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軍(確山縣中醫院 外科 河南 駐馬店 463200)
臨床護理路徑對腹腔鏡膽囊切除患者術后非切口疼痛及康復的影響
黃軍
(確山縣中醫院 外科 河南 駐馬店 463200)
目的研究臨床護理路徑對腹腔鏡膽囊切除患者術后非切口疼痛及康復的影響。方法將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確山縣中醫院收治的106例采取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3例。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給予觀察組患者臨床護理路徑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術后非切口疼痛情況、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以及鎮痛藥物使用情況。結果術后8 h,兩組患者的非切口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4、48 h,觀察組患者的VAS評分、首次排氣和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及鎮痛藥物使用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護理路徑可以緩解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術后的非切口疼痛程度,縮短住院時間,促進患者康復。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臨床護理路徑;非切口疼痛;康復效果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外科常見的一種手術方式,與傳統的開腹膽囊切除術相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創口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出血少、并發癥少等優勢[1]。但因手術過程中需要注入二氧化碳建立氣腹,術后二氧化碳可能在體內聚集導致患者出現肩部、腰部、膈下疼痛以及腹脹、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甚至有些患者的非切口疼痛超過手術切口的疼痛程度[2-3]。本研究旨在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對腹腔鏡膽囊切除患者術后非切口疼痛及康復的影響。
1.1一般資料將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確山縣中醫院收治的106例采取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3例。對照組中男29例,女24例;年齡28~65歲,平均(43.55±11.52)歲;疾病類型:膽囊結石23例,慢性膽囊炎16例,膽囊息肉14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26例;年齡27~65歲,平均(42.94±12.75)歲;疾病類型:膽囊結石24例,慢性膽囊炎17例,膽囊息肉1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給予對照組患者術前健康教育、術后病情監測、生活指導、體位護理、抗感染等常規護理。給予觀察組患者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具體操作如下。①建立小組:選取醫療、護理、檢驗、手術等科室的醫護人員36名建立臨床護理路徑研究小組,由護士長和科主任擔任組長。②制定路徑:小組成員收集相關資料,與醫院實際情況、既往臨床資料相結合,共同制定出有針對性的臨床護理路徑方案:術前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緩解患者對疾病和手術產生的恐懼心理,減輕患者心理壓力;術后第1天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傷口情況,對患者的體位、飲食、疼痛進行護理;術后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幫助患者樹立康復預期效果,對患者的鍛煉計劃以及排氣后的飲食進行干預;出院前,醫護人員向患者發放健康宣傳手冊,詳細講解出院后的自我護理注意事項,半個月后對患者進行1次電話隨訪。③實施路徑:小組成員根據上述護理方案對患者進行臨床護理路徑,組長進行監督,為患者提供規范標準的臨床護理。④評析改進路徑:在臨床護理路徑實施過程中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方案進行更新和改進,分析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采取相關解決措施,進一步完善路徑方案。
1.3評價指標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4]對兩組患者術后8、24、48 h的非切口疼痛程度進行評分,0~10分為無痛至重度疼痛。統計兩組患者的鎮痛藥物使用情況、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2.1非切口疼痛及排氣、住院時間術后8 h,兩組患者的非切口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4、48 h,觀察組患者的VAS評分、首次排氣和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非切口疼痛評分以及首次排氣、住院時間比較
2.2并發癥及鎮痛藥物使用率術后,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及鎮痛藥物使用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及鎮痛藥物使用率比較(n,%)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臨床常見的手術方法,由于微創、恢復快等特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是,術后會由于殘留在體內的二氧化碳聚積造成非切口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的術后活動,降低舒適度。因此,降低患者術后非切口疼痛對后續康復治療非常重要。
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根據診斷、疾病或手術而制定的治療護理模式,通過診療護理的合理、流程化使病程的進展得到有效控制,降低醫患雙方成本,提高診療護理效果。通過有效的按照時間順序制定的護理計劃對患者的入院、診斷、檢查、治療、護理以及飲食活動進行干預,使患者了解自身的護理計劃和目標并主動參與其中[5-6]。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8 h,兩組患者的非切口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4、48 h,觀察組患者的VAS評分、首次排氣和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及鎮痛藥物使用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說明給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臨床護理路徑有助于降低患者疼痛,減少并發癥。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路徑可以緩解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術后的非切口疼痛程度,縮短住院時間,促進患者康復。
[1] 傅宣,張路明.兩種術式治療膽結石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17,14(4):13-16.
[2] 徐丹,林敏.地佐辛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復蘇期及術后疼痛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6,22(3):252-256.
[3] 馬靜.循證護理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術后非切口疼痛及舒適度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10):87-90.
[4] 蔡郁輝.加溫二氧化碳氣腹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術后疼痛、肺功能的影響[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6,22(2):83-84.
[5] 張雪妮,朱雪榮,許鳳.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的應用研究[J].陜西醫學雜志,2017,46(1):133-135.
[6] 潘凌云.臨床護理方法運用于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患者的效果評價[J].浙江臨床醫學,2015,17(5):855-856.
R 473.6
10.3969/j.issn.1004-437X.2017.23.109
2017-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