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太
山東省萊西市人民醫院骨二科,山東萊西 266600
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指椎間盤突出癥位于椎間孔或/和椎間孔外的比較少見的椎間盤突出類型,是導致中老年人出現嚴重腰腿疼痛的疾病之一[1]。大多數極外側型腰椎問盤突出患者具有較重的臨床癥狀,保守治療效果較不理想,是需要對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應用手術治療。經腰椎間孔椎間融合術是治療該病癥的手術類型之一,可有效恢復椎間隙高度,使脊柱前柱獲得支持,讓神經根直接得到減壓[2]。該次研究為分析兩種方式經椎間孔椎間融合與椎弓根內固定治療極外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特選取該院收治的60例患者進行分組探討,現報道如下。
該次研究時間2012年1月-2016年12月,選取該院收治的60例極外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將其分為對照組(單側組)與觀察組(雙側組),各30例。觀察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最大63歲,最小41歲,平均年齡(52.2±2.4)歲;病程 8~31 d, 平均病程(41.2±3.4)d。對照組男性18例,女11例;年齡最大63 歲,最小 41 歲,平均年齡(53.5±2.1)歲;病程 9~30 d,平均病程(10.1±2.4)d。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性別、年齡以及病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取俯臥位,全麻后,取旁正中切口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由腰背筋膜面分離皮下組織,在中正線一側作25 mm行縱形切口,在多裂肌以及肌間隙下鈍性分離間隙,暴露關節突出關節及橫突,常規止血,在C型壁X線機定位下,行鉆孔、探測、透視、置釘操作,于病變間隙置入2枚椎弓根螺釘。去除上位椎體,牽開神經根,沖洗椎間隙,在椎間隙填充適量碎骨塊,打壓植骨,填充碎骨塊的普通Cage單枚,加壓擰緊[3]。對照組:患者取俯臥位,全麻后,取正中入路,剝離骨膜直至小關節突關節處,在C型壁X線機透視定位下,置入椎弓根螺釘,在對側安裝連接棒,撐開椎間隙,在TLIF的操作側切除下關節突以上關節突,游離髓核組織,切除髓核組織,處理軟骨終板,進行植骨融合。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費用等。在術前、術后6個月采用視覺模擬評分發(VAS)對患者疼痛情況進行評定,并進行對比。
對上述患者各項記錄數據進行分類和匯總處理,采取統計學軟件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上述匯總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不同組別間的等級資料采用t檢驗并用(±s)表示,年齡、療效等其他相關計數資料以[n(%)]表示,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進行統計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相較于對照組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住院費用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具體見表 1。
表1 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s)

表1 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s)
組別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住院費用(千元)觀察組(n=30)對照組(n=30)130.54±18.65 183.57±15.98 349.68±37.42 546.30±84.65 24.23±1.36 31.67±1.47 t P 25.647--0.0000.000 17.521 0.000
兩組患者術前VAS評分差異不明顯,術后3個月隨訪,兩組患者VAS評分差異均有所改善,觀察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術前術后VAS評分(±s)

表2 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的術前術后VAS評分(±s)
組別 術前 術后3個月觀察組(n=25)對照組(n=25)8.14±0.57 8.34±0.43 2.04±0.89 2.37±1.08 t P 0.357 1.241 2.614 0.035
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癥(FLDH)是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一種,是脊柱外科常見病多發病,根據突出椎間盤所在位置,可將其類型進一步分椎間孔外型和椎間孔內型,由于機械性的壓迫或者炎性刺激同序數的神經根,造成同序數神經根支配區域出現下肢放射性疼痛,所以該病主要臨床表現為下肢放射性疼痛,也有患者會伴有一定的神經功能損傷,保守治療無效后常采用手術治療[4]。經皮椎間孔鏡治療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癥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臨床有關報道中指出:經皮椎間孔鏡治療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優良率可達88.2%。腰椎后路椎體間融合術包括后路腰椎椎體間融合術(PLIF)和經椎間孔腰椎椎體間融合術(TLIF),是目前治療腰椎退行性疾病所引發的腰腿痛的重要手術方式[5]。傳統的PLIF手術需要剝離椎旁肌肉以暴露手術的區域,將使得肌肉失去附著點,導致肌肉萎縮,這也是術后患者長期腰背疼痛的重要原因[6]。單側椎間孔融合術聯合單側椎弓根內固定手術入路采取旁正小切口入路,損傷小,對患者術后恢復較好。在該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術后3個月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術后隨訪患者切口愈合較好。
綜上所述,聯合單側經椎間孔椎間盤切除腰椎間融合術對極外側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效果顯著[7],能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降低患者的手術及住院費用,適合極外側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臨床應用。
[1]王震,張喜善.兩種方式經椎間孔椎間融合與椎弓根內固定治療極外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比較[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4(11):982-984.
[2]潘兵,符楚迪,葛云林,等.椎弓根固定結合經椎間孔椎間融合治療復發性腰椎間盤突出癥伴腰椎不穩[J].中國骨傷,2014(9):712-716.
[3]史瑞明,李國勝,張義峰,等.釘棒置入與椎間融合修復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癥:遠期腰椎穩定性隨訪[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40):6464-6470.
[4]文天林,劉秀梅,張天陽,等.微創經椎間孔椎間融合內固定術治療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癥效果觀察[J].解放軍醫藥雜志,2014(10):4-8.
[5]俞武良,陸建猛,韋勇力,等.單側椎弓根螺釘固定并椎間融合治療極外側腰椎間盤突出癥[J].中國骨傷,2013(1):29-32.
[6]黃承軍,唐漢武,梁冬波,等.內窺鏡與開放手術治療復發性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比較[J].中國骨傷,2013(10):810-814.
[7]王進軍,林源,蘇慶軍,等.單側經椎間孔椎體間融合術治療腰椎退變性疾病[J].實用骨科雜志,2010(10):724-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