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向立 朱勇鋒 浮志坤 杜鵬 楊恒(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 河南 鄭州 450016)
瓣膜置換術聯合同期房顫射頻消融對瓣膜性心臟病的治療效果觀察
張向立 朱勇鋒 浮志坤 杜鵬 楊恒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 河南 鄭州 450016)
目的觀察瓣膜置換術聯合同期房顫射頻消融對瓣膜性心臟病的治療效果。方法選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收治的92例瓣膜性心臟病患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各46例。對照組患者接受瓣膜置換術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同期房顫射頻消融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左室射血分數(LVEF)和房顫轉復率。結果治療前兩組患者LVEF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LVEF水平均較治療前高,且研究組患者LVEF水平高于對照組[(61.3±7.8)%比(56.9±6.5)%],房顫轉復率高于對照組(89.13%比19.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結論瓣膜置換術聯合同期房顫射頻消融治療瓣膜性心臟病,可改善患者左室功能,房顫轉復率高,值得臨床應用。
瓣膜置換術;射頻消融;瓣膜性心臟病
瓣膜性心臟病為心外科常見疾病,黏液變性、退行性改變、風濕熱及感染等均為該病致病因素[1]。當出現瓣膜狹窄或瓣膜關閉不全時,可能會影響血液的正常流動,加重心臟負擔,影響心臟正常功能,進而引發心衰[2]。研究發現,瓣膜性心臟病患者約有70%伴有房顫的發生。在對瓣膜性心臟病合并房顫的治療中發現,慢性持續性房顫藥物治療效果差,介入治療成功率低,傳統單純瓣膜置換術治療效果不理想,患者接受換瓣手術后仍存在房顫癥狀。近年臨床在對瓣膜性心臟病患者實施瓣膜置換術的同時實施射頻消融術,手術操作簡單,且術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在臨床中的應用日趨廣泛。本研究通過將患者分組實施不同的手術方案,旨在探討瓣膜置換術聯合同期房顫射頻消融對瓣膜性心臟病的治療效果。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收治的92例瓣膜性心臟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瓣膜性心臟病合并房顫相關診斷標準,且房顫持續時間超過1 a[3],排除合并肝、腎等器官功能嚴重不全者,復雜性心律失常者,病竇綜合征、高度房室傳導阻滯及傳導系統退行性病變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將92例患者分為兩組,各46例。研究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為36~77歲,平均(56.1±10.1)歲;心功能NYHA分級Ⅱ級16例,Ⅲ級22例,Ⅳ級8例。對照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為33~76歲,平均(54.7±9.8)歲;心功能NYHA分級Ⅱ級14例,Ⅲ級23例,Ⅳ級9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心功能分級等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手術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瓣膜置換術治療。給予患者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做胸骨正中切口,左房構建二尖瓣置換術切口,采取DeVega法或成形環技術實施三尖瓣成形術,取升主動脈切口實施主動脈瓣置換術。研究組患者接受瓣膜置換術聯合同期房顫射頻消融術治療。采用標準Cox-maze Ⅳ(迷宮手術)方法行射頻消融術[4],具體如下:①右心房射頻消融。并行循環下做右心房中下三分之一處垂直界嵴切口并切斷界嵴,做右心耳小切口,游離右冠狀動脈主干,分別行上下腔靜脈、三尖瓣環、右心耳消融。②左心房射頻消融。阻斷升主動脈,先行環左肺靜脈消融、切除左心耳行左心耳到左上肺靜脈消融、縫合左心耳,再分別行環右肺靜脈、左房頂、左右下肺靜脈連線、二尖瓣峽部等消融。消融完成后,行瓣膜置換術,具體操作步驟同對照組。兩組患者術后均放置臨時心外膜起搏導線,使用臨時起搏器,術后3 d逐漸停止使用臨時起搏器。
1.3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左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②比較兩組患者房顫轉復率。術后對兩組患者進行隨訪6個月,隨訪中發現患者出現竇性心律則記為轉復[5]。

2.1LVEF治療前兩組患者LVEF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LVEF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患者LVEF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LVEF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2房顫轉復率所有患者均接受隨訪,未出現失訪病例。觀察組患者房顫轉復率高于對照組[89.13%(41/46)比19.57%(9/4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瓣膜性心臟病發展過程較為緩慢,早期并無明顯癥狀,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者會出現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血栓栓塞等癥狀,表現為氣短、疲勞、心慌、呼吸困難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房顫是臨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在患有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中房顫的發病率較高,瓣膜性心臟病需行瓣膜置換術患者中房顫的發病率高達60%。目前,瓣膜置換術是治療瓣膜性心臟病的常見術式,盡管該術式能夠獲得一定治療效果,但部分患者治療后依然存在心房顫動,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患者生活質量較差[6]。射頻消融術是借助穩定電流產生高熱效應,通過一定強度的熱量凝固性破壞組織,并能夠阻斷房顫折返環,不僅對機體的損傷小,而且能夠直接消除房顫。瓣膜置換術同期行射頻消融術是治療瓣膜性心臟病的新型術式。臨床實踐表明,瓣膜置換術同期行射頻消融術,在提高左室射血分數、改善心功能、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同時,術中出血量、機體炎癥反應狀態與體外循環時間均與傳統單純瓣膜置換術比較相似,術中主動脈阻斷時間較單純瓣膜置換術僅增加20 min左右。
本研究通過將患者分組實施不同的手術方案,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LVEF水平均較治療前高,且觀察組患者LVEF水平高于對照組,房顫轉復率高于對照組(P均<0.05),與秦嘉麗等[7]研究結論一致。研究組成員在研究實施過程中還有以下體會:射頻消融達到心房全層透壁及徑線完全連接是消除房顫的關鍵點,術中可將雙極射頻消融鉗與消融筆聯用,以實現射頻消融徑線完全連接;施術過程中通過生理鹽水沖洗來控制組織表面溫度,可降低心臟穿孔等并發癥發生率,進一步提升手術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瓣膜置換術聯合同期房顫射頻消融治療瓣膜性心臟病,可改善患者左室功能,房顫轉復率高,值得臨床應用。
[1] 祝玲,王洪梅,沈琴,等.隨訪護理模式對心臟瓣膜置換術出院患者治療依從性及負面情緒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6(1):106-108.
[2] 趙勇鵬,陳興澎.行瓣膜置換術同期配合射頻消融治療瓣膜性心臟病的療效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3):104-105.
[3] 吳玉輝,江蕊,楊林山,等.風濕性心臟病瓣膜置換術中單極射頻消融術治療永久性心房纖顫的遠期療效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15,22(2):104-109.
[4] 任明明,韓振,馮鋼,等.瓣膜置換術同期射頻消融手術治療合并瓣膜性心臟病房顫的療效及影響因素分析[J].海南醫學,2015,26(15):2212-2214.
[5] 郭漢忠,常靜,張晨,等.合并房顫的高血壓病患者左房內徑與左室射血分數的關系研究[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15,17(5):305-307.
[6] Luik A,Radzewitz A,Kieser M.Cryoballoon versus open irrigate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n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J].Circulation,2015,132(14):1311-1319.
[7] 秦嘉麗,鐘前進.二尖瓣置換同期房顫射頻消融術后早期臨床觀察[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5,24(5):530-532.
R 542.5
10.3969/j.issn.1004-437X.2017.23.015
2017-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