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金,馬 偉(青島大學 商學院,山東 青島 266071)
區域協同創新平臺系統建設研究
王慶金,馬 偉
(青島大學 商學院,山東 青島 266071)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快推進,世界各國非常重視協同創新平臺系統建設。健全協同創新平臺系統,有機整合各種創新資源和要素,是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本文基于系統動力學視角,在分析區域協同創新平臺系統建設的基礎上,分別對區域協同創新平臺主體子系統、區域協同創新平臺人才支撐子系統和區域協同創新平臺載體子系統進行系統動力學分析,并對區域協同創新的主體、組織和平臺載體協同發展系統進行了系統動力學分析。根據系統動力學分析的結果,結合國外經驗,提出區域協同創新平臺系統建設和發展建議。
區域協同創新;協同創新平臺;協同創新平臺系統;系統動力學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快推進,世界各國非常重視協同創新,協同創新已經成為創新型國家或地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一種新模式。美國為了提升創新能力,應對金融危機,由美國科技園區協會發起,大學、企業、研發機構及社區等共同建設“協同創新共同體”。歐洲非常重視區域協同創新,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提倡產學研用、資源及人才的協同創新。當前,我國正處在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時期。面對經濟新常態,必須優化要素資源配置,有機整合信息、技術、資本、人才、政策環境以及空間載體等各種創新資源和要素,建設協同創新平臺體系,打造生態產業鏈,驅動創新發展。
目前,國內外關于區域協同創新、協同創新平臺以及人才協同培養機制的相關研究中,大部分學者分析了區域創新主體協同創新的網絡、策略以及對國家創新系統的作用。Hadjimanolis[1]認為協同創新網絡是由企業、客戶、供應商以及中介機構等通過形成垂直或水平的關聯節點所構成。Pekkarinen和Harmaakorpi[2]認為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網絡主要包括企業、大學、研究機構和中介組織等。Dries等[3]提出了區域創新主體合作創新的策略。Barnes等[4]研究了大學、科研機構以及企業協同創新績效的影響因素,并提出了行為、過程和績效之間的三階段模型。Helfat和Quinn[5]研究了企業開放式創新對國家創新系統的作用。葉偉巍等[6]基于復雜系統理論視角,分析了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動態演進機制,仿真研究了不同政策產生的激勵效果,從而為破解產學研系統協同效率問題提供了優化方向。劉丹和閆長樂[7]研究了協同創新網絡結構與機理,認為政府主導、制度安排和自組織的協同機制是系統健康發展的關鍵要素。張兄武[8]研究了高校創新創業型人才多元協同培養機制。胡一波[9]分析了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認為科技成果轉化定位錯誤是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瓶頸,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呂榮勝和葉魯俊[10]分析了協同創新平臺的功能與框架,闡述了官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的構建模型以及運行機制。孔祥年[11]對協同創新平臺建設提出了“平臺架構多元化”“組織模式市場化”“職能定位多樣化”等舉措。黃曉霞和丁榮貴[12]構建了五位一體的協同創新治理平臺,對平臺的結構、要素及功能等進行了系統的設計與分析。
在區域協同創新的組織和平臺載體建設方面,Butler[13]認為產業創新聯盟這種組織形式得到了各方的認可。吳紹棠和李燕萍[14]分析了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網絡多元性對合作創新的影響。劉釩和李光[15]提出要根據不同類型協同創新平臺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運作模式,實現平臺運作持續發展。何潔等[16]研究了美國工程研究中心建設對我國政府資助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建設的啟示。李守偉等[17]基于2011計劃,分析了產業協同創新平臺設計,提出具有多主體網絡化的協同創新平臺應以提升高等學校創新能力為目標。李艾丹和朱東華[18]通過引入可拓方法構建了產業集群協同創新服務平臺的可拓服務物元模型。王凱和鄒曉東[19]對大學與區域協同創新的組織模式進行了研究,提出區域化創新政策要求大學通過知識創新成為區域創新系統的關鍵驅動力。王雪原等[20]結合生命周期理論,確定處于不同階段企業的創新資源擁有與需求情況及創新資源間交互與耦合變動情況。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從系統動力學視角,進行了區域協同創新平臺系統建設研究。
平臺先后有產品平臺、技術平臺和知識平臺三種。協同創新平臺系統是涉及經濟、人才和科技等領域的系統工程,是由區域協同創新主體子系統、區域協同創新平臺的人才支撐子系統和區域創新平臺載體子系統構成的,如圖1所示。

圖1 區域協同創新平臺系統
由圖1可知,其中區域協同創新主體是大學及科研機構、政府、企業及科技中介組織等。企業的作用主要是產品研發及成果的產業化,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政策引導,大學及科研機構的作用主要是科學研究、培養人才和服務社會,科技中介組織主要是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區域協同創新的組織主要包括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產業技術研究院及協同創新中心。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區域創新主體以契約為保障,以企業需求和各方利益為基礎,形成的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技術創新合作組織。產業技術研究院是整合創新資源,實現產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的技術平臺組織。區域協同創新的平臺載體主要包括研發中心和實驗室等研發平臺載體、協同創新中心等產業化平臺載體以及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載體,創新平臺載體的一體化發展是協同創新的關鍵,創新平臺載體的有機對接和互動協同是區域協同創新平臺體系有效運轉的核心。
通過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平臺載體的有機融合,促進產業鏈、資金鏈和創新鏈的“三鏈”有機結合,形成有機的商業生態系統,促進新興產業在該生態系統層面上的健康成長和發展。由于“三鏈”融合的驅動,促進了商業生態系統的有效運行,進而形成了一種生態良好的共生界面,在這個界面上新興產業自我地生存和發展。當前國際產業鏈的競爭已經由產品競爭進入到產業鏈競爭階段,技術創新由單項突破進入到多技術集成創新階段,資本投資也由項目直接投資進入到跨國跨領域并購階段。只有圍繞最新技術發展趨勢及其內部集成機制,升級產業鏈,實現“三鏈”的有機結合,才能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健康發展。區域協同創新平臺系統有效運行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優化資金鏈,促進科技創新要素的有效流動,實現科技創新資源的有效分配。
1.區域協同創新平臺主體子系統運行的系統動力學分析
區域協同創新主體子系統是指在一定范圍內,以企業為核心,大學、科研機構及中介組織在政府宏觀調控下形成的政產學研介“五位一體”的復雜創新系統,如圖2所示。一方面,大學和科研院所源源不斷地為產業鏈中的企業提供大量的科研創新成果,促使產業鏈上的企業不斷創新,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從而導致新業務的產生,激發企業研發的積極性,促使新技術和新服務的引入;另一方面,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為大學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提供產業化基地,為各種科研活動提供資金支持。政產學研介“五位一體”的深度融合,能促進區域協同創新系統的有效運行,而區域協同創新平臺系統的有效運行又促進了區域協同創新主體間的有機耦合協同,從而形成不斷強化的循環系統。

圖2 區域協同創新主體子系統的協同發展
由圖2可知,區域協同創新主體子系統對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區域協同創新主體子系統的有效運行,能有效體現創新主體的協同創新效應。區域協同創新主體子系統運行的結果表現為創造出大量的創新性成果,系統運行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區域的核心競爭能力。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加速推進,區域內外的企業間競爭越來越激烈,技術創新要求越來越高,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企業關注的重要問題。因此,分析區域創新主體協同發展系統運行模式對培育創新創業型人才尤為重要。
區域協同創新主體子系統運行的系統動力學模型中,模型的回路路徑主要有如下三條:
(1)政府財政支出→政府管理水平→中介服務體系完善程度→科技中介服務水平→合作創新項目數量→合作創新成果數→企業成果轉化能力→企業新產品收入→企業創新收益→區域GDP→政府財政收入→政府財政支出。
(2)政府財政支出→政府對創新基礎設施的投入→(企業科技支出→)企業科研經費→合作創新項目數量→……→政府財政支出。
(3)政府財政支出→政府對環境保護的投入→區域宜居水平→區域人才吸引能力→區域人才創新水平→合作創新項目數量→……→政府財政支出。
上述三條回路路徑說明政府財政支出的增加提升政府管理水平,使中介服務體系更加完善,伴隨著技術市場的發展,使得企業創新成果增加,增加了企業創新收益,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政府財政支出的增加使政府對創新基礎設施的投入增加,經過一系列正回饋作用,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同時政府財政支出增加,能夠提升區域人才吸引能力和區域人才創新水平,使得合作創新項目數量增多,最終導致政府財政支出增加的良性循環。
2.區域協同創新平臺人才支撐子系統運行的系統動力學分析
如圖3所示,通過人才數量預測系統動力學模型,可以分析創新主體協同發展過程中人才的動態變化,對區域協同創新平臺系統的有效運行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由圖3可知,高校大學生數量與市場互動,畢業的大學生補充政府及企業等創新主體所需要的各類人才。如企業員工數量預測中,根據統計年鑒,可以計算出某個區域企業員工年增長率。根據總人口增長率和企業員工年度增長的比率,可以預測出企業員工占比情況,用該比率和市場上的人才總數相乘,便可以得到企業員工變動數量。

圖3 區域協同創新人才支撐子系統的協同發展
3.區域協同創新平臺載體子系統運行的系統動力學分析
區域協同創新平臺載體子系統主要是研發、產業化以及公共服務平臺載體互動融合的區域協同創新的支撐系統。在公共服務平臺載體的支撐下,研發平臺載體和產業化平臺載體的有機融合,實現研發—孵化—產業化的一體化發展。區域協同創新平臺載體子系統主要包括:
(1)研發平臺載體。研發平臺載體是創新活動的基礎和源頭,對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等進行研發,能獲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成果。研發平臺載體建設能有效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提高科技原創能力和工程化技術實力,進而提升產業競爭力。研發平臺載體主要包括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中試基地等。
(2)產業化平臺載體。產業化平臺載體是培育前瞻性、戰略性、先導性產業的搖籃和基地。它的建設能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孵化科技企業,推動新興產業和先導產業的集聚發展。產業化平臺載體主要包括科技企業孵化器、特色產業基地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等。
(3)公共服務平臺載體。公共服務平臺載體是創新活動的保障支撐體系,能提供產權交易、科技數據和科技文獻的共享服務、知識產權服務以及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等。公共服務平臺載體主要包括產權交易中心、知識產權服務中心、科技數據和科技文獻共享服務中心、檢驗檢測中心、產品認證中心和生產力促進中心等。
研發平臺載體與產業化平臺載體的因果循環圖以及研發平臺載體與公共服務平臺載體、產業化平臺載體與公共服務平臺載體之間的仿真模型如圖4所示。由圖4可知,公共服務平臺載體為研發平臺載體和產業化平臺載體提供保障支撐,而研發平臺載體與產業化平臺載體的有機融合、協同創新是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進而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的關鍵。

圖4 區域協同創新平臺載體子系統協同發展
4.區域協同創新的主體、人才支撐和平臺載體協同發展的系統動力學分析
區域協同創新平臺系統是由區域協同創新平臺主體子系統、區域協同創新平臺人才支撐子系統以及區域協同創新平臺載體子系統有機耦合形成的復雜系統。
為了實現區域協同創新平臺系統的有效運行,區域協同創新平臺各個子系統之間要實現良性互動。
首先,區域協同創新平臺系統有效運行需要政府、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及科技中介組織五者之間要進行政產學研介的深度融合,建立起互動協同創新機制。
其次,區域協同創新平臺體系的組織間的合作創新,是促進區域協同創新的組織形式。
最后,區域協同創新平臺載體之間建立互動合作的協同機制,形成最終的“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從而不斷地提高區域競爭能力。
根據美國和歐盟等協同創新建設的經驗,為了推進區域協同創新,了解區域協同創新機理,建立區域協同創新機制,推進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的建設非常重要。區域協同創新是通過相關政策和激勵體系,使區域內大學、企業以及科研機構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能夠實現相互整合優勢資源,協同開展技術研發并加速推進成果的產業化,提升科技成果的轉化率。
1.完善法律法規等政策措施
首先,完善與利益協調機制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措施。完善的法律法規等政策措施造就了美國硅谷等區域協同創新體系。為了促進區域協同創新平臺系統的有效運行,需要健全區域協同創新平臺系統建設與運行的法律法規。完善協同創新中各創新主體之間協同創新的法律法規,明確協同創新過程中各創新主體間的動能定位和利益分配等政策措施,推動區域協同創新主體間開展多層次、跨學科的合作,以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
其次,完善區域協同創新平臺運營的制度,促進區域協同創新平臺的市場化運營。區域協同創新平臺要制定科學的戰略規劃目標,完善內部運營的制度體系。要明確創新平臺內部的工作流程,規范創新平臺內部的流程。在研發、產業化及公共服務等創新平臺載體的認定、績效管理、獎勵補貼、資源共享以及大型儀器設備購置等方面形成完善的制度體系和規范流程。要完善創新平臺服務范圍、服務標準、服務流程和服務收費等方面的實施細則、管理制度或標準規范,并且在創新平臺的人才隊伍建設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制定統一的配套政策。同時,完善創新平臺內部的控制程序和流程,科學有效地運用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2.健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首先,構建協同創新視角下的創新平臺決策機制。完善區域協同創新平臺的法人治理結構,健全專家咨詢委員會和監督委員會為指導,理事會(管委會)、董事會以及高級經理人員組成的相互依賴又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結構,促進區域協同創新平臺系統的有效運行,降低運行成本。
其次,完善區域協同創新平臺市場化運行機制。區域協同創新平臺市場化運營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導向作用的機制,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評價成果機制、技術轉移機制、風險投資機制以及商業模式創新等。科技創新平臺市場化運作與企業化管理重視的是創新平臺的運行效率,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制定市場化的服務價格和服務標準,除了部分公益性的創新平臺外,準公益性等創新平臺要積極向社會開展有償服務項目,實現自主盈虧,自我發展。
最后,完善網絡化組織。根據區域協同創新平臺的規模情況,靈活運用事業部制組織結構模式和矩陣式組織機構模式。優化組織的機構模式要進行工作分析(崗位分析),明晰創新平臺內部需要設立的部門、部門內需要設立的崗位以及崗位職責說明書,并且將創新平臺內部的運營流程以流程圖的形式明確表示出來。
3.加快構建多元化市場化的投融資機制
首先,完善產業關鍵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的引導資金機制。要積極建設多元化市場化的融資渠道,以技術使用許可、成果轉讓以及聯合開發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和風險資金的加入,實現政府資金引導、社會多方參與、市場化運行的科技金融體系。通過預測區域關鍵技術及技術發展趨勢,以明確區域投資的方向和重點。要通過政府資金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積極構建多元化的引導資金體系,支撐產業關鍵技術研發。通過設立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基金以及運行補貼的專項基金等激勵措施,推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其次,健全資本市場引導機制。要加快股票市場、債券市場、銀行的信貸以及各種風險投資體系支撐區域協同創新平臺的建設及運行。要在政府引導資金的帶動下,鼓勵保險機構、銀行以及民間資本積極參與到風險投資基金中。要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和激勵機制,促進民間資本成為區域協同創新的主體,投資和服務于科技創新產業的發展。要積極發展買方信貸、賣方信貸和融資租賃等金融衍生工具支持區域協同創新。有效使用財政風險補償轉移機制,大力支持各類擔保機構向協同創新主體提供擔保服務,降低協同創新風險。
4.倡導“共享”理念,推動協同創新
首先,強化產學研用的協同創新,推進創新體系的協調發展。積極構建科協同新平臺的主體、平臺的組織以及研發平臺、公共服務平臺以及產業化平臺的一體化協同發展機制,實現創新主體間的信息共享。通過政產學研介五位一體的融合方式,打造產業發展的外部優勢,加速資金、技術、知識、人才和信息等要素的集聚,促進產業集群與產業鏈的形成,加快各類特色產業集聚。
其次,整合全球資源配置,加強國際協同創新。在經濟全球化和“一帶一路”背景下,整合全球創新資源,重視全球背景下的協同創新,著力打造全球創新網絡重要節點,是全球化背景下區域發展的新趨勢。
5.健全協同創新平臺體系發展的人才支撐體系
首先,加強人才的引進和培育。區域協同創新平臺建設與運營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因此,一方面,要加強人才的引進。要完善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育機制,加強科技領軍人才、拔尖人才和創新團隊的選拔和培育機制建設,完善企業和大學聯合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協同機制。加強人才引進模式的創新,采取人才剛性和柔性引進的雙軌并行策略,推進資本移民、項目移民和技術移民。另一方面,更新觀念,構建平臺,積極探索多層次、多元化的協同培養模式。要加強引進國內外大學、科研機構及科技中介組織向區域聚集,采取“訂單培養”“校企協同培養”“委托培養”“面向市場需求的分類協同培養”等多種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的協同培養力度。
其次,加強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完善激勵體系,用好和留住人才,讓科技人才實現人生價值以及社會價值。一是研發平臺要打造結構合理、創新水平高的專業化研發人才團隊,重視研發平臺所需人才的分配機制等中長期激勵制度的建設,建立技術成果、技術專利等智力方式入股的多元化股權激勵的協同創新平臺運營所需的管理型和技術型人才的中長期激勵機制,實現研發人才發展的生態環境。二是在公共服務平臺注重打造復合型服務人才,重視人才的培育和成長,從而為區域協同創新平臺主體在研究開發階段和產業轉化階段提供公共服務。
[1] Hadjimanolis,A.Barriers to Innovation for SMEs in a Small Less Developed Country (Cyprus)[J].Technovation,1999,19(9):561-570.
[2] Pekkarinen,S.,Harmaakorpi,V. Building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s: The Definition of an Age Business Core Process in a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J]. Regional Studies,2011,40(4):401-413.
[3] Dries,F.,Maddy,J.,Bart,V. L. Managing the Co-Operation-Competition Dilemma in R&D Alliances: A Multiple Case Study in the Advanced Materials Industry[J]. Creativity &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0,19(1):3-22.
[4] Barnes,T., Pashby,I., Gibbons,A. Effective University-Industry Interaction:A Multi-Case Evaluation of Collaborative R&D Projects[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2,20(3):272-285.
[5] Helfat,C.E., Quinn,J.B. 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 by Henry Chesbrough[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4,21(3):241-244.
[6] 葉偉巍,梅亮,李文,等.協同創新的動態機制與激勵政策——基于復雜系統理論視角[J].管理世界,2014,(6):79-81.
[7] 劉丹,閆長樂.協同創新網絡結構與機理研究[J].管理世界,2013,(12):1-4.
[8] 張兄武.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多元協同培養機制的構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4):30-37.
[9] 胡一波.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建設與成果轉化機制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5,(4):24-27.
[10] 呂榮勝,葉魯俊.我國節能服務領域官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的構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0):7-10.
[11] 孔祥年.高校協同創新平臺建設的若干建議——以江蘇省為例[J].山東社會科學,2016,(S1):575-576.
[12] 黃曉霞,丁榮貴.產業技術研究院協同創新治理平臺建設[J].中國科技論壇,2016,(4):11-17.
[13] Butler,C. Problems in Global Strategic Alliance Management for European Defense Manufacturing Firms[J]. Management Decision,2008,46(2):330-341.
[14] 吳紹棠,李燕萍.企業的聯盟網絡多元性有利于合作創新嗎——有調節的中介效應模型[J].南開管理評論,2014,(3):152-160.
[15] 劉釩,李光.湖北省協同創新平臺的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4,(1):61-67.
[16] 何潔,李曉強,周輝.美國工程研究中心建設對我國政府資助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建設的啟示[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9):10-13.
[17] 李守偉,林霖琳,李備.基于2011計劃的產業協同創新平臺設計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13,(6):49-54.
[18] 李艾丹,朱東華.產業集群協同創新服務平臺的可拓服務模型[J].科學學研究,2016,(2):220-227.
[19] 王凱,鄒曉東.大學與區域協同創新的組織模式:以德國“研究園計劃”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6,(17):93-96.
[20] 王雪原,李天嬌,劉娜.基于企業需求與協同演化的區域創新平臺支持策略[J].中國科技論壇,2015,(2):102-108.
2017-09-15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項目“系統觀視角下創新創業型人才協同創新培養機制及系統優化設計”(BIA150111)
王慶金(1972-),男,山東臨沂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技術經濟及管理、創新創業管理和區域創新研究。E-mail:wangqingjin2005@126.com馬 偉(通訊作者)(1965-),男,山東濟寧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產業經濟學研究。
F061.5
A
1000-176X(2017)12-0110-07
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