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英
資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內科,四川資陽 641300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由于冠狀動脈血管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從而導致的血管狹窄或者阻塞,最后造成心機缺血、缺氧或者直接壞死而導致心臟病,被稱為“冠心病”[1],導致冠心病的因素極多,也可能是由于炎癥和栓塞等引起的管腔狹窄或者閉塞,世界衛生組織將冠心病分為5大類:無癥狀心機缺血(隱匿性冠心病)、心肌梗死、猝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臟病)和心絞痛5種臨床類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是治療冠心病比較有效的方法,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既往稱為經皮冠狀動脈血管成形術,是指經發管通過多種多樣的方法擴張患者體內狹窄的冠狀動脈,從而達到解除冠狀動脈狹窄,改善患者心肌供血的目的的治療方法[2]。雖然此項護理技術正在逐漸成熟,但是仍有不少經皮冠狀動脈入路的PCI患者發生了外周血管的并發癥,比如深靜脈血栓 (deep vein thrombosis,DVT),該次手術就是為了探究采用抗血栓泵在預防老年冠心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療效。該次實驗將該院在2013年12月-2016年11月期間收治的148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后,分別采用抗凝治療以及抗血栓泵兩種治療方法,研究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結果,現報道如下。
該次實驗將該院在2013年12月-2016年11月期間收治的148例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患者在PCI術前均已排除DVT。其中,對照組成員中男性36例,女性38例,成員的年齡在61~85歲之間,平均年齡(75.5±2.3)歲;觀察組成員中男性39例,女性35例,成員的年齡在60~82歲之間,平均年齡(73.2±3.3)歲。統計對比患者的身高、體重等一般數據,差異無統統計學意義(P>0.05)。該次研究得到參與研究的所有患者同意,并在研究報告同意書上簽字。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表現出疾病的常見癥狀:心前區不適、乏力、發熱、惡心嘔吐、心力衰竭、典型胸痛;(②心電圖監測:急性期有異常Q波、S-T段太高;亞急性期僅有異常Q波和T波倒置;慢性或者陳舊期(3~6個月)僅有異常Q波;③核素心肌顯像:部分患者不能進行運動負荷試驗時可做此項檢查,顯示缺血區、明確缺血區的部位和范圍的大小,結合運動負荷試驗,可以提高檢出率;④超聲心動圖:檢查心臟形態、結構、室壁運動以及左心室功能[3]。
①介入治療:兩組患者均采用經皮冠狀動脈入路,手術結束后入路皮冠狀動脈造影,在觀察患者符合動脈縫合術的指證后,立刻進行入路動脈縫合;②圍術期用藥:兩組患者手術前均服用75 mg/d氯呲格雷、20 mg/d阿托伐他汀以及100 mg/d阿司匹林,在術后繼續服用12個月的阿司匹林、氯呲格雷以及阿托伐他汀,在手術中,給予所有患者靜脈滴注肝素90 mg,在術后經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0 mg,持續1周,2次/d;③手術結束后:患者取平臥位,經皮冠狀動脈的穿刺部位,采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2 h,并進行6 h的沙袋壓迫,下肢制動8 h,患者健側肢體可做適當的運動,但要注意不可過于激烈;觀察組給予抗血栓泵:在患者的入路動脈下肢纏繞抗血栓泵,要注意檢查接口的密閉性,并且避免管道的扭曲,腿套和下肢的接觸面要保持適當的寬度,大約在6 cm即可,然后按照靜脈充盈的速度對充氣及排氣時間進行自動調整,在手術8 h候撤除抗血栓泵,待入路的肢體制動8 h后,要積極鼓勵患者下地活動,促進靜脈血流恢復通暢。
觀察兩組患者在術后8 h內的DVT形成的情況,以及對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動脈穿刺處滲血、血腫以及假性動脈瘤的形成情況進行觀察記錄。
將實驗所得數據通過SPSS 17.0統計學軟件處理之后,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 χ2檢驗并用[n(%)]表示。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結果經統計學分析得出,對照組有5例患者發生了DVT,DVT的發生率為6.76%;而觀察組僅有1例患者發生DVT,DVT發生率為1.35%,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DVT形成情況對比
實驗結果經統計學分析得出,對照組有3例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發生穿刺處滲血或者血腫,發生率為4.05%,有2例患者出現假性動脈瘤,發生率為2.70%;而觀察組中有2例患者在治療過程那個中發生穿刺處滲血或者血腫,發生率為2.70%,有2例患者出現假性動脈瘤,發生率為2.70%,兩組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的穿刺處滲血、血腫以及假性動脈瘤形成情況對比[n(%)]
在患者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后,即便是及時給予溶栓,患者在之后也要長期服用抗凝類藥物,而且經過冠脈介入治療的患者,則需長期服用抗血小板之類的藥物,不利于患者的正常生活,而且會加大出血的風險,尋求一種可以有效預防老年冠心病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后DVT的形成的方法是極度必要的,臨床中常在術后給予患者抗凝劑以及穿刺動脈縫合等,但預防DVT形成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深靜脈血栓預防應該從患者入住ICU開始,包括整個不能活動期間,預防深靜脈血栓推薦使用抗血栓壓力泵,及低分子肝素的使用,不推薦使用彈力襪預防深靜脈血栓。抗血栓泵的出現及廣泛應用,對于有效預防長期臥床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有非常好的效果。抗血栓泵是根據周期性的充氣原理,對肢體進行大面積的擠壓、按摩,增加靜脈回流,從而顯著地增大血流速度,降低血液淤滯,能達到最佳的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效果[4]。
在使用抗血栓泵時,要保證使用其的有效性,壓力帶松緊應以一指為宜,過松會導致充氣效果差,過緊會引起患者局部不適及血流受阻,抗血栓泵的模式很簡單,只分為單腿模式和雙腿模式,可以根據需要按鍵調整,確保患者的配合程度,防止患者因煩躁或躁動將壓力帶解開,或者將壓力帶和壓力泵之間的管路脫開,造成治療無效。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①防止壓力過緊而導致局部皮膚潰瘍壞死;②連接時防止壓力帶管路包裹在壓力帶內,引起患者局部皮膚壓瘡;③開機使用后,一定要觀察兩個充氣循環,防止患者出現不適主訴而沒有及時發現;④保證壓力泵電源安全,防止出現短路[5]。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更多功能更全面的醫療器材產品設計的更為人性化,可根據感應系統測定患者的腿部壓力,從而自行調節壓力泵的壓力數值,既減少了人為操作的成分,又可以個體化的為患者服務。定時的重新檢測患者的腿部壓力,有助于壓力泵隨時調節數據[6-7],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該次實驗結果顯示,使用了抗血栓泵的觀察組中僅有1例患者發生DVT,而對照組中有5例患者出現DVT,觀察組中的DVT發生率要明顯小于對照組,二兩組患者的在對比穿刺處滲血或血腫以及是否出現假性動脈瘤中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7],因此說明使用抗血栓泵不會增加穿刺處出血或血腫的情況,也不會增大假性動脈瘤的發生幾率,但是卻可以有效減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DVT的發生幾率,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郭曉凱,李靜.SCD壓力抗血栓泵預防經股動脈全腦血管造影術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10):59-60.
[2]張津津,趙志坤,夏云峰,等.抗血栓泵預防老年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效果觀察[J].感染、炎癥、修復,2015,16(1):52-53.
[3]Kim YH,Kulkarni SS,Park JW,et al.Prevalenc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 treated with mechanical compression device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J].J Arthroplasty,2015,30(4):675-680.
[4]李娟,李俊來,劉小平,等.下肢深靜脈血栓高危因素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2,13(4):215-218.
[5]廖理英.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預防DVT形成的護理干預[J].吉利醫學,2010,31(23):3905-3906.
[6]徐蕾,谷沫麗.抗血栓泵在預防老年冠心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中的應用[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6,33(20):51-52.
[7]熊丹,翟紅霞.抗血栓泵預防老年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效果觀察[J].感染、炎癥、修復,2015(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