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田收
【摘 要】大連日報編委會提出要著力四個強化,構建全媒平臺,促進深度融合,樹立“新聞+服務”的理念,不斷優化采編資源,深化融合創新,從“相加”邁向“相融”,著力打造新型全媒體平臺,既傳播內容,又提供服務,實現內容融合、渠道融合、市場融合。
【關鍵詞】四個強化 全媒平臺 深度融合
進入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面臨嚴峻的挑戰。迎接挑戰,贏得先機,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黨中央交給黨的新聞工作者的重大政治任務,是新聞戰線面臨的嶄新時代課題,是主流媒體使命和責任所在。大連日報編委會提出要著力四個強化,構建全媒平臺,促進深度融合,樹立“新聞+服務”的理念,不斷優化采編資源,深化融合創新,從“相加”邁向“相融”,著力打造新型全媒體平臺,既傳播內容,又提供服務,實現內容融合、渠道融合、市場融合。
一、著力四個強化
媒體融合發展已進入關鍵時期,在媒體技術和傳播渠道日益趨同的情況下,真正做到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為一體、合二為一”,需要精準發力、持之以恒、久久為功,需要思考媒體融合如何實現特色化、差異化發展。因此,大連日報編委會提出,著力強化以下四個意識。
1.強化政治意識,以策劃活動為抓手,提升媒體公信力。強化政治意識,意味著不論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必須按照一個標準、一把尺子,確保導向正確。在輿論生態日趨復雜的大背景下,尤其需要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提前預測,主動策劃,增強政治定力,增強議題設置能力,切實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全方位、全天候地傳播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做好黨和市政府溝通社會的橋梁,不斷提高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以策劃為抓手意味著要強化內容為王,發揮自身優勢,堅持“三貼近”,增加原創內容,重點做好獨家策劃、獨家報道、獨家評論,向讀者提供權威、專業、多元和有深度的內容;同時,在海量信息中利用自身優勢,進行二次加工,挖掘新聞背后的故事,延伸用戶獨家體驗,成為本地最權威的內容供應商。
2.強化精品意識,以品牌價值為抓手,提升媒體影響力。新聞精品是指融新聞價值、實踐價值和欣賞價值于一體的高質量優秀新聞作品,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能夠經得起實踐檢驗、經得起時間洗禮、經得起各界評說的新聞作品,是選題、謀篇、表述等都無可挑剔的新聞作品。好新聞是需要精心打磨的,發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做到“精煉”“精采”“精當”。靠打造精品提升地方黨報的傳播力、引導力,應著重在打造名牌欄目、名牌版面上下功夫,在培養名記者、名編輯上下功夫。全媒體時代,品牌的意義更加重要,價值更加突顯。可以說,媒體融合全部的價值結晶是品牌,媒體融合時代是一個需要把品牌價值做到極致的時代。品牌凝結著用戶的認知和認同,品牌在各種終端的辨識度反映媒體的真正價值。傳統媒體的文化積淀和品牌屬性是與其他媒體競爭的突出優勢,大連日報將傳統主流媒體的品牌價值進一步向新媒體延伸,不斷開發新聞產品,擴大媒體形態,打造黨報品牌,彰顯了黨報影響力。如《大連日報》上的《今日觀點》時評專版,為公眾提供表達話語權的平臺;《生活零距離》欄目,深度反映了百姓關注的問題及鮮活的生活信息;《麗霞健康工作室》和《海峰財富工作室》欄目,附下身子,為讀者提供實在貼心的服務;《大報今日十條》欄目,成為當日最迅速最簡潔的新聞“全家福”;《暢彈》欄目語言犀利,見解獨到;《明·說》欄目融新聞、評論、詩、漫畫于一體,在國內新聞界獨樹一幟,諸多好版面好欄目,贏得了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
3.強化互聯網意識,以開發項目為抓手,提升媒體創新力。有人總結:互聯網意識是“網絡為體,創新為用”,而不是“傳統為體,網絡為用”。我們推進報網融合的重要抓手是大力推行項目組制,把項目組作為大連日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載體。目前最大的項目是大報微商城。大連日報與報業集團實業總公司合作,推出APP“掌中大連”,發揮各自優勢,黨報做內容,每天推出“靜靜早讀”;實業總公司借助這個平臺做營銷,最終實現雙贏。
4.強化用戶意識,以精準服務為抓手,提升媒體吸引力。媒體在傳播上,要研究用戶特點,精準推送;在服務上,要研究用戶需求,積極提供用戶需要、喜愛的功能和服務。平面媒體通常包含兩次售賣:一次為發行收入;二次為廣告收入。僅有兩次售賣是不夠的,我們提出黨報實現三次售賣,賣的是什么?是服務。服務不是一個空泛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打造全媒體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既可精準推送各類新聞內容,又可為廣大讀者和商業客戶提供貼身周到的服務。要樹立活動即市場的理念,將服務融入到一項項具體活動中,通過服務為用戶提供增值服務,而各級政府是黨報最優質的客戶,要發揮黨報優勢,積極承接各級政府外包服務項目。
實現媒體融合,不可能依靠大量引進人才,必須立足于現有人員,大連日報編委會提出:“全員轉型,就地轉型。”加大全員培訓力度,提升采編人員互聯網思維,策劃新媒體培訓模式,努力將采編人員培養成為全媒體記者,對圖片、音頻、視頻制作和編輯能力進行分期分批培訓,逐步掌握新媒體的傳播規律和技術。目前,在基本不增加資金和人員投入的前提下,通過流程再造及組織架構重組,初步實現媒體融合,實現全媒體全天候立體傳播與服務,為讀者提供權威的內容,為用戶提供貼心的服務。
二、推進報網融合
整合優化流程和組織架構,建立以效率和效益為核心的管理運行機制,創新新聞信息的“一次采集、分層處理、滾動傳播、多元互動”模式,利用新媒體的傳播技術手段實現“新聞產生價值,價值服務產業,產業回饋新聞”的良性循環。
2009年《大連日報》注冊了新浪官方微博,2013年《大連日報》注冊了官方微信平臺,《大連日報》每日在B01版推出新浪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二維碼,設立了特色報網互動欄目。開設“報網互動high起來”欄目,包含微評論、微征集、微贈票、微倡議等,圖文并茂,短小生動,靈活安排。2014年11月17日,《大連日報》V新聞版正式推出,并成立大連日報融媒體中心,努力走好紙媒與新媒體的“平衡木”,使二者互為支撐,互為補充,互相融合。融媒體·V新聞版,設置了“V話題”“V秀圖”“V公益”“文化在線”等欄目,強調新聞性、實用性、趣味性、互動性。既接地氣,又不媚俗,形成獨特的品格。2015年1月,構建《大連日報》融媒體微信矩陣,包括“大連健康指南”“大報微商誠”“大連文化眼”等,《大連日報》新媒體矩陣共擁有粉絲隊伍數百萬人。開發網上直播功能,開拓音頻、視頻技術,《大連日報》微信重磅推出了系列寫實視頻、音頻《此刻大連》。利用大報微商城微信號,對“靜靜早讀”欄目進行改版,實現了音頻讀報,《大連日報》微信號中的“大報十條”專欄,設置了音頻播報。如今,隨著融媒體中心平臺的搭建,報紙、微信、微博、網站等媒介,逐漸進入“可讀、可聽、可看、可傳播、可評論、可互動”的新階段。報網融合成效明顯,承接政府服務外包項目勢頭看好,目前承擔市紀委微信、大連保稅區微信、大連市總工會微信、西崗區微信、“掌中大連”APP等的日常管理和運營。
三、促進深度融合
2017年3月下旬,在大連市委宣傳部直接領導下,大連新聞傳媒全媒體“中央廚房”開始試運行,這是一個集新聞采集、加工、推送、服務為一體的中樞平臺,打通了大連報業集團和大連廣播電視臺所屬媒體現有采編體系,納入全媒體“中央廚房”實行一體化運行管理,實現“一體策劃、一次采集、多種生成、梯次傳播”的新聞生產傳播方式。
全媒體“中央廚房”是一個創新平臺。中央廚房采用扁平化管理模式,實行中心制,設立6個中心(指揮調度中心、新聞采集加工中心、新媒體產品研發中心、評價考核中心、服務營銷中心、技術保障中心),涵蓋了報紙、廣播、電視、網站、微博、微信和移動客戶端等全媒體產品形態。按照“統”“分”結合的思路,對媒體記者實行集中管理,實現新聞資源最大化。記者分兩個部分:一部分從事公共新聞采集,在“中央廚房”公共平臺發布,所有發布端口共享;另一部分從事訂制新聞采集,為不同的發布端口提供個性化新聞產品。對編輯實行分散管理,仍沉淀在各發布端,強化編輯的策劃功能,訂制個性化產品,避免各發布端出現同質化傾向。
全媒體“中央廚房”是一個共享平臺。對內可以實現所有發布端口共享新聞資源;對外既可以承接政府、企業服務外包項目,又可以強化與各類媒體在內容、服務、版權等方面的合作;加強與全國各城市媒體的聯動互動,共同發起“媒體融合城市聯盟”,制定相關的章程,享有相應的權利與義務,加強內容、版權、經營等全方位合作,求得雙贏多贏共贏。
加快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是媒體人共同面臨的時代課題,要實現“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相融目標,探索的路還很長。比如:如何“拆小灶建大灶”,再造流程,解決“各買各的菜,各燒各的灶,各做各的飯”問題?如何重新規劃布局內容生產分工,分類聚合目標用戶? 如何推動融媒體產品創新,形成新的傳播鏈,延伸媒體新的價值? 等等,讓我們共同探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