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杰
資中縣人民醫(yī)院呼吸內科,四川內江 6412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在中老年群體中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患者是以肺部氣流受限、肺功能衰退以及體力不支等為主要表現(xiàn),對其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均有嚴重影響[1]。患者經過急性期后會進入到緩解期,此時的治療及護理仍不能疏忽。為提高COPD患者的康復效果,在部分患者的緩解期施以肺部康復治療,康復效果已獲得了患者及家屬的高度認可,現(xiàn)報道如下。
該次研究對象均為2016年1月-12月期間在該院呼吸內科接受治療的COPD患者,病例總數(shù)為96例;均符合2007年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中的診斷標準被確診。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實驗組與參照組,各48例。實驗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31例、17例;年齡分布在48~73歲之間,中位年齡為(60.3±4.5)歲;病程為 2~11 年,平均(5.5±0.6)年。參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30例、18例;年齡分布在45~71歲之間,中位年齡為(60.6±4.3)歲;病程為 2.5~12 年,平均(5.7±0.6)年。 兩組患者的資料數(shù)據(jù)對比,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參照組患者在緩解期予以常規(guī)治療,主要包括對癥用藥及營養(yǎng)支持。實驗組患者緩解期,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予以肺康復治療,具體如下:康復指導:為患者強調肺功能鍛煉的目的及優(yōu)勢,鼓勵并督促患者每日堅持進行各項鍛煉。同時在飲食上也要注意,將蛋白質、脂肪、糖按照1:1:3的比例進行搭配,滿足機體及康復治療的需要[2]。吸氧訓練:鼓勵患者每日堅持吸氧練習,氧流量控制在1~2 L/min之間,濃度為30%左右,吸氧12~15 h/d。呼吸肌鍛煉:督促患者進行有阻力的呼吸肌鍛煉,可以通過吹氣球的方式進行,練習3~5 min/次,訓練3次/d。也可進行腹式呼吸、縮唇呼氣練習,呼氣、吸氣的時間比例控制在2:1左右,練習10~15 min/次,2~3 次/d。 全身鍛煉:指導患者依據(jù)自身條件進行適當活動,包括體操、散步、踢腿以及打太極等,但要保持力度適中,運動時心率維持在原來的60%~90%之間,耗氧量維持在原來的50%~80%之間[3];進行 3~5 次/周運動,單次時間為 20~40 min。
肺功能指標:應用肺功能儀測定患者的肺功能指標,包括 FEV1、FVC、FEV1/FVC。6 min 步行距離:對患者進行耐力監(jiān)測,測定6 min步行距離,完畢后休息10 min再測定一次,每例患者均取兩次測定結果的平均值。
整理研究數(shù)據(jù),核對無誤后輸入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肺功能指標、6 min步行距離等為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的形式(±s)表示,比較結果行t檢驗;其他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的形式表示,比較結果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實驗組患者的FEV1、FVC、FEV1/FVC與參照組比較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各項肺功能指標均優(yōu)于參照組,t值檢驗結果顯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肺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肺功能指標比較(±s)
注:a表示與治療前比較P<0.05;b表示與參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FEV1(L)FVC(L) FEV1/FVC(%)實驗組(n=48)參照組(n=48)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1.3±0.3(1.9±0.4)ab 1.2±0.2 1.4±0.3 2.0±0.3(2.8±0.4)ab 1.9±0.2(2.3±0.3)a 61.2±6.4(74.6±8.2)ab 61.6±6.1(64.8±7.5)a
治療前,實驗組與參照組患者的6 min步行距離分別為(345.6±35.4)、(341.9±34.2)m,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的6 min步行距離為(498.6±42.5)m,對比參照組的(405.6±36.7)m 更遠,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COPD疾病具有病程長、反復發(fā)作等特點,且呈不可逆性發(fā)展,目前臨床中難于將該類患者徹底根治。COPD患者在急性期,通常是予以解痙、平喘、抗感染、吸氧等對癥治療,進而對病情進行控制,使咳嗽、咯痰、喘息等急性癥狀消退[4]。急性期過后會進入緩解期,在此期間如不重視,患者易再次急性發(fā)作,加重病情,因此該院主張在患者的緩解期對其堅持肺康復治療。肺康復治療包括康復指導、吸氧、呼吸肌鍛煉以及全身鍛煉等;其中吸氧治療可作為呼吸肌鍛煉的輔助方法,對改善缺氧情況具有重要作用;適當?shù)倪\動鍛煉可有效改善患者體質與肺部功能。如局部肌肉鍛煉、呼吸訓練可改善患者的呼吸肌的功能及協(xié)調性;阻力呼吸訓練、縮唇腹式呼吸可增加肺泡通氣的潮氣量,進而有效減少身體呼吸無用功,避免出現(xiàn)呼吸肌疲勞現(xiàn)象[5]。
該次研究,參照組患者緩解期予以常規(guī)療法,實驗組在參照組基礎上予以肺康復治療,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肺功能指標改善程度優(yōu)于參照組,6 min步行距離對比參照組更遠(P<0.05);這一結果說明在COPD患者的緩解期施以肺康復治療具有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在慢阻肺患者緩解期予以肺康復治療,對改善患者肺功能具有積極作用,值得推廣。
[1]劉東苑,賴筱珊,王紅嫚,等.肺康復運動訓練治療對中重度慢阻肺穩(wěn)定期患者作用的評估[J].中國現(xiàn)代醫(yī)藥雜志,2016,18(11):64-65.
[2]閆明華,郭永忠.重癥慢阻肺穩(wěn)定期患者上肢無支撐運動訓練對生活質量的影響 [J].臨床肺科雜志,2017,22(3):446-448.
[3]關麗嬋,陳美珠,暨銘堅,等.教育與管理及效果評價模式對慢阻肺患者肺康復的有效性研究[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4,20(21):3209-3213.
[4]何一曼,于鑫淼.長期氧療聯(lián)合肺康復功能鍛煉對慢阻肺并合肺心病的療效觀察 [J].中國老年保健醫(yī)學,2017,15(1):21-22.
[5]周露茜,黎曉瑩,李允,等.呼吸肌肉鍛煉加序貫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在穩(wěn)定期重度慢阻肺患者中的應用:臨床隨機對照試驗[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16,36(8):1069-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