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為民(泌陽縣中醫院 內科 河南 駐馬店 463700)
連續性協同護理模式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自護行為的影響
栗為民
(泌陽縣中醫院 內科 河南 駐馬店 463700)
目的探討連續性協同護理模式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自護行為的影響。方法選取泌陽縣中醫院2014年5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給予觀察組連續性協同護理,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自護行為。結果干預前,兩組一般自我護理行為及健康偏離自我護理需求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上述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給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連續性協同護理效果顯著,可提高患者的一般自我護理和健康偏離自我護理需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連續性協同護理;自護行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多數患者會累及肺部,少數患者的癥狀會遍布全身,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心理負擔[1]。康復訓練是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最佳護理措施,如何提高康復質量是目前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連續性協同護理模式是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強調家屬、患者、護理人員三者協同加入提高康復質量的護理模式[2]。本研究旨在探討給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連續性協同護理對其自護行為的影響。
1.1一般資料選取泌陽縣中醫院2014年5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26例,年齡45~70歲,平均(55.12±6.91)歲;Ⅰ級氣流受限患者15例,Ⅱ級氣流受限患者18例,Ⅲ級氣流受限患者17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28例;年齡42~67歲,平均年齡(53.51±7.82)歲;Ⅰ級氣流受限患者12例,Ⅱ級氣流受限患者17例,Ⅲ級氣流受限患者21例。兩組性別、年齡、疾病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中診斷標準[3];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經泌陽縣中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拒絕參加本研究的患者,嚴重肝功能不全、精神疾病、意識障礙等患者。
1.3護理方法對照組:根據呼吸科的護理方法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進行常規的指導與治療。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取連續性協同護理模式,具體如下。知識指導:組織患者及其家屬共同學習CCM知識,建立良好的協同、信任關系。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克服緊張、焦慮的負面情緒,鼓勵患者家屬的加入,對患者進行開導,幫助其提高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康復訓練:出院前1周根據患者的肺功能恢復情況,為患者制定相應的康復計劃,組織患者及家屬一同參與觀看、學習。每天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檢查,督促患者家屬的參與學習。具體訓練內容包括:①快速步行法。逐漸增大患者行走時的兩臂幅度,與軀干保持50°左右,每次鍛煉30 min。②呼吸法鍛煉。通過“呵、呼、吹、啊、噓、嘻”6字的訓練調節患者的氣息,每次鍛煉35 min。③隨訪干預。患者出院后對其連續干預半年以上,通過電話隨訪、家庭訪視的方法掌握患者的恢復情況以及患者家屬的協同、配合情況。
1.4觀察指標通過問卷調查對患者的自我護理行為能力進行評分,自我護理行為能力包括兩個方面,一般自我護理能力和健康偏離自我護理需求,分別采用5級評分法進行評定,共包含37個項目,按照“總是”“經常”“有時”“很少”“從來沒有”進行評分,分數與自我護理能力成正比。

干預前,兩組一般自我護理行為及健康偏離自我護理需求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上述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自我護理行為比較分)
注:與干預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COPD恢復期患者大多數在家中度過,導致其自我護理能力偏低,而恢復期在對COPD治療上具有關鍵作用,目前提出良好的護理方法是COPD患者邁向康復的關鍵一步。因此,給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至關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的自我護理能力明顯高于對照組。自護行為是患者為了滿足自我需求而實施的一系列的護理活動。在院期間,患者的依賴性較強,對疾病的認識程度較低,不能主動積極的參與自身疾病的照顧[4]。連續性協同護理模式的產生,幫助患者克服了這一難題,通過隨訪時刻掌握患者的狀況,對出現的特殊情況給予及時的處理,顯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協同性護理具有開拓性、創新性,告別了傳統的護患參與模式,積極鼓勵患者家屬的參與,通過患者、家屬、護理人員“三維”的護理模式,提升了護理質量,進一步增強了患者康復的信心。連續性護理體現了護理時間的充足,協同性護理提升了患者家屬及患者的參與與管理能力,又突出了護理人員角色的多樣性,不僅僅作為教育者,同時也承擔了協調與支持者的身份,提升了護理人員的價值感,從而提高了護理質量[5-6]。兩種護理模式的聯合使用護理效果更加明確,提升了患者的自護意識,拉近了護患之間的距離,促進了護理事業的發展。
綜上所述,連續性協同護理模式對COPD患者治療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改善其生活質量,促進護患關系的和諧穩定,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應用。
[1] 顧紹霞.優質護理對老年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11(6):746-748.
[2] 梁淑燕,郭麗瓊,梁雪芬,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社區應用自我控制病情技巧的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6(17):2317-2318.
[3]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3,36(4):255-264.
[4] 涂景海.護理干預對慢阻肺再入院率和肺功能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12):1625-1627.
[5] 李紅飛.舒適護理在改善慢阻肺急性期患者生活質量中的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14):149-150.
[6] 郭維彩.優質護理對改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及預防感染的療效分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16):2223-2225.
R 473.5
10.3969/j.issn.1004-437X.2017.23.122
2017-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