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鋒,李景軍
奈曼旗義隆永鎮衛生院麻醉科,內蒙古通遼 028300
隨著現代醫療水平的不斷進步,神經阻滯技術在手術麻醉中的應用也更加廣泛,神經刺激器引導下神經阻滯是一種新興的外周神經阻滯技術,在術中和術后能夠起到較好的鎮痛效果。為了解蛛網膜下隙阻滯與股神經復合坐骨神經阻滯在踝部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病例70例,均為2015年4月—2017年2月在該院擇期行踝部手術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無凝血功能障礙和外周神經系統疾病,均對該次研究知情并同意。隨機將患者分為兩組,各35例。研究組中男21例,女 14 例;年齡為 27~83 歲,平均(49.6±5.2)歲。 對照組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齡26~82歲,平均年齡(49.8±5.1)歲。對比研究組與對照組基本資料(P>0.05),可用于臨床對比。
所有患者均常規給予心電圖監測、開放上肢靜脈、血壓和脈搏血氧飽和度監測,并輸注5 mL/(kg·h)的乳酸鈉林格注射液。在此基礎上,研究組在外周神經刺激器引導下,給予股神經復合坐骨神經阻滯,髂前上棘和恥骨結節連線處進行股神經阻滯,以股動脈外側約為1.5 cm的位置作為股神經穿刺點。坐骨神經阻滯首先將髂前上棘到恥骨結節連線,然后第二條線從大轉子中點向內向下與第一條線平行,將第一條線三等分后與中內1/3處向尾線作垂線,穿刺點即為垂線與下面線的交點。正確連接神經刺激儀,然后調節電流強度為1.0 mA,將針的位置調整至上肢相應神經區域有明顯肌顫動后,將電流強度逐漸降低,若電流強度在達到0.5 mA以下后仍有肌顫動存在,在兩處分別推注10 mL羅哌卡因。對照組患者給予蛛網膜下隙阻滯,指導患者取仰臥位,然后對患者的L2-L3或L3-L4間隙實施蛛網膜下隙穿刺,在穿刺成功并有腦脊液流出后給予7.5 mg 0.5%的布比卡因,在完成麻醉后指導患者改為仰臥位,并將阻滯平面調整到T8以下。該研究所有操作均由同一麻醉醫師完成。
觀察兩組患者麻醉效果,分為I-IV,若阻滯范圍完善,患者安靜、無疼痛,則為I級;患者面部有疼痛表情,阻滯范圍欠完善,則為II級;患者呻吟躁動,阻滯范圍不完善,在輔助用藥后有所好轉,但仍不理想,能夠勉強完成手術,為III級;麻醉未成功,應用其他麻醉方法才能完成手術,為IV級。觀察和比較兩組麻醉前、麻醉5、20、30 min時的收縮壓、舒張壓、心率以及脈搏血氧飽和度,術后隨訪48 h,觀察兩組出現神經損傷、頭痛等并發癥的例數,并比較其發生率。
該研究數據應用SPSS 18.0統計學方法分析,所有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 t檢驗,以 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對兩組患者麻醉5 min后,研究組的阻滯范圍為L1-L3,對照組阻滯范圍為T10以下。研究組與對照組的麻醉成功率均達到了100%,阻滯效果均為I級。兩組術后均無明顯并發癥發生。
通過對兩組麻醉前后的血流動力學指標進行統計發現,兩組麻醉前的收縮壓、舒張壓、脈搏血氧飽和度以及心率等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麻醉20、30 min時的收縮壓、舒張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下表1。
表1 研究組與對照組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s)

表1 研究組與對照組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s)
注:與對照組同時間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收縮壓(mmHg)舒張壓(mmHg)心率(次/min) 血氧飽和度研究組(n=35)對照組(n=35)麻醉前麻醉后5 min麻醉后20 min麻醉后30 min麻醉前麻醉后5 min麻醉后20 min麻醉后30 min 148.1±6.9 146.4±5.7(143.1±4.6)*(142.5±4.9)*148.2±6.7 145.2±5.5 128.5±4.4 122.3±3.9 86.7±5.8 85.7±5.4(86.2±4.9)*(85.1±4.7)*86.6±5.7 84.9±5.1 73.4±4.6 78.8±4.9 78.5±4.1 80.8±4.3 82.3±5.2 83.6±4.9 78.6±4.3 81.1±4.5 82.9±5.6 84.7±5.2 0.982±0.029 0.983±0.027 0.984±0.030 0.985±0.031 0.981±0.028 0.982±0.030 0.983±0.032 0.984±0.029
在踝部手術過程中,良好的鎮痛和麻醉效果非常重要。神經阻滯是臨床常用局部麻醉方法,患者術中能夠保持意識清醒,且具有并發癥少、局部鎮痛完全等優勢[1]。蛛網膜下隙阻滯在下肢手術患者中較為常見,但是該方法會給患者的血流動力學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擾[2]。股神經與坐骨神經阻滯結合,操作簡便,且對患者全身系統影響較小[3],因此該文對其在踝部手術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探討。
該研究中,通過對研究組應用股神經復合坐骨神經阻滯,對照組則應用蛛網膜下隙阻滯,研究結果發現,研究組與對照組麻醉成功率均達到了100%,且阻滯效果均達為I級,但研究組麻醉20、30 min時的收縮壓、舒張壓對比具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兩種方法的阻滯效果和麻醉效果相當,但是股神經復合坐骨神經阻滯更有助于減輕對患者血流動力學的影響。
總而言之,在踝部手術患者中,股神經復合坐骨神經阻滯具有與蛛網膜下隙阻滯相當的阻滯效果,且具有對患者生理干擾小,操作簡便等優勢,可在臨床進一步加強應用。
[1]陳云俊,夏艷,胡海青,等.神經刺激儀引導下外周神經阻滯與蛛網膜下腔阻滯用于下肢手術的比較[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3,29(8):749-751.
[2]溫開蘭,牟玲,楊孟昌,等.股神經聯合坐骨神經阻滯麻醉與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在膝關節鏡手術中的麻醉效果比較[J].四川醫學,2015,36(8):1116-1118.
[3]鄧福謀,周志東,連芳,等.股神經-坐骨神經聯合阻滯在高齡患者單下肢手術中的臨床應用[J].實用臨床醫學,2012,13(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