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鏡頭里,妮基·黑莉焦慮的神色一覽無遺,彷徨、惱怒乃至帶著無助的絕望。
黑莉算得上是世界風云人物了,黑莉的絕望來自于曾經的霸蠻。作為美國常駐聯合國大使,黑莉們一向在紐約東河岸邊的這座大樓里如入無人之境,帶著各路小兄弟無數次通過種種議題,指鹿為馬、指桑罵槐。但是在2017年12月21日那天,黑莉感到了深深的挫敗和絕望。
那天要通過一個決議,認定任何改變耶路撒冷地位的決定和行動“無效”。顯然,這是批評美國的。也因此,在討論階段美國就極力阻止事情的進展。黑莉公開寫信威脅各國:美國將記下投票結果,并切斷對投贊成票國家的援助。在大會投票前的發言中,黑莉威脅說,如果美國的想法得不到支持,將削減對聯合國和有關國家的支持。
黑莉之外,包括特朗普在內的各路美國高官,也在不同場合公開威逼利誘全世界。但是結果依然讓黑莉絕望:占世界90%人口的128個國家,不顧美國威脅投了贊成票。
“12·21”的意義不僅是否決了美國想法,更重要的是,在包括總統在內的美國高官公開威脅下,已經沒有多少人再把這當回事了。黑莉的絕望顯露了一個事實:一個帝國正在漸漸遠去的背影。
帝國的表現形式,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特點。在資本主義時代,列寧認為,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形式,壟斷是它最大特點。壟斷帶來的一個結果就是,為了保證高額壟斷利潤必然進行經濟軍事化,由此產生的另一個現象,就是經濟軍事化導致的頻繁戰爭。
從20世紀歷史來看,美國典型地具備了這樣特征。二戰后美國幾乎插手了世界上所有排得上號的戰爭,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南聯盟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背后,無不帶有美國軍工壟斷巨頭的影子。
有人說,美軍是最有實戰經驗的軍隊。這種說法的另一個含義就是,美國軍隊是參與戰爭最多的常備軍。眾多戰爭奔波,最得益的當然是軍工壟斷企業,由此美國造就了波音公司、洛馬公司、諾格公司等世界一流軍工企業。它們賺得盤滿缽滿的同時,國家支出必然急劇上升,由此帶來帝國的危機,這也是列寧將帝國主義看作資本主義最高形式、也就是最后階段的原因。
上世紀60年代的越南戰爭,讓美國不得不在1971年以“世紀違約”方式,停止了35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的做法,直接導致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世紀之交的多次戰爭,讓美國從克林頓離任時年度財政盈余2370億美元,到今天國債數字超過了20萬億美元。美國最近10多年借錢數量,超過了之前建國200多年來的債務總額。
從外表來看,美國還是一個龐大的帝國。但是這個帝國正在不得不漸漸轉過身去,標志性事件,就是特朗普的出現以及成為總統。
特朗普當選總統,是美國無法選擇的選擇,他最大的特點就是“轉身”以及“背影”。美國有過無數次貌似“政治正確”的選擇,結果如出一轍:得益的永遠只是那些“精英”以及壟斷巨頭們。那么在2016年晚秋,美國人為什么不去選擇一個似乎不一樣的“素人”呢?
選擇特朗普,就是選擇了“退群”。特朗普上臺之后,美國幾乎退出了它看不慣的所有國際組織,放棄了所有“不合算”的國際義務。從退出TPP到退出巴黎協議到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至于有人嘲諷地說,美國干脆“退球”算了。
為什么特朗普不斷“退群”?實在是因為“臣妾做不到啊”!以TPP為例,得益的是像日本這樣一批心地不純的小兄弟,這種“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情,特朗普才不會干。面對一攤子爛事,不“退群”、不“轉身”,特朗普還有更好的選擇嗎?
帝國的“轉身”,并不是孤例,也并非從美國開始。二戰爆發時,大英帝國擁有“日不落”天下,靠著《至暗時刻》里那位首相的執著與堅韌,取得了慘勝。剛剛獲勝就匆匆換上了另一位首相,開始了帝國的“轉身”之路。而當年世界第二軍事大國的另一個霸權主義國家,10年阿富汗戰爭疲于奔命之后,也不得不選擇撤軍“轉身”,最終在西方圣誕假期里,降下了飄揚了70多年的旗幟。
帝國的“轉身”,難免有些凄涼。就像12月21日那天,黑莉遮掩不住的失望與絕望。
“轉身”之后,目送的,就只能是帝國漸漸遠去的背影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