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良 王 琳
(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醫院骨一科,安徽安慶 246200)
經皮椎間孔鏡技術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中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
高學良 王 琳
(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醫院骨一科,安徽安慶 246200)
目的 分析經皮椎間孔鏡技術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中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 選取在2015年8月—2016年9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67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觀察對象,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接受經皮椎間孔鏡技術進行治療。對所有患者手術前后的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指數)進行觀察與分析。結果 經手術治療后,所有患者手術治療后的VAS評分與ODI指數均明顯優于手術治療前,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 采取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療效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經皮椎間孔鏡技術;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上常見的退行性疾病,是導致患者出現腰腿疼痛的主要原因。腰椎間盤突出癥輕則會對患者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情況,待病情嚴重時則會導致患者出現大小便功能障礙,甚至出現癱瘓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1]。本次對經皮椎間孔鏡技術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中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進行觀察,效果如下。
選取的觀察對象均為2015年8月—2016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67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其中,男性為36例,女性為31例,年齡范圍在17~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8.67±10.17)歲,病程范圍在3~96個月之間,平均病程為(39.67±3.48)個月。
協助患者患肢朝上采取側臥位的姿勢,使用1%利多卡因對患者行局部麻醉,在其棘突中線位置旁開10~12 cm的切口,在C型臂X線機的協助下將定位針插入患者的關節突處,待定位針插入預定位置后可將針芯拔出,對其置入導向針后,使用造影劑注射入性椎間盤造影,并對變性的髓核組織染色;運用擴孔鉆對關節突進行磨削,沿著纖維環的表面置入工作套環,再將生理鹽水注入椎間孔鏡中,使用髓核鉗將被染色的髓核組織、巨大髓核以及突出至纖維環內核組織進行摘除,并對纖維環的破壞程度進行觀察,使用雙極射頻電極進行熱成型與纖維環等處理;在椎間孔鏡的輔助下對神經根觀察,指導患者進行咳嗽以觀察硬脊膜囊搏動狀態是否改善良好,操作完成并充分止血后,逐層對皮膚創口進行縫合,并采取無菌包扎[2]。
所有患者的臨床治療評估均采取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與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指數)進行觀察,分別記錄所有患者手術前、手術后1周、手術后3個月、手術后6個月的VAS評分和ODI指數[3]。
使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以(x±s)表示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使用χ2檢驗計數資料,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手術前后患者VAS評分與ODI指數(x±s)
經過治療發現,所有患者手術后的VAS評分與ODI指數明顯優于手術治療前,具有統計學差異存在(P<0.05)。見表1。
本次研究發現,所有患者手術治療后的VAS評分與ODI指數明顯優于手術治療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治療效果與安全性較為顯著。經皮椎間孔鏡技術能在窺鏡中直接觀察到患者的神經根、骨質增生以及突出髓核,與傳統手術相比該手術方法更具備良好的微創科手術的理念,且該手術方法具有出血量少、創傷小以及手術視野清晰等特點,能最大限度的避免在手術過程中對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損害,有利于縮短手術治療時間,術后能有效減少患者的疼痛程度,有助于患者能盡早進行康復訓練,促進腰椎功能早日恢復良好[5]。
綜上所述,經皮椎間孔鏡技術對于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具有手術視野清晰、術后恢復快、穩定性強以及安全性強等特點,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1] 高浩然,韓康,卞娜,等.經皮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觀察[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5,15(11):2134-2137.
[2] 孫鳳龍,章耀華,李強,等.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16,44(22):75-78.
[3] 王建順,張軍,王新虎,等.經皮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6,31(7):704-706.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ercutaneous Intervertebral Aperture Technique in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Gao xueliang Wang L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Wangjiang Hospital,Anqing,Anhui 246200,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ercutaneous intervertebral aperture technique in treatment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Methods From August 2015 to September 2016,67 patients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trusion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object,all patients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microscopy treatment,and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score),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index)before and after surgery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Results After surgical treatment,the VAS score and ODI index of all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ODI index before surgical treatment,and there was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microscopy has curative effect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prolapse,not only improve the patient’s clinical symptoms,but also has a certain security,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percutaneous intervertebral aperture technique;lumbar disc herniation;clinical efficacy
高學良,本科,學士,主治醫師,研究方向:主要從事創傷外科、脊柱外科、脊柱微創的臨床與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