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又歡
視頻網站除了拼命制作自制劇外,也不得不逐漸加入到和電視臺競爭超級大劇的戰場之中,原本看起來是兩條大路各走一方的電視臺和視頻網站,在各自的觀眾群穩定后,最終仍然會爭奪同樣的中立觀眾,這令原本收益穩定的電視臺和本來就在風口浪尖的視頻網站都卷入了漩渦中心,陷入了一場“權力的游戲”。
2017年的電視劇市場特別熱鬧,開年就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一時風頭無二,緊接著的爆款《人民的名義》可以說引發了全民熱潮,而《雞毛飛上天》則因為扎實的劇情贏得了口碑;都市女性題材的《我的前半生》口碑走低而收視走高,《歡樂頌2》也延續了上一部的關注度;下半年,古裝大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和《那年花開月正圓》,繼續占領市場熱度。
但與此同時,整年也伴隨著《孤芳不自賞》的摳圖作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抄襲風波,《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作為續集悄無聲息地成了優酷獨播的網劇,更別說投資巨大被寄予厚望但毫無水花的《擇天記》《醉玲瓏》《九州·海上牧云記》。到年底,更是出現了爛到新境界的《極光之戀》,刷新了中國電視劇制作水準和智商水準的新低。
這大起大落、猶如過山車般的一年,令中國的電視劇從業者猶如活在冰與火之歌中。反觀網劇,則是異軍突起、百花齊放的一年。某種程度上不但制作產出比要遠勝電視劇,連關注度也超過電視劇,無數透明的鮮肉小花從網劇中走出來成為大明星,更多的過氣戲骨老臘肉也在網劇中迎來事業第二春。
縱觀2017年最熱的電視?。骸度朗锾一ā?8集,《那年花開月正圓》74集,《思美人》72集,即使是現代劇《歡樂頌2》也有55集,《我的前半生》42集在電視劇里簡直是一股清流。至于《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的42集,若是加上一起拍攝制作、只不過轉為網絡平臺播放的下半季《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的44集,那么這一部劇也長達86集,創造了今年長劇之最——但這個紀錄,很快就會被明年90集的《如懿傳》打破。
電視劇越來越長,和越來越高的制作費、尤其是演員片酬有絕對的關系。試想幾年前,八千萬到一個億還能夠拍攝一整部40集的電視劇,每集制作費200多萬都十分寬裕;而現在,這個數字只夠給一個大牌演員的片酬,一部劇但凡湊齊男女主角兩個人,就非得80集不能收回成本了。從這個角度來說,那些少于80集的電視劇都簡直可以稱一聲“良心劇”了!
但越來越長的電視劇里,是越來越水的內容。恩怨情仇三角戀、仙俠打怪升級復仇、假職場真戀愛、婆婆媽媽斗小三……無論如何也難以找出足夠支撐80集劇情的復雜人物關系,節奏拖沓和情節注水,就成了必然。
另一方面,注水劇情也是電視劇播出模式的需要——對被動選擇的電視劇觀眾來說,電視臺播什么就看什么,在遙控器能夠掌握的有限的電視臺里選擇一部相對合意的電視劇,少有觀眾是全神貫注坐在電視機前看劇的,大多是一邊做家務一邊聊天一邊看,漏看兩集也不會影響劇情理解。如果將電視劇作為一個家庭背景音來說,情節注水節奏慢配角戲多主角戲爛,似乎都不算是什么“大罪”,觀眾上網吐槽兩句也不會有任何影響,反正劇已經賣了,不會讓投資方虧本。
反觀網劇,《白夜追兇》32集,《春風十里,不如你》40集,這幾乎是網劇長度的極限了——75集的《九州·海上牧云記》和60集的《將軍在上》,其實是電視劇轉戰網絡平臺播出的意外。普遍來說,網劇以20集上下最為合宜,比如《花間提壺方大廚》18集、《河神》24集,是越來越常規的網絡劇長度;而愛奇藝更是打出了12的倍數來做劇,希望以每12集為一季內容,可持續發展。
劇集的長短有別,一方面是因為網絡劇投資較小,視頻網站需要以有限的投資來降低試錯成本。當然在這一點上,歐美等國家通常采取更為省錢的方式——試播集制作,試播集的反響決定了這一季甚至整個系列的生死。另一方面,網劇必須節奏快情節容量大,畢竟觀眾選擇太多,不看這家還有那家,不看這個劇還有那個劇,面對充滿主動選擇權的觀眾,視頻網站只能將網絡劇做得情節快節奏快,幾乎不給觀眾任何喘息的機會以思考是否關掉這個視頻。如果遇到更長的劇集,視頻網站也會選擇將其切割成不同的“季”來播出,有別于歐美電視劇的一年一季,國內網劇通常不足一年就會上兩季——這是為延長視頻網站會員的壽命,畢竟視頻網站都期望將主要收入份額從廣告轉移到會員,如同歐美的付費電視臺政策。
經過五年左右的發展,視頻網站的盈利模式和自制模式都有了不小的進展,但國內觀眾的付費觀影習慣,仍然未能完全養成。雖然理論上觀眾花錢看劇、視頻網站賺錢、制作更精良的劇是一個理想的良性循環,但實際上視頻網站對付費觀眾毫無黏性——太多觀眾只會為了看一部劇而充值會員,在這部劇結束之后就會停止續費,直到下一部吸引他的劇出現。這樣有針對性的會員觀影習慣,也許有利于單部作品的分賬,但實際并不利于視頻網站的長期發展。這也跟目前視頻網站的“亂象”有關:幾乎所有的視頻網站都在一把抓,沒有一家建立起自己獨特的風格,令觀眾在想到某一類型劇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這一家視頻網站??v觀全年,不同類型的精彩好劇紛紛在不同視頻網站播出,有獨播又有聯播,觀眾無所適從,難以全面概括,只能根據單部劇來充錢,成為無黏性也無長性的“付費會員”。
雖然網絡劇受到的審查限制相對較小,可以奔向更廣泛的題材和內容,但視頻網站們仍然未能找準自己的方向。據悉愛奇藝打算在2018年主力創建“青春劇場”,但最終效果還有待觀察——視頻網站的下一輪混戰,似乎才剛剛開始。要專注打造某一種類型劇的招牌效應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不像韓國的SBS長于水木劇偶像劇、MBC擅長月火劇古裝劇,中國的模式一向是全面覆蓋全面出擊的組合拳,從來只有取,沒有舍。endprint
IP這個詞出現三年后,其神話般的泡沫開始破裂。前兩年因為迷信IP而大量制作的影視劇在今年集體面對觀眾,結果堪憂。從《孤芳不自賞》的摳圖丑聞到《醉玲瓏》的無聲無息,從《擇天記》的高開低走到《九州·海上牧云記》的被衛視退片轉為網播,從批發大明星、大量特效、巨額投資的電視劇集體撲街的情況來看,前幾年在漫咖啡拿著PPT吹自己有大明星+大IP+大投資+大特效穩賺不賠的“制片人”們齊齊打臉。市場或說觀眾以實際情況告訴他們:IP不能轉化為實際的收益,流量的粉絲也帶不起足夠的收視率和點擊,大IP+大明星的模式,撐不起電視劇。
電視劇的基礎在于敘事。和講究新故事+奇觀的電影不同,電視劇歷來是以人物和人物關系的變化來吸引觀眾的。換言之,電視劇這樣的題材可以容得下較長的敘事篇幅,但要有足夠精彩的人物和足夠多變化的人物關系來吸引觀眾。IP和明星當道的時候,制作人往往忽略了電視劇的根本。需知在iPad和手機為主的觀劇時代,特效制作再好也不如電影的大銀幕來得震撼動人,角色的魅力和故事魅力就顯得尤為重要。角色的魅力來自演員自身的魅力和表演,在某種程度上表演能夠大于自身魅力,甚至會出現“整容式演技”的說法。而故事的魅力則來自人物的精彩個性、情感關系的真摯動人和情節的跌宕起伏。
避開了大IP和大明星的網絡劇,今年反而貢獻出許多精品,《最好的我們》《春風十里,不如你》《河神》《白夜追兇》等等題材新穎而多樣的劇集不斷出現,不止令原來沒那么多關注的原著重獲新生,更令許多演員從網劇中受益。劉浩然、譚松韻、胡一天、李現等年輕演員,無疑是從這些網劇中走出來成為廣為人知的新星,甚至潘粵明這樣沉寂已久的演員也從網劇中二次翻紅迎來事業第二春。說明故事好制作好,是可以捧出明星和IP的,而故事亂制作差的作品,反倒是拖著大IP和大明星一起下水還沒有折騰出來一絲水花。
原因其實很簡單——大IP+大明星的原觀眾群基數有限,一旦制作和故事差,就會流失掉絕大部分普通觀眾,成績一定難看。但電視臺因為業績要求,也會有諸多的購劇限制,比如非一線明星不收,或是非著名編劇導演不收。這種情況之下,往往因為迷信表面上平穩不出錯的“大明星+大IP”組合而忽略故事和制作,導致播出的劇集成為笑話,只今年就有《思美人》和《上古情歌》和《極光之戀》等等,簡直難分高下。相比之下,網絡劇因為視頻網站面對的觀眾直觀要求大多在內容上,所以往往需要專注于故事和人物,即使制作不夠精致,也能夠以故事本身贏得絕大部分觀眾,最終以小博大。
這兩年,電視劇收視每況愈下,造假買數據的新聞屢見不鮮,甚至兩年前,一部年度最熱之一的古裝劇收視率也有造假成分。實在是因為數據不好看,廣告主就不買賬。從前,電視臺的營收渠道固定為廣告,而現在,諸多大臺都在嘗試自己制作影視劇和視頻節目——越大的電視臺越有資本拍攝自制劇和自制節目,而二線的電視臺就只能抱團取暖湊錢買劇做節目,由此造成了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的效應。
而指望以會員充值作為主要收入的視頻網站,則以一個“新”字闖天下。網劇從開始萌芽到2017年,大概經歷了5年的摸索期,終于找到了新奇新鮮這條路,開始逐漸有所收獲。但背靠互聯網經濟的視頻網站,從前擁有的是無限的資金投入,如今卻要面對“燒錢”“收益不明”的產業窘境,是否仍然有可持續的熱錢投入市場來給視頻網站做基奠呢?畢竟這個行業回報雖然高,但風險也是一樣大,一部劇的成功可以令一家視頻網站上市成功,一部劇的失敗也可能拖垮一家視頻網站。然而如果穩打安全牌,也就意味著無特點無熱度,就會緩慢流失用戶。在這種情況下,視頻網站除了拼命制作自制劇外,也不得不逐漸加入到和電視臺競爭超級大劇的戰場之中,原本看起來是兩條大路各走一方的電視臺和視頻網站,在各自的觀眾群穩定后,最終仍然會爭奪同樣的中立觀眾,這令原本收益穩定的電視臺和本來就在風口浪尖的視頻網站都卷入了漩渦中心,陷入了一場“權力的游戲”。
但在另一方面,影視劇從沒有一刻像如今的視頻網站這般直面觀眾。無論是手握移動播放平臺還是手發實時的彈幕,都讓電視劇這種傳統的故事講述者變得越來越具有互動性——創作者提供故事,而觀眾可以實時參與進來猜測下一步,這在大大增強了觀眾參與度的同時,也改變了網絡劇的內容,有些劇甚至會特意制作能夠留給觀眾的臺詞切口,就連刷出滿屏的彈幕也成為時下的流行。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影視產業對于產值遠遠超過自身的游戲產業的回應,未來,也許影視劇會嘗試多種結局,以真人演員來扮演角色扮演游戲,配合新的VR技術——影視劇敘事性和游戲互動性的結合,帶給觀眾或是玩家的體驗,將是前所未有、難以想象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