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青,王敏,朱小林
郫都區人民醫院手術室,四川成都 611730
在外科手術中,患者出現深靜脈血栓的情況較為常見,這主要是由于患者受到外傷或者在手術而導致血液呈現出高凝的狀態[1],尤其是在手術之后,患者需要長時間的臥床休息,此時極有可能會產生血栓的情況,而且多發于患者的下肢深靜脈部位,此時還會出現肢體腫脹或者是疼痛的情況,如果一旦脫落,就會阻礙血液循環有效達到主動脈、腦血管以及腎血管等[2],進而使得患者出現嚴重缺血的情況,嚴重的情況下會加速患者的死亡。因此,對髖關節置換手術中需要做好護理工作,該文根據該院的實際情況分析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運用術中護理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所帶來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從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髖關節置換手術80例患者,將患者平均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其中研究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 55~80 例,平均年齡是(71.48±7.00)歲;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51~88例,平均年齡是(72.48±6.10)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價值。
對照組則采用一般護理,而研究組采用術中護理,具體實施情況如下:g5護理人員在患者接受手術之前的2 d需要指導患者注意飲食和休息,在飲食方面可以多食用一些清淡、高熱量以及高營養的食物[3],并且要增加日常飲水量;②做好手術準備工作,護理人員要提前準備好保溫被子、體位軟墊以及復溫毯,同時在患者進入手術的10 min前做好預熱,并保持室溫為20~23℃左右[4];③在上肢血管護理工作中,需要保持靜脈的暢通,同時護理人員需要為患者的下肢做好開放通道,從而避免出現因多次刺血管而損失的情況[5];④做好體位護理工作,護理人員需要指導患者適當地仰臥,此時患者的頭應在低位,同時在受壓位置放置軟墊[6],而當患者側臥時,需要采用加厚以及加軟的墊子進行固定;另外要做好病情監測,包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詳細記錄患者尿量,掌握血容量變化情況,避免出現PTE。關注患者皮膚的溫度以及顏色變化情況,患者術中由于長時間處在被動體位,術中使用止血帶,下肢訓傳以及牽拉過度,同時骨水泥聚合產熱,這些情況都會導致鄰近血管更可能受到間接損傷。腿部肌肉含有很多靜脈竇,這些靜脈內的血液僅僅可以依靠肌肉泵的作用實現向心回流,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可能性很大,所以要做好患者術中體位管理工作。⑤當患者完成手術之后,護理人員需要及時而準確得操作對應的器械,并做好止血工作,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患者出現大量出血的情況,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幫助患者減少在手術中大量使用止血帶而導致下肢靜脈無法順利循環,從而會增加患者的壓力;⑥護理人員密切注意患者的體征變化情況,例如觀察患者的血量情況、尿量以及顏色等,同時還需要指導患者有效地補充液體,這可以有效地避免患者出現血液濃縮的情況。此外,護理人員還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皮溫,如出現體溫過低的情況則需要及時增加被子,并做好保溫工作;⑦當患者完成手術之后,此時就需要護理人員能夠協同合作,從而保證患者能夠在穩定的情況下順利進入病房,在這個過程中,護理人員需要防止出現較大的震動,因為出現較大的震動會使得患者已經形成的血栓更加容易脫落,進而導致患者出現不適的情況;⑧當患者進入病房之后,此時護理人員還需要做好管理工作,例如時時提醒患者注意保溫工作,并且還需要做好回訪發展,進一步掌握患者的病情,從而能夠更好地調整護理方案以及治療方式,幫助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詳細記錄患者在手術后的血漿黏度、纖維蛋白以及凝血時間。而患者深靜脈血栓的情況則通過彩超檢查的方式觀察,患者出現下肢腫痛以及腫脹壓痛的情況。
研究中所有的數據均運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通過 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實施術中護理之后,經過彩超檢查可知患者出現下肢腫痛為2例 (5.00%),下肢腫脹為3例 (7.50%),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為 5例(12.50%);常規組患者采用一般護理,經過彩超檢查可知患者出現下肢腫痛為4例(10.00%),下肢腫脹為6例 (15.00%),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為10例(25.00%),研究組的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患者凝血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凝血情況(±s)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凝血情況(±s)
組別 血漿黏度(mPa·s)纖維蛋白(g/L)凝血時間(s)研究組(n=40)對照組(n=40)1.56±0.11 1.83±0.14 4.88±0.40 5.09±0.58 10.90±0.90 11.40±1.08
患者在手術之后所發生的下肢深靜脈血栓情況主要與患者的血液高凝情況、外源性的凝血因子以及血管壁的創傷就有直接的關系,尤其是髖關節以及膝關節實施置換手術之后[7],患者發生深靜脈血栓的情況高達60%。在血壓高凝的狀態主要包含的情況有:血凝功能的亢進、血液的粘稠度會增加等[8],此時患者在接受手術中就需要做好護理工作,從而幫助患者有效減少血液的循環,并且能夠有效減少患者出現血液濃縮而產生的粘稠度[9]。在外傷以及骨折等手術中,這不僅對患者的身體機制帶來較大的刺激性,而且患者的心理應激情況也會促使患者的內分泌功能的亢奮,從而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動情況[10],同時血液循環中所出現不暢的情況,還會增加血小板的凝聚,此時會對患者的血管帶來一定的損失以及外源性的凝血因子等,都會導致患者出現深靜脈血栓形成[11]。因此,患者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中就需要配合良好的護理,進而有效防止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
在該次研究中主要結合該院的實際情況分析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運用術中護理對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帶來影響情況。即:該院從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收收治髖關節置換手術80例患者,將患者平均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采用術中護理,而對照組則采用一般護理,術中護理方式主要是護理人員做好如下的工作:①指導患者注意飲食休息,且要增加日常飲水量;②護理人員要提前準備好保溫被子、體位軟墊以及復溫毯,并保持室溫;③做好體位護理工作,護理人員需要指導患者適當地仰臥,此時患者的頭應在低位,同時在受壓位置放置軟墊,而當患者側臥時,需要采用加厚以及加軟的墊子進行固定。結果:研究組患者凝血的時間是(10.90±0.90)s,而對照組是(11.40±1.08)s,研究組患者凝血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方面,研究組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為5例(12.50%),對照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為10例(25.00%),研究組的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運用術中護理,使得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得到抑制,此時方法值得運用和推廣。
[1]戴海燕,梁麗萍,鄧爾倚,等.分級干預預防人工髓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評價[J].廣東醫學院學報,2014,32(5):655-656.
[2]范儀銘,郭艷幸,郭珈宜,等.低分子肝素聯合活血靈防治老年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30例[J].亞太傳統醫藥,2017,13(3):118-119.
[3]邵露露.綜合護理干預在老年髖、膝關節置換術后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2016,29(25):159-160.
[4]盧曉棟,王奔,徐煒,等.股骨距替代髖關節置換與髓內釘治療高齡股骨轉子間骨折療效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16,96(31):2466-2471.
[5]趙希銘,張國秋,張廣源,等.低分子量肝素預防老年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療效及對血漿D-二聚體含量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1):152-153.
[6]孫睿.髖關節置換術后預防下肢靜脈血栓的臨床護理體會[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6,1(10):112,117.
[7]朱澤平.半髖關節置換及PFN內固定治療老年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療效比較[J].現代醫藥衛生,2016,32(13):2065-2067.
[8]姚堯,邱君斕,喬梁,等.人工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肌間靜脈血栓的形成與轉歸[J].中華骨科雜志,2016,36(19):1236-1242.
[9]王曉珂,張紅虹.老年患者髖關節置換術后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5,14(4):344-345.
[10]石彩英.對行髖關節置換術的高齡患者實施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護理的效果探究[J].當代醫藥論叢,2016,14(23):185-186.
[11]朱建國.人工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分析[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4,23(6):626-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