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未來的“上海牌”
,將是更開放的,將是引領世界潮流的,無論你來自地球的哪里,“上海牌”就能是你的范兒……
曾幾何時,上海品牌在國內就是“一流”“大牌”的代名詞。當然,那是在計劃經濟年代的往事了。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上海的第三產業迅猛發展。統計數據表明,2016年,上海的全市生產總值中,第三產業增加值首次超過70%,成為上海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的引擎。與此同時,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上海提出——經濟增長的含金量要更高。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指標是——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力爭保持在25%左右。
對制造業提出如此明確的目標,橫向對比,在全國其他省市的“十三五”規劃里,也是少見。
2016年5月10日,上海發布了《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工業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的實施意見》。其中,在著力優化供給結構、促進工業高端發展方面,上海實施千項工業精品創造計劃,包含300項高端裝備自主突破、300項新一代信息技術成果產業化、200項新材料首批次應用、200項消費品改善供給,培育一批細分行業的隱形冠軍。
2017年1—8月,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了8.3%,增幅比2016年同期提高了6.7個百分點。《實施意見》初見成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提出,要打響“上海制造”品牌,既要繼承發揚老品牌,也要做大做強新品牌,努力發展高端制造,不斷提升產品品質、知名度和美譽度。
對照國際最高標準、國際最好水平,作為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上海重提制造業目標,再造潮流上海貨,未來是否有可能像紐約、東京的產品一般,風靡世界呢?
確定“主戰場”
“當聽說我們的智能產品主要遠銷海外,李強書記當即提出,希望我們能盡快開拓國內市場,將產品也銷售于國內,早日在松江,在全上海落地。”回憶起2017年11月17日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到松江調研時的情景,上海六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純堅如此說。
李強擔任上海市委書記以來,首站郊區調研,就是2017年11月17日的松江行。
松江,是上海之根,如今又是高端制造業的主戰場。在松江,李強說,這些年來,上海在創新轉型上邁出堅實步伐,取得明顯成效。當前,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提升制造業能級,特別是發展高端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是全市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要進一步發揮上海科技、資本、人才集聚優勢,在現有基礎上取得新的發展。
在松江行之后,11月22日,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又赴楊浦區長陽創谷調研。楊浦區是上海的老工業基地,目前已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17個“雙創”示范基地之一。李強在楊浦長陽創谷的考察,首站選擇了智能云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總經理朱志浩向李強介紹了iSESOL平臺基于裝備互聯形成的工業大數據,以及穿透省、市直至企業內具體智能裝備的運行狀態與實時數據。
作為云制造服務平臺的重要組成部分,iSESOL平臺為制造行業的采購商與供應商提供機械加工領域一站式供需對接服務。按照朱志浩的話說,這就是制造業所需的共享單車。
眾所周知,大楊浦乃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搖籃,擁有眾多百年老廠、老品牌。譬如梅林正廣和汽水、民光床單等等,無不是楊浦區叫得響的老品牌。如今的楊浦區,則希望借助創新創業,帶動楊浦從百年工業搖籃進一步轉型為萬眾創新示范區、知識技術策源高地、技術轉移集聚高地。
大上海,在提升經濟增長含金量之際,當然不會僅僅在楊浦、松江等幾處地方做文章。
單以在上海的中國商飛公司為例——商飛總部位于浦東新區世博大道1919號,在寶山區的大場基地生產ARJ21支線飛機,大型飛機C919的總裝基地則設在浦東祝橋。
再以祝橋為例——在祝橋當地人眼里,以浦東國際機場和中國商飛總裝基地兩大頂級航空產業發展要素為支點,包括自貿試驗區、奧特萊斯、迪士尼、鐵路東站等,構成了祝橋未來的產業結構體系。
大上海之大,可供作為制造業主戰場的布局之地,不可謂不多。如何合理布局,則考量著謀篇者的智慧。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工作黨委書記陸曉春日前表示,不論是從上海未來全球城市的發展方向,從中央對上海的戰略定位,還是從新的產業技術革命趨勢,以及應對經濟運行的風險和挑戰來講,25%左右這個比例都是必要的。提出25%的指標也展現了一種積極的態度。當然,外界更應該關注的是上海制造業的內涵。深入探究此內涵,集上海之力,打造更新更好的“上海牌”,確是題中之義。
成就大品牌
從1992年起步的振華重工,作為中國較早起步的港機生產商,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最強有力的競爭者——現在,地球上所有港口的港機,有超過80%是姓“振華”的。振華重工總裁黃慶豐說:“目前,我們在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升港口水平的同時,自身也會更強更大,將由制造商逐步轉變為系統方案提供商。”
振華的成就,絕非一蹴而就。
1992年以生產港口機械起步的振華,當時所見,是世界上絕大部分港口機械訂單都掌握在日本、韓國、美國和歐洲大企業手中,中國港口用的也幾乎都是洋設備,核心、關鍵技術都被國外制造業巨頭把持。國內的生產企業缺乏設計能力,生產水平低下,造出來的產品還不如外國的淘汰貨。
當時生產集裝箱起重機的跨國公司——日本三菱、三井和石川島,德國的克虜伯、諾爾,韓國的三星、現代等,這些企業占據了全球95%以上的市場。起步之際的振華,14個人、100萬美元的資金而已。
千帆競渡脫穎而出,亦顯英雄本色!
1998年起,振華提出“每年至少做一個世界第一”的目標,此后從未落空。如今,作為行業的引領者,振華仍在不斷創新,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等洋山港自動化碼頭啟用,中國在這個領域當之無愧領跑世界!” 黃慶豐如是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