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唯
(都安縣人民醫院,廣西 都安 530700)
臨床研究
貧血患者診斷中血液檢驗的臨床應用分析
藍唯
(都安縣人民醫院,廣西 都安 530700)
目的探討貧血患者診斷中血液檢驗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5年3月-2016年4月于我院診治的貧血患者中抽取65例作為研究組樣本,同期抽取65名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樣本;對2組受檢者實施血液檢驗,并就2組受檢者的血液檢驗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①研究組受檢者的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水平均低于對照組,且其對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重度貧血患者血紅蛋白水平最低,其次是中度貧血患者,最后是輕度貧血患者,不同病情的貧血患者血紅蛋白水平兩兩對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貧血患者診斷中,血液檢驗的臨床應用效果肯定,血液檢驗能準確檢出貧血,并判斷貧血患者病情。
貧血;血液檢驗;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健康體檢者
貧血作為臨床上相對常見的血液系統疾病癥狀表現,多種系統性疾病患者均存在貧血癥狀,并有紅細胞計數減少、血細胞比容以及血紅蛋白濃度低于相應年齡和性別正常人群下線的表現,且患者可出現疲乏無力、呼吸困難、眩暈、頭痛、心悸等癥狀[1,2]。對貧血患者進行準確、及時的診斷有助于制定合理的臨床治療方案,從而改善患者預后。當前,臨床上用于貧血診斷的方法較多,其中以血液檢驗的應用頻率較高,但關于其診斷效果,臨床上尚無統一定論,應進一步研究。本研究為明確貧血患者診斷中血液檢驗的臨床應用效果,對65名健康體檢者和65名貧血患者進行血液檢驗,現報道2組受檢者的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水平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6年4月期間在我院診治的貧血患者共65例,設為研究組。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30例;年齡為18歲-71歲,平均年齡為(45.92±6.32)歲;臨床癥狀:65例患者在活動時均有頭暈、心慌、乏力、食欲不振等臨床癥狀;合并癥:合并貧血性心臟病10例,下肢浮腫15例,神經性癥狀9例,肢體麻木者15例,口腔粘膜潰瘍或者舌炎者11例;同期選取65名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31例;年齡為19歲-71歲,平均年齡為(45.95±6.34)歲;2組受檢者的年齡和性別等基線資料的統計學對比結果提示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貧血患者中男性患者的血紅蛋白在120 g/L以下,而女性患者的血紅蛋白在110 g/L以下,符合貧血的臨床診斷標準[3];②患者參與本研究前均沒有輸血史;③本研究已經醫院倫理學委員會審批。
1.2.2 排除標準 ①臨床資料不完整;②患者存在認知障礙等精神系統疾病。

表1 2組受檢者的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水平比較(n=65,Mean±SD)
1.3 檢驗方法 2組受檢者均接受血液檢驗,并在空腹狀態下收集其靜脈血液2 mL,檢測其血紅蛋白水平、紅細胞計數。其中,靜脈采血應用EDTA-K2進行抗凝處理,以XN-10(B3)全自動模塊式血液分析儀在采血后2 h內進行血液檢驗,其試劑均為原裝配套試劑。
1.4 觀察指標 ①統計2組受檢者的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水平;②根據病情輕重將研究組65例患者分成重度貧血組(n=25)、中度貧血組(n=21)、輕度貧血組(n=14),對比其血紅蛋白水平。
1.5 統計學方法 將此次研究所得數據輸入SPSS 20.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Mean±SD)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受檢者的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水平 研究組受檢者的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水平均低于對照組,且其對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不同病情的貧血患者血紅蛋白水平 重度貧血組患者的平均血紅蛋白水平是(45.95±12.35)g/L,中度貧血組患者的平均血紅蛋白水平是(68.34±7.74)g/L,輕度貧血組患者的平均血紅蛋白水平是(90.34±6.67)g/L,其中重度貧血患者血紅蛋白水平低于中度貧血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7.198,P=0.000),而中度貧血患者低于輕度貧血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8.690,P=0.000)。
貧血是血液系統疾病患者最常見的臨床癥狀,其中以缺鐵性貧血、地中海貧血最具有代表性[4]。貧血是一個慢性過程,無特異性,且臨床癥狀相對隱蔽,若貧血患者的臨床癥狀不特別嚴重,則不容易引起患者重視,因而早期檢出率較低[5]。根據貧血發生機制不同,臨床醫師通常將貧血分成骨髓生成減少、紅細胞丟失增加、紅細胞破壞增加三種類型。其中,骨髓生成減少包括巨幼細胞性貧血、缺鐵性貧血、鐵粒幼細胞性貧血、骨髓病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該類型貧血病例占比較高[6];紅細胞丟失增加型貧血指的是失血性貧血,而紅細胞破壞增多型貧血指的是溶血性貧血。依據紅細胞形態可將貧血分成正細胞性貧血、大細胞性貧血、單純小細胞性貧血、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7]。
巨幼細胞貧血是大細胞非均一性貧血,在臨床上最為常見,并多見于妊娠期女性、哺乳期婦女、嬰幼兒,應高度重視,并予以早期診斷和合理干預。然而,當前臨床上對于貧血尚未有足夠重視,其診斷女嬰包括貧血確立、確定性質、確定病因三個方面,因而對血液檢驗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現階段,血液檢驗是鑒別、診斷貧血的最常用、最經濟的方法,應提升血液檢驗質量,便于貧血的篩查工作展開,并能提升貧血的診斷價值。本研究結果提示,研究組患者的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體檢者,且對比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作為血液檢驗中重要指標,在篩查、鑒別貧血患者中有重要作用;同時,研究組患者中重度貧血患者的血紅蛋白水平明顯較低,低于中度貧血患者,而中度貧血患者的血紅蛋白水平低于輕度貧血患者,可見血紅蛋白水平越低,患者病情越嚴重。臨床醫師可通過血液檢驗明確其血紅蛋白水平,并據此判定患者病情[8,9]。
綜上所述,血液檢驗用于貧血患者診斷中有重要意義,值得推廣應用于臨床。
[1]王爽. 血液檢驗在貧血診斷與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7, 31(2): 125-126.
[2]王嫻默, 肖林, 李彥林. 血常規檢驗在貧血鑒別診斷中的臨床應用?[J].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15, 14(16): 2422-2423.
[3]王英英, 楊紅, 王斌. 探討貧血鑒別診斷中血液檢驗的臨床應用[J]. 檢驗醫學, 2016, 3(1): 150-151.
[4]寧永慶. 分析血液檢驗在診斷與鑒別診斷地中海貧血以及缺鐵性貧血中的臨床應用效果[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6, 16(69): 94.
[5]羅百文. 淺析血液檢驗儀在診斷和鑒別診斷貧血中的應用價值[J]. 當代醫藥論叢, 2016, 14(10): 23-24.
[6]薛莉, 周玉蓮, 蒲姝陶. 血液檢驗在貧血診斷與鑒別診斷中的價值分析[J].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16, 16(b09): 127-128.
[7]許必倫. 探究血液檢驗在貧血診斷與鑒別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6, 16(28): 113, 116.
[8]Jensen NM, Brandsborg M, Boesen AM,et al. Low-dose oral iron absorption test in anaemic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iron deficiency determined by bone marrow iron content [J]. Eur J Haematol, 1999, 63(2): 103-111.
[9]Hedenus M, N?sman P, Liwing J. Economic evaluation in Sweden of epoetin beta with intravenous iron supplementation in anaemic patients with lymphoproliferative malignancies not receiving chemotherapy [J]. J Clin Pharm Ther, 2008, 33(4):365-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