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暢
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前景
◎ 劉暢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不斷加深,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也需要盡快轉型,其發展前景也是國際和社會關注和研究的重點。中國是一個勞動力資源大國,在上世紀90年代,正處于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比較有優勢。但勞動密集型產業它是建立在勞動生產率低、附加值低、人民福利低的基礎上的,也是基于低勞動力成本和低資源成本的基礎上的。一旦勞動力和其他資源的供求發生變化,勞動力價格不斷提高,勞動密集型行業很難生存。因此,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未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前景備受關注,本文也是基于當前國內經濟發展的趨勢來分析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前景。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經濟已經持續了超過30年與時俱進的快速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矚目的工業生產大國。但是我們的世界工廠是建立在廉價勞動力基礎上的,相比較于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集合工業的水平和規模嚴重不足。由于對外貿易依賴性很高,從次貸危機到全球金融危機以及歐洲債務危機的風險仍懸在我國經濟的頭上,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屢遭沖擊。另一個是從中國的基本國情來看,我國正處于勞動力過剩的狀態,為了確保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避免進入“中等收入陷阱”,現有勞動力集約型產業必須升級。勞動密集型產業是經濟發展初期的重要階段,對于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而言,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工業生產仍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充分利用勞動力的低廉優勢,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在這樣的背景下,第二產業是中國經濟的支柱。例如,在2010年,對中國的第二產業規模統計數據達到2.76萬億美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6.9%。第二產業主要由工業構成,工業主要是由制造,所以制造業的發展是中國經濟崛起的主力。因為中國充分利用勞動力優勢,大大發展了勞動密集型行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中國的生產和出口占有極大的比例。同時,由于勞動密集型生產的優勢,我國資本密集型產業的大規模生產始于2000年左右,2010年主要勞動密集型產業占制造業總產值的12.25%,資本密集型產業占制造業總產出的36.77%,總體占制造業總產值的49.02%。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生產優勢還體現在自己的出口,據海關統計,2012年服裝、紡織品、鞋類、家具、塑料材料、箱包、玩具等7種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總額占出口總額的20.4%。
政府應作為打破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路徑依賴效應的外部推力。推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型,首先我國政府應作為主要的外部推動力,例如政府要通過相應的法規政策,加強企業對于勞動力的技能培訓,加快固定資產折舊,減少勞動力專業技能專業化與資產專用性的轉換,降低政策支持和增加市場進入壁壘,修改現行法律法規和制度。加強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新法規,以減少其正式的法律約束;通過培育新的工業文化,取代傳統落后的工業文化,減少工業發展非正式文化制約受到行政命令的制約。以國有企業為代表的利益集團為處境不利的中小企業,通過整體規劃和創造公平的市場環境,媒體要積極宣傳地方政府和企業對產業升級的認可,打破人們主觀認識的偏見不足。
企業應作為打破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路徑依賴效應的內生動力。 企業可以通過技術創造新資本運營創新管理方式,創新企業文化,提高自主創新的能力,改變原有的產業發展機制意識的偏差,從而減少了現行制度安排的形成轉換成本,減少外資企業提出的既得利益約束,國內企業要不滿足于過低附加值的生產,在這個行業之上,我們應該有高增值產業的升級換代的意愿。其次,企業要重視創新和人力資本,當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含量更高的產品升級的時候,創新能力和人才騎著重要的作用和功能,生產技術含量高的產品或生產環節往往由發達國家所壟斷。例如,許多電子產品得零部件通常由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設計設計,然后通過中國制造導入核心組件組裝最終產品。核心組件有著技術含量高的特點,因此難以設計和生產。為了減少技術含量高產品的進口,中國應該鼓勵創新,提升人力資本。

鼓勵企業提升產品質量,引導消費者購買高質量產品。對于企業來說,有必要進行大量的研究和開發,以提高產品質量。投資面臨風險,在外需旺盛的時期,企業主要依靠價格優勢獲取訂單,以價格優勢經營,無實力提高產品質量。要抓住全球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形成了一種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增加生產高質量產品,使企業樹立誠信經營意識和品牌意識,精益求精。對質量好、信譽好的企業給予表彰和補貼。對于生產效率低,產品質量不過關的企業要堅決予以糾正。勞動密集型產業升級的方向應是“更高、更強、更好”,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基于中國現階段國情,勞動密集型產業很難直接升級為資本密集型產業,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生產產業升級的方向應是技術含量高、生產能力強、產品質量好,這樣有利于更好的資本積累也有利于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總之,對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路徑依賴效應不能完全破壞,路徑依賴的自增強機制的強度可以盡可能地減小。中國目前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水平直接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國的產業升級應該選擇升級優先分岔的路徑,即從流程升級到產品升級,再到工業升級,這樣產業升級換代能在行業內達到更高水平,積累了高水平資本和技術后,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向高附加值轉移產業,從而實現產業升級。
河南省濮陽市油田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