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鐵良(虞城縣人民醫院 神經內科 河南 商丘 476300)
中西醫結合治療腦出血效果觀察
代鐵良
(虞城縣人民醫院 神經內科 河南 商丘 476300)
目的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腦出血的效果。方法選擇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虞城縣人民醫院收治的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50例,根據入院時間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25例。給予兩組患者常規治療,研究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于入院治療2 d后服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觀察兩組患者血腫、神經功能(NISS)評分及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結果治療后,對照組腦血腫量、NIHSS評分、血漿黏度、全血黏度、纖維蛋白原及血小板黏附水平均高于研究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期間均未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結論對腦出血患者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加速腦血腫吸收,減輕神經功能損傷,安全性高。
腦出血;中西醫結合;血腫;神經功能;血液流變學
腦出血是指非外傷所引起的腦實質內血管破裂出血,臨床發病率為腦卒中的25%左右。腦出血病死率及致殘率均較高,急性起病死亡率可達40%,幸存者則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損傷,導致多種臟器功能障礙[1-2]。血腫是腦出血常見并發癥,影響病變血管修復,加劇神經功能損傷。本研究旨在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對腦出血患者血腫、神經功能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1.1一般資料選擇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虞城縣人民醫院收治的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50例,根據入院時間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25例。所有患者均經頭顱CT、血液學等檢查確診,且均伴有血腫;排除由外傷、腫瘤等引起的腦梗死及存在嚴重器官功能障礙者;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對照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47~73歲,平均(60.9±5.2)歲;發病至就診時間4~14 h,平均時間(8.9±2.4)h。研究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47~75歲,平均(62.3±5.1)歲;發病至就診時間4~13 h,平均時間(9.1±1.8)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給予兩組患者常規治療,包括手術止血、控制血壓及顱內壓、利尿、調節水電解質、預防感染、改善腦供血等。研究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于入院治療2 d后服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具體如下:選用生地黃、桃仁、當歸、赤芍各15 g,川穹、牛膝、桔梗、柴胡、紅花、枳殼各10 g,甘草6 g為基礎方。肝陽上亢則加菊花和夏枯草;肢體無力者適當加黃芪和桂枝;風痰上擾則加僵蠶和白附子。每日取1劑加水文火煎煮,于早晚溫服。兩組均連續治療4周。
1.3評價標準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腦血腫吸收情況、神經功能缺損情況及血液流變學水平。神經功能評定:應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對患者意識狀態、語言表達、凝視、面部活動、上下肢運動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分數越高,神經損傷程度越重[3]。

2.1血腫量對照組治療前腦血腫量為(26.8±5.7)ml,治療后為(5.8±2.4)ml;研究組治療前腦血腫量為(27.2±5.6)ml,治療后為(3.5±1.7)ml。治療前,兩組血腫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53,P>0.05);治療后,研究組血腫量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910,P<0.05)。
2.2神經功能對照組治療前NIHSS評分為(27.2±4.3)分,治療后為(19.8±3.6)分;研究組治療前NIHSS評分為(27.5±4.2)分,治療后為(16.6±3.9)分。治療前,兩組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50,P>0.05);治療后,研究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015,P<0.05)。
2.3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各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對照組血漿黏度、全血黏度、纖維蛋白原及血小板黏附率均高于研究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4不良反應兩組治療期間均未發生嚴重不良反應。
腦出血在我國傳統醫學中屬“中風”范疇,主要是因飲食不節、情志抑郁、勞累過度等引起臟腑陰陽失調,致使氣血逆亂,導致血溢于腦,淤血阻絡,表現為口舌歪斜、肢體麻木等癥狀的腦神經疾病[4]。臨床治療以活血化瘀、行氣養血為主。
血府逐瘀湯中生地黃、桔梗、柴胡有抗炎解熱之效;桃仁、赤芍、牛膝、紅花有活血化瘀之效;當歸有補血活血之效;川穹有行氣活血之效;枳殼有理氣寬中之效;甘草有清熱解毒、補脾益氣、調和諸藥之效。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治療后腦血腫量、NIHSS評分及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均高于研究組,兩組治療期間未發生嚴重不良反應。本研究結果說明中西聯合治療腦出血效果顯著,安全性高。分析原因為在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血府逐瘀湯中多種中藥聯合作用共奏活血化瘀、補血行氣之效,可有效改善血液高凝狀態,加速患者腦部創傷處血腫消失,同時有效補充氣血,利于增加腦部供血,促進腦血管及腦神經突觸生成,減輕腦神經損傷[5-6]。在基礎方中加用菊花和夏枯草可有效清肝散熱、平抑肝陽,黃芪和桂枝可有效補氣升陽、益衛固表,僵蠶和白附子可有效燥濕化痰、祛風解痙,臨床加減治療可有效減輕肝陽上亢、肢體無力等癥狀,利于盡早進行康復治療,減輕神經功能損傷。中藥湯劑中甘草的使用有效調和藥性,減輕藥物毒性,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對腦出血患者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狀態,加速腦血腫吸收,減輕神經功能損傷,安全性高。
[1] 彭國俊.外科治療高血壓腦出血近期預后多因素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7,26(2):294-295.
[2] 金傳兵,王貴春,李亞東.高血壓腦出血后早期血腫擴大相關因素分析[J].安徽醫學,2017,38(4):471-473.
[3] 李樹祥,王景春,崔杰,等.血府逐瘀湯加味對顱腦損傷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4):350-352.
[4] 王志剛,李春永,劉浩然,等.微創血腫清除術結合自擬活血化瘀醒腦湯治療高血壓腦出血臨床研究[J].河北醫學,2015,21(9):1529-1530.
[5] 黃穗翔,葉勁超,陳偉新,等.血府逐瘀湯聯合硝苯地平治療高血壓腦出血非手術患者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J].廣州醫科大學學報,2015,43(5):63-66.
[6] 李軍,萬年亮,李博,等.血府逐瘀湯對急性顱腦損傷后機體蛋白質代謝的影響[J].陜西中醫,2016,37(9):1119-1121.
R 743.3
10.3969/j.issn.1004-437X.2017.23.058
2017-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