技計劃和專項資金,在應用性、前瞻性聯合研究項目和重大產學研聯合創新載體平臺等方面予以優先或傾斜支持,積極爭取和統籌布局國家級科研機構和創新平臺等布局。三是更多地組織開展交流活動,及時總結好做法。
地方層面要切實把基地建設作為長期的戰略任務,加強組織領導,理清條線管理,理清工作思路,建立責任分工和考核管理制度,加強統籌協調和具體落實,層層抓落實,確保各項建設任務穩步推進,特別要加強統籌高校和研究院的資源,在體系建設和研究院等載體建設方面給予業務指導,設立專項資金,加強對基地建設和產學研合作的投入。
4.2 優化創新資源集聚配置
一要合理布局產業上下游。通過梳理創新鏈和產業鏈,明確和細化產業發展技術路線圖,有效整合產業鏈內企業資源,針對薄弱環節,圍繞產業鏈增強引資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二要發揮聯盟的帶動作用。圍繞產業創新發展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網絡),依托聯盟集聚各方資源組織協同創新,提升企業研發能力。三要大力引進國際高端機構、品牌企業、重大平臺和高端人才。瞄準國際國內最好的資源,打造一批企業創新驅動發展的標桿和龍頭旗艦企業。引導優勢資源向骨干企業集聚,支持其開放配置全球創新資源,與掌握前沿技術理論和基礎研究的國際頂尖高校共建高水平研發機構,積極融入國際創新體系,加快突破產業關鍵技術,帶動產業集聚。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推動產學研共建載體,圍繞產業布局平臺,統籌研究院建設、公共研發和服務平臺建設。
4.3 大力推進新型研發機構建設
一要創新模式。發揮政策疊加效應,用好用足“省40條政策”,引進國內外一流高校院所到基地落戶,支持行業龍頭企業建設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鼓勵海外機構或者龍頭企業建設產業研發機構。二要強化功能。加強研究和孵化引領作用,大力培養創新團隊,特別是本土化人才。三要完善制度。完善研究院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建立理事會、會員制制度,探索托管企業研究院或與企業共建研發機構。
4.4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引導建立新的技術協助組織方式、新的資源共享和利益分配機制,促進各類創新主體之間的長效合作。大力引導企業建設以市場導向的各種形式的技術開發產學研聯合體或技術創新能聯盟,推動開展應用基礎研究、行業共性關鍵技術開發。推進企業之間協同合作,共建研發載體和服務平臺,開展合作研究,形成創新網絡。鼓勵重點產業龍頭企業,圍繞特色產業進一步加強與國內行業協會、大型央企系統合作。
5 結語
江蘇省產業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在加快硬件設施、發揮各自優勢、集成各方力量形成合力,深化產學研合作,大力推動企業與省內外高校院所開展合作,持續引進創新團隊和創新人才,較好地發揮了科技的職稱引領作用。下一步,我省將進一步加強工作研究、加大組織力度,積極探索產學研基地的建設路徑和推進機制,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進科技創新工程、建設創新型省份提供支撐。
參考文獻
[1]杜棟,胡慧玲.著眼產業集聚和區域發展,建設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J].經濟觀察,2013,(12):10-12.
[2]蔣向利.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基地——江陰國家高新區政產學研結合,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J].中國科技產業,2014,(1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