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儀
莒南縣人民醫院脊柱外科,山東莒南 276600
外傷性頸段脊柱、脊髓損傷作為臨床骨科較常見的骨折創傷,主要因高處墜落傷、交通意外傷等所致,其發病率也逐年上升,患者損傷后若未及時救治,則會嚴重影響各個關節功能,甚至會造成癱瘓[1]。臨床當前主要以手術療法救治外傷性頸段脊柱脊髓損傷,主要目的是保護機體脊髓,幫助脊髓恢復正常。因此,該次研究對象篩選2015年6月—2016年1月該院接收且收治的69例外傷性頸段脊柱、脊髓損傷患者,展開分組對照,現報道如下。
選外傷性頸段脊柱、脊髓損傷患者69例作研究對象,將其分成:實驗組35例,21~65歲,年齡均值(38.50±2.10)歲,男(22 例)/女(13 例);參照組 34 例,22~66 歲,年齡均值(39.46±3.50)歲,男(20 例)/女(14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X線、CT、MIR檢查,均符合頸椎間盤突出癥診診斷標準;術前Frankel功能分級:A級16例、B級39例、C級8例、D級4例、E級2例。查看兩組患者上述信息,發現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臨床對參照組行前路手術減壓療法:患者入院后,醫務人員需完善其有關檢查,對其進行顱骨牽引治療,牽引重量需保持在3~8 kg,做好術前各項準備工作;對實驗組行前路手術減壓聯合植骨鋼板內固定手術治療,前路手術減壓療法和參照組一致,植骨鋼板內固方法為:①取仰臥位,醫務人員將患者肩部墊高,保持左頸部左偏,而后對其做全身麻醉處理。②手術操作者于病變椎間盤右側做一個斜切口,將筋膜、頸擴肌完全分離后,把融合器直接放于機體內臟鞘和血管鞘間的椎體前方,以X光機做透視定位,經拉鉤由內直接牽引氣管、食管及甲狀腺,而由外直接牽引動脈鞘[2]。③經合理調整Caspar牽開器張力,切除突出椎間盤,對于年紀較大的患者,可將后縱韌帶骨化或者是增生肥大切除,這樣可起到解壓的作用;對于年輕患者可將后縱韌帶保留;對多處頸椎間盤患者,需做頸椎椎體次全切除,取其右髂前上棘大小適宜的骨塊來取代其患處相鄰終板軟骨,并放置頸前路鎖定鋼板。再次行C型臂X透機透視檢查,待查看位置準確無誤后將傷口清洗干凈,引流,縫合切口,術后選用頸托固定[3]。④術后嚴密檢查切口,同時給予患者抗炎、消腫、脫水、吸氧等治療,術后1~2 d可將引流管拔出,并做頸部X光片檢查,沒有任何異常后可術后1周左右拆線,頸托連續用3個月,患者拆線后醫務人員需告知其定時到醫院復查[4]。
臨床對兩組患者術后展開3~6個月追蹤隨訪,主要查看兩組術后無法伴發鋼板斷裂、植骨不融合、鋼板松動等不良反應。
術后選Frankel功能分級對兩組神經功能損傷程度展開評估,發現患者損傷面以下感覺功能、運動功能全部喪失,即A級;損傷面以下感覺功能沒有全部喪失、運動功能全部喪失,即B級;損傷面以下感覺功能全部喪失,僅有某部分無用的運動功能,即C級;損傷面下僅有不完全的有用運動功能,即D級;損協面以下感覺、運動功能完全正常,即E級[5]。
選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入選的35例實驗組∶34例均可恢復1~2個等級,僅1例B級未恢復;34例參照組:5例均可恢復1~2個等級,其余7例A級、10例B級、6例C級、4例D級、2例E級未恢復,組間比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5.71%,比參照組20.59%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2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照[n(%)]
臨床認為,外傷性頸椎間盤突出分型包括:側方型、中央型,其中,中央型主要因頸脊髓受到嚴重壓迫,使得四肢發生完全(或是不完全)癱瘓、感覺功能持續衰退等,不同患者因突出位置有差異,這就使所表現出的臨床癥狀也不相同,而側方型患者臨床癥狀表現在感覺障礙、頸痛、關節活動受限、四肢麻木等[6]。因此,臨床對其展開手術救治時,需針對其具體病情選取適宜的手術療法。據相關實踐研究證實,對外傷性頸段脊柱、脊髓損傷患者行手術治療,可明顯改善其植骨融合性,且手術治療可明顯減輕對受損脊髓造成的,脊柱穩定效果較好,同時還能防治不良反應[7]。
該次主要選用69例外傷性頸段脊柱、脊髓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組分析,一組實施前路植骨鋼板內固定手術治療(實驗組),一組實施常規手術治療(參照組),結果顯示,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5.71%,明顯低于參照組20.59%(P<0.05);且兩組術后神經功能損傷程度恢復情況比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前路植骨鋼板內固定手術的作用機制表現為:于頸椎前路術中,可減輕脊髓壓迫及提升植骨融合性,術中將突出椎間盤切除,能夠較好地解除受壓脊髓的壓迫,且切除之后的韌帶應具備較高的技術水平及優良醫療手術器械,并以實際病情恢復情況將后韌帶完全切除,切除之后能夠徹底減壓,并將突出的后縱韌帶下方髓核全部取出,有利于脊髓形態、神經功能快速恢復[8]。
綜上所述,臨床為改善外傷性頸段脊柱、脊髓損傷病情,建議選前路植骨鋼板內固定手術治療,可在明顯改善患神經功能的基礎上,降低術后不良反應發生的幾率,可推廣。
[1]李浩曦,雍之瑤,劉濤,等.預防性手術治療伴有頸椎管狹窄的無骨折脫位頸脊髓損傷的評估[J].實用醫學雜志,2017,33(1):112-114.
[2]張少飛.前后路手術治療胸腰椎爆裂骨折并脊髓損傷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7,20(2):81-83.
[3]張健.胸腰段脊柱脊髓損傷患者的治療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19):131-132.
[4]蔣顯鋒,湯鋒武,陳旭義,等.高壓氧治療對外傷性頸段脊柱、脊髓損傷外科手術治療效果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8):87-88.
[5]吳會鵬,梅曉溫.探討胸腰段脊柱脊髓損傷的臨床治療效果體會[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24(36):150.
[6]邢震.脊柱脊髓損傷臨床及康復治療路徑實施效果觀察[J].中國傷殘醫學,2016,24(10):114-115.
[7]王翔.手術治療胸腰段脊柱脊髓損傷三十例臨床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27):133-134.
[8]何小勇.頸椎創傷合并脊髓損傷手術治療的預后和影響因素[J].浙江創傷外科,2015,20(4):64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