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廣
臨沂市沂南縣蘇村中心衛生院藥劑科,山東臨沂 276301
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后發生下肢靜脈血栓的概率高達60%,靜脈血栓是普外科手術后患者常見的血管疾病,主要發病因素有:靜脈血流遲緩,靜脈壁損傷和血液的高凝固狀態;輕度患者會感覺肢體腫脹,疼痛及活動障礙,重度患者就可能導致靜脈瓣膜功能不全以及并發的肺栓塞,引起患者猝死。據相關研究數據和發表文獻表明,術后未進行有效防治措施深靜脈血栓發病率在15%~30%,致命性肺栓塞發病率在0.5%~2.0%,所以術后進行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血栓發生率,對普外科手術顯得尤為重要,阿哌沙班和利伐沙班是常用于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后預防靜脈血栓的治療藥物,為比較兩種藥物的臨床治療效果,對該院2013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50例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患者采集的數據,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2013年4月-2016年84月收治的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50例,隨機均分為兩組(n=25),觀察組25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齡35~52歲,平均年齡(42.7±1.24)歲;對照組 25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齡30~50歲,平均年齡(40.2±2.16)歲,所有患者進行骨科常規手術,術后徹底止血確認無明顯出血和滲血情況,兩組在性別、年齡、疾病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故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患者25例,使用阿哌沙班進行治療,術后8小時開始口服阿哌沙班2.5 mg,連續服用14 d,定期觀察患者術后抗凝效果,有無靜脈血栓形成,術后失血,皮下瘀斑的發生情況。對照組患者25例,使用利法沙班進行治療,術后8 h開始口服利法沙班10 mg,連續服用14 d,定期觀察患者術后抗凝效果,有無靜脈血栓形成,術后失血,皮下瘀斑的發生情況。
對兩組患者術后抗凝效果,從有無靜脈血栓形成,術后失血和皮下瘀斑的發生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該次觀察數據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處理實驗數據,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 χ2檢驗,并用[n(%)]表示,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和對照組通過對患者,靜脈血栓形成和術后失血情況等醫學觀察數據的對比,兩組的治療效果的有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病患臨床治療效果的比較
觀察組25例患者,在使用阿哌沙班進行治療后,出現皮下瘀斑的患者為7例,皮下瘀斑發生率28%;比較組25例患者,在使用利伐沙班進行治療后,出現皮下瘀斑患者為15例,皮下瘀斑發生率為60%(P<0.05),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皮下瘀斑發生率遠低于對照組。

表2 兩組病患皮下瘀斑發生率的比較[n(%)]
大量臨床數據顯示,在進行全膝關節置換術后,容易引發下肢深靜脈血栓,栓塞一旦出現脫落就會引發患者肺栓塞等并發癥的法生,危及患者的生命。引發靜脈血栓的3大因素:靜脈血流遲緩,靜脈壁損傷和血液的高凝固狀態,由于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在進行過程當中會對靜脈壁組織造成損傷,某些細胞組織發生損失,使血液處于高度凝固狀態,而且患者在術后需要長時間靜臥休息,導致血液流通緩慢更加容易引起靜脈血栓的發生,目前術后診斷靜脈的方法主要使用多普勒彩色超聲及患者的臨床表現。多普勒彩色超聲檢查無創傷,靈敏性和特異性高,患者可多次重復檢查,有利于長期臨床觀察。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患者在術后如出現下肢疼痛,活動后疼痛加劇,腫脹較為明顯等癥狀時,就有可能發生下肢深度靜脈血栓?;颊咝g后靜脈血栓的形成進行抗凝、祛聚的預防性治療成為了重點[3]。
通過該次臨床治療效果發現,觀察組患者25例,使用阿哌沙班進行治療,術后8 h開始口服阿哌沙班2.5 mg,連續服用14 d;對照組患者25例,使用利法沙班進行治療,術后8 h開始口服利法沙班10 mg,連續服用14 d,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術后抗凝效果,觀察有無靜脈血栓形成,術后失血,皮下瘀斑的發生情況。兩組患者在術后均無明顯的出血現象,無靜脈血栓形成,觀察組25例患者,在使用阿哌沙班進行治療后,出現皮下瘀斑的患者為7例,皮下瘀斑發生率28%;比較組25例患者,在使用利伐沙班進行治療后,出現皮下瘀斑患者為15例,皮下瘀斑發生率為60%,觀察組患者皮下瘀斑發生率遠低于對照組。
通過該次臨床觀察和研究表明,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后患者口服阿哌沙班和利伐沙班均無明顯的出血現象發生,無靜脈血栓形成顯性效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口服阿哌沙班的觀察組患者的皮下瘀斑發生率,明顯低于口服利法沙班的對比組患者,所以阿哌沙班在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后抗凝效果更加有效,值得臨床推廣。
[1]馬濤.阿哌沙班和利伐沙班在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后抗凝效果的對比[D].重慶:重慶醫科大學,2015.
[2]張勛夢,孟慶奇,王敏,等.抗凝治療對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后療效的影響[J].廣州醫藥,2015,3(3):19-22.
[3]徐祎駿,肖軍,張洋,等.關節置換術后抗凝藥物預防深靜脈血栓及相關并發癥的臨床研究進展[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6,12(12):2376-2379,2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