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彬
我的文學研究之路
楊 彬
我的文學研究工作首先是圍繞我的教學工作開始的。在教學過程中,原是為了提升教學水平進行文學研究。后來參加湖北省作家協會和全國文學界的一系列實踐活動,開始文學評論以及文學輔導和文學評審等工作,文學實踐反過來促進了我的文學研究,理論和實踐相輔相成,形成了文學理論指導文學教育和文學實踐,文學實踐反過來提升文學研究的良好互動格局。
1986年,我從中南民族學院中文系畢業的第二年參加了由湖北省教育廳組織的講師團赴荊門支教,分配到荊門教師進修學校從事師范生的《文選》的教學工作,《文選》是中專師范文科的專業必修課,主要是分析所選的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特點。因為我在上課中經常提到當時的一些新的文學作品和文學思潮,所以學生們就要求我給他們做一個有關最新時期文學動態的學術報告。于是我給荊門教師進修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們做了《新時期小說思潮》的學術報告,主要就新時期十年來的小說思潮做了梳理,并對當時的一些熱門作品做了詳盡的分析。這是我剛畢業后做的第一次學術報告,反響很好,老師和學生們都說受益匪淺。這次講座激發了我的小說研究的熱情,一來我喜歡閱讀小說,二來從這次講座中我發現必須進行研究才能搞好教學工作。這是最早激發我進行小說研究的動力。
1988年9月,我的講師團工作結束后回到中南民族學院中文系,從事《中國當代文學史》的教學工作,并且指派劉炳澤老師作為我的輔導老師。我當時是非常高興的,一來可以進行我喜歡的中國當代文學的教學科研工作,二來,劉炳澤老師是我們學校著名的研究當代文學的教授,他在當代文學思潮和通俗文學研究方面頗有造詣。從此我便開始了中國當代文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為了講好課,我把當時所有的《中國當代文學史》教材都借來買來,全面通讀、融會貫通,完成了我的第一篇中國當代文學史的講稿。1988年9月,我第一次走上講臺,開始大學教師的教學生涯。1989因病在家休養,我在這一年中可以說將新時期以來的主要小說作品都閱讀了,從而為我以后進行新時期小說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
1993年7月,我參加了武漢大學中國現代文學助教進修班,這個助教進修班在當時的師資屬于頂尖配置,班主任是龍泉明老師,上課老師是易竹賢教授、孫黨伯教授、陸耀東教授,我和我們這個助教班的同學真是榮幸,武漢大學中文系最好的老師給我們上課。助教進修班雖然只是寒暑假上課,但我們得到的教育和熏陶卻是前所未有的。記得我當時撰寫了一篇文章《論〈狂人日子〉的象征主義特色》,得到易竹賢老師的贊賞,易老師用紅筆將我這篇文章仔細修改,做了很多的眉批,當時自己信心不足,只是作為一篇作業,而沒敢拿出去發表。但是易竹賢老師的鼓勵和對我文章的批改,卻對我起到非常重要的激勵作用。后來,我成為武漢大學陳國恩老師的博士,而易竹賢老師是陳國恩老師的導師,我真正成為了易竹賢老師的徒孫,這是后話。在1993年至1995年,我還參加了當時在我校任教的曾大興教授的一個寫作任務,曾大興老師主編一套《小天才》叢書,邀我撰寫《科學小天才》分集,于是我找資料,擬提綱、在寒暑假完成了兩本《科學小天才》,這兩部作品主要是撰寫著名科學家的童年故事,描寫他們的科學天才事跡,是兒童文學讀物。1994年和1995年出版的兩本《科學小天才》雖然不屬于學術研究著作,但是我公開出版的第一部作品。這兩部書的出版,極大的激發了我的寫作熱情,在文字、結構和寫作等方面給我了我很大的鍛煉。
1995年開始,劉炳澤老師指導我開設了《新時期小說研究》的課程,為了上好課,我幾乎將新時期二十年小說作品都閱讀了,對新時期二十年的小說有了整體的了解。當時中南民族大學中文系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研室主任是鄒建軍教授,鄒教授介紹我加入《黃鶴文論》的寫作任務。《黃鶴文論》是武漢市文聯理論室主任趙怡生先生主編的一套理論性著作,這套書一共有20部專著,參加該書撰寫的是當時活躍在文藝理論、批評領域的專家學者。這套叢書得到時任《文學評論》主編的錢中文先生的高度評價。我當時是《黃鶴文論》里面的小字輩,我的著作名叫《新時期小說二十年(1976—1996)——流派紛呈后合一向現實主義回歸》,這是我的第一部學術專著。該書對新時期頭二十年的小說思潮從傷痕小說到1996年前后的現實主義沖擊波,做了清晰而翔實的分析。對這二十年小說的主要作家作品、創作思潮以及小說的發展趨勢都做了學理性的研究,指出新時期小說二十年(1976—1996),首先經歷恢復現實主義本來面目的第一個十年,這里出現了傷痕小說、反思小說、改革小說、新潮小說、尋根小說、知青小說、軍旅小說、新革命戰爭歷史小說、知識分子小說等。在這個過程中,新時期小說采取恢復以魯迅為代表的啟蒙主義的現實主義方法,以直面人生、直面真實為寫作原則,用小說記錄了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心路歷程。在1986年前后,恢復現實主義文本來面目的工作基本上完成了。因此從1986年開始,新時期小說進入到流派紛呈的階段。隨著西方現代后現代思潮的進入,小說除了現實主義小說繼續發展以外,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文學得到長足發展。第二個十年(1986—1996)小說適應經濟大潮的沖擊,學習西方現代后現代文學方法,出現流派紛呈的現象,出現了新寫實小說、先鋒派小說、93長篇熱潮、新體驗小說、新狀態文學、文化關懷小說、新生代小說、新歷史小說等小說思潮,到1996年前后,出現了現實主義沖擊波的小說思潮。從新時期頭20年的發展邏輯看,新時期小說在經過第二個十年的流派紛呈后向現實主義回歸了。這是這部著作當時的結論。隨著時間的發展,各種文學思潮還在繼續發展,但從1996年的那個時間節點看,這個結論是符合當時小說的發展實際的。在此期間,我一直開設《新時期小說研究》課程,《新時期小說二十年》出版后,該書成為了《新時期小說研究》的教材??梢哉f,教學的需要催生了《新時期小說二十年》這部學術著作,而這部著作的出版又促進了教學工作。這是科研促進教學的主要成績,也是一個大學教師從事教學科研的基本狀態。
進入20世紀以后,我在教學過程中繼續進行新時期小說研究。2002年,我到華中師范大學做著名教授黃曼君教授的訪問學者。在為期一年的學習中,大大提升了我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方面的學術素養。在這個過程中,我開始我的第二部學術著作的撰寫。這是我在教學過程中對新時期小說的進一步認識,我第一部學術著作主要以新時期現實主義小說為研究對象,新時期小說還有和現實主義小說思潮相輔相成、并共同構成新時期小說整體的非現實主義小說思潮,于是我的第二部學術著作題為《新時期非現實主義小說研究》該書主要研究新時期出現實主義小說之外的其他小說思潮,該書主要探討新時期非現實主義小說在西方現代后現代思潮影響下,如何打破了現實主義小說一統天下的格局,使得新時期小說呈現出多元化的狀態。同時新時期非現實主義小說打破現實主義小說的陳規,給小說創作帶來全新的觀念和全新的視角。該書于2004年由濟南出版社出版。黃曼君教授為該書作序,對該書給予很高的評價。黃曼君教授認為“楊彬老師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就是對新時期非現實主義小說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研究。從她對非現實主義小說的概括中,可以看出她對非現實主義小說并未做教條式的理解,而是側重于它在中國的具體內涵。同時,她在論及這些流派的產生時,也非常注意到回到當時的具體語境之中考察其具體的生發過程”。“本書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注重對文本的具體分析,不是一般類的概括,而是對重點文本進行重點而詳盡的分析”。這部著作出版后,我便給漢語言文學的高年級學生開設了《現代后現代思潮與新時期文學》的選修課,《新時期非現實主義小說》成為該課的教材。
新世紀之初,一直從多元化的角度研究新時期小說思潮。發表了《80-90年代先鋒派小說的發展與轉型》《論先鋒派作家“回歸傳統”的創作傾向》《現實主義文學思潮在中國的百年嬗變》《現實主義文學思潮在當代文學中的畸變、還原與深化》《新時期小說“真實觀”嬗變》《從服從共性到崇尚個性——新時期小說流派發展嬗變的精神內核》《浪漫主義小說在新時期的超越》《從文學發展看全球化進程中中國文化的選擇》《新時期女性主義小說的困惑與出路》《新世紀中國女性主義文學的目標與出路》《現代、后現代思潮對新時期小說的影響》等學術論文。這些論文從多個角度研究新時期小說的發展狀態,探討各類新時期小說的創作方法、精神內核、目標出路等學術問題,在全國新時期小說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影響。2006年,我被評為教授,主要是因為新時期小說研究的成果。
2011年,我在以前有關研究新時期小說的基礎上,撰寫出版了《新時期小說發展論》一書,該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是我這多年有關新時期小說研究的總結性的著作。本書對新時期30年來的發展歷程做了詳盡的系統的研究,創造性的總結出新時期小說的發展貫穿著“現實主義小說的恢復與深化”及“非現實主義小說的興起與發展”兩條主線,采取史論方式,論中有史,史中有論、史論結合地研究了新時期小說30年來發展的格局、特點與規律。本書是了解新時期30年來小說發展的重要研究著作,是新時期小說研究和教學的重要參考文獻。
我在研究新時期小說的過程中,接觸了很多少數民族小說作家作品,也撰寫過土家族著名作家葉梅和其他少數民族作家的研究文章。2008年,我開始將研究的重點從新時期小說思潮研究轉到少數民族小說研究方面來。2009年,我作為主持人申報了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資助重點項目《當代少數民族小說的審美特色研究》,經過三年的努力,我和我的團隊完成了《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小說的審美特色研究》的研究工作,撰寫并出版《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小說審美特色研究》一書(該書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出版)。本書選取研究團隊目力所及的十一個(蒙、回、藏、維吾爾、苗、彝、壯、朝鮮、滿、土家、鄂溫克)少數民族小說進行研究,分別從審美主體、審美追求、審美對象、審美意象等幾個維度研究當代少數民族小說的審美特色,研究少數民族人民樸實、醇厚、對女性尊重、對自然崇敬等審美特色,探討這種特色對于糾正當今人欲橫流、破壞自然等流弊的作用和意義。希望對于構建多元一體的中華審美體系、促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和諧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貢獻一份綿薄之力。在本書緒論中,我探討少數民族美學對于中華美學體系建構的貢獻,說明當代少數民族小說審美特色研究是當代少數民族美學的具體實踐,并具體研究當代少數民族小說的審美特色,說明其具有鮮明的少數民族審美特色。
2009年,我撰寫的《從邊緣到前緣——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小說60年的發展演講》的文章,發表在《名作欣賞》2009年第12期上。該文總結了新中國60年少數民族小說取得巨大成就和一系列變化:作家隊伍從單一到群體,思想內容從政治到文化,創作方法從一元到多元,成就地位從邊緣到前沿。這種變化,既展示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輝煌成就,又合著中國當代文學的六十年的步伐,形成了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凸顯民族團結主體、反映時代旋律、開掘民族文化內涵、探索多元手法的少數民族小說特色,與漢族文學一起構成多元一體的社會主義文學,并成為展示不同族群的生活經驗和審美情趣、描寫多樣的生存方式和文化認知的文學方式,成為不可替代、難以逾越的并具有獨一無二品格的文學類型。
2010年我考取了武漢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博士生,師從武漢大學著名教授陳國恩教授。在陳老師的指導下,我開始對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小說的漢語寫作進行研究,開始研究少數民族作家用漢語創作少數民族小說的特色,探討少數民族作家運用漢語寫作的小說的寫作方式和寫作策略,研究少數民族作家如何用漢語描寫少數民族生活、表達少數民族審美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2012年,我的課題《當代少數民族小說的漢語寫作》申報成功2012年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13年,我博士研究生順利畢業,拿到博士學位。接著我全力以赴進行少數民族小說的漢語寫作的研究,于2016年順利完成了《當代少數民族小說的漢語寫作研究》書稿,并將社科基金項目順利結題。當代少數民族小說的漢語寫作的小說我稱之為少數民族漢語小說,我認為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學格局中的重要一元,是中國當代文學中一個特殊的文學門類,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獨特的文學現象。我試圖通過對當代少數民族小說漢語寫作的發展狀態、文化語境、寫作策略、特殊貢獻的分析,研究少數民族小說漢語寫作用漢語傳承、傳播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追求;研究少數民族小說漢語寫作擴展中國當代文學的描寫領域、寫作空間和審美內涵的寫作策略;研究少數民族小說漢語寫作對擴展漢語的少數民族民文化內涵、增加漢語的少數民族詞匯等方面的特殊貢獻。研究當代少數民族作家克服了語言交換思維和符合漢語表述模式的轉變等等諸多困難,使得當代少數民族小說的漢語寫作獲得很大的成就。我認為少數民族漢語作家在克服漢化趨勢并找到更好提升少數民族小說的發展途徑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嘗試,當代少數民族小說的漢語寫作不僅對現代漢語新表述做出了貢獻,而且對更大范圍內傳承和傳播各民族文化和表現少數民族生活探索了一條可行的方式。更重要的是,使得各個少數民族文化在中華文化的大家庭里能被相互溝通和相互理解,為我國多元一體文化和諧發展做出了表率。
在此過程中,我發表了一系列少數民族小說研究的學術論文?!渡贁得褡逦膶W入史現狀與入史策略》《全媒體時代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策略》《阿來漢語小說的雙重文化視角》《格調悲壯、敘述神圣、意向圣潔—當代回族小說的審美特色》《當代少數民族小說審美論域》《和諧追尋摯愛——評第十一屆“駿馬獎”詩歌獎漢語獲獎作品》《現實性、民族性、主旋律——評第十一屆“駿馬獎”霍阿金長篇小說〈白虎寨〉》等論文,從少數民族文學的漢語寫作、少數民族文學入史策略、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策略、少數民族小說的審美論域、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作品的成就特色等多方面研究少數民族文學。
在進行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過程中,我積極參加全國性的少數民族文學活動,比如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和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會的學術活動、多民族文學論壇參加海南、寧波的少數民族文學活動等,并且承辦了2014年的中國少數民族學會年會,作為主編之一編輯出版了《全媒體時代少數民族文學的選擇——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2014年年會論文集》,2015年當選為中國當代少數民族學會副會長。2016年7月,我被聘請為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評委。我還是湖北作家協會少數民族文學委員會委員,湖北少數民族文學獎評委。
在進行少數民族小說研究的過程中,我為漢語言文學本科學生開設《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史》、為碩士生研究生開設《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為博士生開設《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前沿問題》等課程,為我院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在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的學科建設方面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我最先開始為湖北作家撰寫評論,是為湖北著名作家馬竹的小說《蘆葦花》撰寫的評論文章《楚地水鄉的精魂與圖騰》,“楚地水鄉”是我為馬竹小說創造的一個概念。我從文本——楚地水鄉的傳奇故事、自然——楚地水鄉的主角和精魂、文化——楚地水鄉的深層意蘊、希望——楚地水鄉文化的延續和升華四個方面評價《蘆葦花》,認為馬竹將視野返回到楚地水鄉,在楚地水鄉的時空里漫游,楚地水鄉的人物、自然、文化甚至是蘆葦花,都成為馬竹的情感寄托,馬竹用飽含深情的筆觸把故鄉——楚地水鄉塑造成為一個偉大的象征整體,蘆葦花既是作品的中心,又是楚地水鄉的精魂和圖騰??梢哉f馬竹后來創作都在楚地水鄉上耕耘。他后來創作的《荷花賦》《一路茅草花》《南水北往》等作品都是在挖掘楚地水鄉的文化內蘊,為楚地水鄉樹碑招魂。
我為湖北著名散文家任蒙撰寫評論,題目為《反讀、細節、主體性——任蒙切入歷史的三種方式》。我認為,任蒙的歷史文化散文切入歷史有三種方式,即反讀、細節、主體性,這三個方式具有內在的邏輯性。反讀、細節描寫是任蒙的歷史文化散文主體性思考的兩翼,主體性是任蒙散文歷史文化散文的本體,如此一體兩翼的切入歷史的方式,發掘了任蒙散文具有超常性、超前性和超我性成就。本文從反讀、細節、主體性三個方面研究任蒙的歷史文化散文切入歷史的方式,探討任蒙歷史文化散文的內涵和成就。
我為浠水作家陳旭紅小說《白蓮浦》撰寫了評論文章《詩性與禪意并存——論〈白蓮浦〉的敘事藝術》,為仙桃作家文昌閣撰寫《家國情懷、天沔風情和親歷歷史講述——論文昌閣的傳記文學〈黑馬〉》,為十堰作家肖鴻散文《在呼蘭河的這邊》撰寫《文化鄉愁、女性視角、口述與親歷寫作——評肖鴻散文〈在呼蘭河的這邊〉》,為武漢作家唐鎮小說《特派員老米》撰寫《歷史悲劇的獨特表現》,為武漢作家汪忠杰撰寫了《職場中的“險象”》等評論文章。
參加這些文學實踐過程,作為大學教授,作為一個文學研究工作者,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是最鮮活的文學現場。我用我的理論指導基層作家的創作,他們的文學實踐以及我為他們撰寫的文學評論,反過來又加強和深化了我的文學研究和文學教育。這是文學實踐和理論的雙向服務,是實踐豐富理論的最好的案例。
其實我所做的這些工作,比起很多同行來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是一個認真的人,做任何工作都會全身心投入,勤勤懇懇,全心全意。同時我是一個善良之人,只要可能總愿意為他人做事,也愿意盡我微薄之力幫助他人。另外今年我已經從教三十一年,我想,也僅以此文作為我工作三十年來的一個總結吧。

楊彬,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文學博士。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三級教授。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評委。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新文學學會副會長,湖北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會理事,湖北省作家協會全委委員,武漢市作家協會全委委員,湖北文學獎、湖北少數民族文學獎評審專家,中南民族大學教學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