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映宇
對于很少辦演唱會的小城市而言,更容易聚攏歌迷,而這種爆發式的消費在大城市很難出現。這樣的情況在歐美同樣如此——在洛杉磯這樣的城市有太多的脫口秀、綜藝節目,音樂會并不是首選,但在小城市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明星的出現在那里可能就會成為一場粉絲的節日。
自從楊坤參加“中國好聲音”嘉賓走紅之后,他就有了一個諢名,叫“楊三十二郎”。原因就是他經常在節目中吹噓自己要開三十二場演唱會,牛逼哄哄的樣子,雖然他不算吹牛皮,但實際上,楊坤的三十二場音樂會多在二三線城市,被網友戲稱為“全球鄉鎮演唱會”。
音樂會市場正在興起
2017年6月,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網站公布的《2016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6年演出市場總體經濟規模469.22億元,相較于2015年上升5.07%。其中:演出票房收入(含分賬)168.09億元,娛樂演出收入71.03億元,演出衍生品及贊助收入31.57億元,經營主體配套及其他服務收入54.54億元,政府補貼收入(不含農村惠民)119.74億元。
這份報告中專門提到,二三線城市音樂會市場正在興起:“伴隨各地劇院完成建設,北上廣一線城市音樂會市場日漸飽和、競爭激烈,許多音樂會項目資源向二三線城市轉移。例如,北京交響樂團在2016年下半年與保利院線合作,在常熟、宜興、昆山、武漢、長沙等14個城市巡演;鋼琴家李云迪也選擇了惠州、威海、濰坊、舟山、昆山等城市作為音樂會的巡演地;指揮家余隆與音樂家馬友友、吳彤則與西安、蘭州、烏魯木齊等城市的樂團合作舉辦演出。名家名團在二三線城市的演出進一步拓展音樂會市場,培育更多觀眾。”
報告統計,2016年演唱會、音樂節演出共2100場,較2015年上升10.53%,票房收入34.88億元,較2015年上升9.69%。
北上廣一線城市一直是演出機構的必爭之地,演出資源豐富,觀眾可選擇的演出類別眾多,市場也趨于飽和。而隨著這幾年的培育,二三線城市演出市場逐漸成熟。與北上廣一線城市豐富的演出市場不同,二三線城市的演出內容相對匱乏,而休閑氣氛濃郁,文化消費需求日趨增長,無論演唱會還是音樂節或是戲劇演出,北上廣以外的區域潛力巨大。在劇場方面,二三線城市近三年已經建成60余座劇場,預計未來五年劇場數量將持續增長,劇場增多必將需要優質內容的支撐。
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暑期的30余場演唱會中,有半數以上在二三線城市舉辦。在音樂節領域,恒大星光音樂節將目光瞄準二三線城市。而草莓音樂節繼武漢、上海、西安及長沙四站后,又拓展了綿陽、廈門、東莞、成都等二三線城市的演出。
在一線城市做一臺演唱會,主要花費在場租、設備運輸費用、報批費用、藝人出場費四方面,如周杰倫、王菲這一級別的歌手,一臺演唱會的成本過千萬元。而在一線城市,華語樂壇真正能做到票房鐵定盈利的歌手不超過20個。相比之下,在二三線城市舉辦大型演唱會,安保費用、設備運輸成本就相對較低。有一些已經不在巔峰狀態的港臺和內地歌手,在二三線城市還有相當多的擁躉,贊助商可選擇的渠道也多,對于演出商而言也穩賺不賠,當地的演出商自然愿意加盟。成本可控,演出風險降低,這都為音樂會或音樂節成功舉辦奠定了基礎。
對于很少辦演唱會的小城市而言,更容易聚攏歌迷,而這種爆發式的消費在大城市很難出現。這樣的情況在歐美同樣如此——在洛杉磯這樣的城市有太多的脫口秀、綜藝節目,音樂會并不是首選,但在小城市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明星的出現在那里可能就會成為一場粉絲的節日。2015年,泰勒·斯威夫特“1989世界巡回演唱會”在商業上最成功的一場演出,來自位于加利福尼亞州的小鎮圣克拉拉中的李維斯運動場。這場演唱會的參與人數超過10萬人,門票銷售成績則是1300萬美元。
中國的“伍德斯托克”
從2000年的第一屆迷笛音樂節開始,搖滾樂用了十余年時間,從文藝青年們的客廳和各種秘密基地蔓延到了更大的空間。而關于搖滾樂的新一輪變遷正從北京擴展到全國各地:二三線城市和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旅游景區,都開始被當地政府借音樂節推向市民和旅游者,其中就包括西安草莓音樂節、成都熱波音樂節、廈門海峽音樂節、河北易縣音樂節、蘇州相城活力島音樂節、廣州牛魚嘴音樂節和河北的張北音樂節等等。
河北張家口的張北縣是典型的從搖滾音樂節中嘗到甜頭的。張北原本是國家級貧困縣,位于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和華北平原之間的隆起帶,由于生態脆弱,發展農業和工業都有局限。幾年前,縣里確定了生態旅游文化服務業作為主力發展的第一產業,于是他們和身為張北人、一直想做一個“中國式伍德斯托克”的《音樂時空》主編李宏杰一拍即合。
雖然問題也不少,但事實是,有那么多人來了,而且知道了張北是個有草原有音樂的涼快地方,
第一屆張北草原音樂節舉辦的前半個月,當地剛辦完“心連心晚會”,當時請了幾個歌星,組織了3萬群眾觀看,沒想到現場發生了打群架事件,讓縣政府感到壓力很大。當時他們最害怕的就是音樂節會出現安全問題,預估全國各地會涌來10萬人,這可是人命關天的事啊!萬一恐怖分子趁機搗亂,怎么辦?一邊提心吊膽,一邊加大了安保力度,第一屆,沒有經驗,也有抱怨的聲音,但總體來說還是成功了,最擔心的事情沒有發生——從此,張北音樂節作為國內最大的戶外音樂節,成為了張北的一張金字招牌。
張北音樂節的規模越來越大,但迷笛音樂節才是是中國音樂節的大哥大。它資格最老,1999年創立至今,儼然已是中國地下搖滾的風向標和里程碑,每天,都會吸引上萬樂迷來此吹響搖滾集結號。
現在,迷笛又開始揮師南下。在鎮江,一場讓人心潮澎湃搖滾大會戰,在此熱血上陣。
長江迷笛音樂節,每天的演出從14時持續到24時甚至更晚,歌迷們支著帳篷就睡在那兒,揮舞著紅旗,就好像是一支青年近衛軍,是音樂和戰士的混合體。即使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相當多的人沒帶雨具,甚至帳篷都泡在雨中,室外溫度只有14度,寒意襲人,但是這有什么關系呢?音樂能讓熱血沸騰,他們異口同聲:“讓天氣見鬼去吧。”在泥漿中舞蹈,放聲歌唱,沒有人退縮。
當年北京迷笛音樂學校創辦迷笛音樂節的時候,他們也許只是想給自己和聽眾一個近距離感受音樂的機會和場所,他們帶來了快樂,如今,更迅速發展壯大為一種亞文化潮流。
2002年5月,英國廣播公司BBC及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向全世界廣播了第三屆迷笛音樂節熱烈的現場,“迷笛”這個詞立即像個神話一樣被傳播了開來。每年“五一”節的時候,在北京海淀公園,一頂頂藍天白云的帳篷和一張張燦爛綻放的笑顏組成了難忘的回憶。如今,在鎮江這樣的三線城市,迷笛的魅力依舊不減,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并參與到中國的“伍德斯托克”來。英國倫敦的Glastonbury搖滾音樂節和丹麥哥本哈根的Roskilde搖滾音樂節是世界兩大年度露天音樂節,每個音樂節的參加人數都在10萬人以上,而在人口眾多的中國,迷笛音樂節任重并不道遠,在中國的音樂節,不是正在迅速壯大嗎?
與北上廣一線城市豐富的演出市場不同,二三線城市的演出內容相對匱乏,而休閑氣氛濃郁,文化消費需求日趨增長,無論演唱會還是音樂節或是戲劇演出,北上廣以外的區域潛力巨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