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
【摘 要】“這一個”是黑格爾提出的哲學命題,是說任何個別的東西都是“共相”和個性的統一。恩格斯具化到創作領域,認為“這一個”就是要求典型形象必須是共性和個性的結合。延展到新聞創作上來,每一件新聞作品首先應該具有獨一無二的品質,更重要的是它只有在能夠折射出“全部”的特點和共性基礎上,才具備了飽滿的表現力,才蘊含了更大的社會價值,成為新聞作品中的上乘佳作,這是我們在新聞工作中希冀去攀登的高目標。
【關鍵詞】哲學理論 采編實踐 個性 共性 特殊性 普遍性 新聞社會價值 新聞創新能力
多年來的采編生涯讓筆者獲得了這樣的認識:用“這一個”對標采編實踐,即用不同新聞文體的特質指導新聞稿件的撰寫,以及在編輯過程中以之為標尺從技術角度進行稿件編輯甚至決定稿件的取舍,對新聞稿件和所編版面的質量有著決定性的意義,“這一個”也是各種新聞文體寫作和編輯的技術要訣。
穩妥把握“這一個”是新聞采編工作的鎖鑰
在新聞從業之前和從業后的一段時間里,我們大多有這樣的體會:以往對新聞理論都廣泛學習過甚至爛熟于心,可是一接觸采編實踐,尤其是采寫實踐,仿佛感到茫然無所適從,進而懷疑自己采寫的新聞稿件是否符合編輯或者是從業媒體的要求,有個別從業人員甚至長時期不得要領,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無從把握“這一個”,確是首要因素。
所謂“這一個”,用哲學的語言表述,就是一種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質的規定性。一種事物之所以能和其他事物區分開來,就是因為這一事物有著自身的特質。新聞體裁也是同樣,消息之所以是消息,就是因為消息這一新聞文體和其他文體如通訊、特寫、言論等相比有著自己的特質,其他具體新聞文體亦然。就消息這一文體而言,動態消息之所以叫動態消息,就是因為它也與人物消息、經驗消息、綜合消息、述評消息等有著質的不同,其他類型的消息,當然也有著自己區別于其他消息類型的獨有特色。
近來,筆者關注到有媒體刊發的個別新聞述評,它依樣畫葫蘆,既不像通訊,也不像經驗消息;既不像特寫,也難稱述評。之所以造成這樣的結果,就是由于沒有抓住它的特質:篇幅以述為主,以評為輔。述要敘述事件,評要畫龍點睛。評要結合事件,事件導出觀點。這些述評的特質抓住了,成功也就易于做到了,才有極大的可能避免體裁上的非驢非馬。
“這一個”的要害在于彰顯新聞的普遍性和正確價值觀
“這一個”,即當我們著筆時所選擇的具體的新聞文體,以及它所承載的新聞題材,應該具有特殊性的品格,也就是說,我們所報道的新聞事件,以及對某一事件所作的評論等,具有個性的特征,否則就會混同于其他的新聞文體和新聞事件。這在一般情況下是較為易于做到的,但是,在采編實踐中卻往往不大注意“這一個”的具體應當具有普遍性、“這一個”的個性應當具有共性的特征。
這不僅具有認識論的意義,還有另一面的作用。我們報道的新近發生的社會事件、新聞人物等,必須具備社會價值,新聞的社會價值與其真實性同樣是新聞的生命所在。從這一點出發,不是所有新近發生的社會事件都可以成為我們的采擷對象,而只有那些有社會價值的、有意義的、體現創新精神的事件才能納入我們的采寫視野,否則,就應該是我們要予以舍棄的對象。
道理是明白無誤的,但在具體操作中,有時卻會自覺不自覺地忽略了新聞所應當承載的社會職責。在媒體上我們時不時可以看到,有些消息類新聞,搭眼一看感覺不錯,可略微一琢磨,就不大對頭了,原來所報道的這件事,在這個單位或者一定范圍內有一定價值或意義,可是一旦放到社會大環境或大背景中,便失去了報道的價值或意義。原因無他,這是因為,個性中根本不存在共性的因子,這就使得如此新聞稿件的社會價值十分有限。
還有對個別社會事件的報道,雖然有一定的社會價值,但是,一旦從另一個角度去衡量,就可能使法律和媒體自身陷入尷尬的境地。比如助困多子女貧困家庭的報道,還有十姐妹登上電視臺某個欄目秀姐妹多(當初家庭為了拼生兒子而連生十姐妹),都屬于這類情況,所宣傳的價值觀受到普遍質疑。其實這樣的特殊社會現象不宜報道,不宜公開做節目,一旦做了、報道了,負面效應就會大于正面效應。
新聞從業人員綜合素養的鍛造提升是關鍵所在
欲使“這一個”達成個性與共性、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完美統一,提高新聞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是保障新聞創新能力、進而張大新聞社會效益之必需,也是提高整個團隊素質的迫切需要。
一是提高對事物的認知能力。最主要方法是提高哲學修養。正確的辯證哲學可以拂去沾染在客觀事物表面的浮塵,顯露出真相,探求到本質,這是成為一名優秀新聞從業者的重要條件,更是讓“這一個”大放異彩的關鍵因素,同時還是增強新聞敏感性的先決條件。
二是努力踐行“三貼近”。貼近實際,在于發現時刻變化著的社會實踐中的新聞富礦,重大新聞事件雖說不是經常發生,但日常發生的小事中往往隱藏著甚至是重要信息。貼近生活,在于對五彩斑斕的社會畫面,包括其中的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進行甄別、抉剔,發揮新聞的作用,弘揚真善美,鞭笞假惡丑。貼近群眾,在于及時發現群眾中涌現出來的新人新事,及時報道他們的創新成果和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讓“三貼近”實踐中發現的“這一個”實現個性和共性、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辯證統一。
三是鍛造文化素養。恩格斯曾經說過,一個報紙的記者,應當成為這一地區最為博學的人。“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作為新聞從業者,更需要用民族文化、人類文化武裝自己,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擔起應負的社會重任。世事洞明皆學問。
四是調查研究能力。調查研究能力是我們深入實際,發現新聞的必備素養,是觀察社會、發現問題的必由之路,調查研究能力強,也是采寫新聞過程中摒棄主觀性和片面性的重要因素。采訪中通過調查研究能夠做到客觀全面,那么,“這一個”的普遍意義也就理在其中了。
(作者單位:遼寧日報社)
【參考文獻】
[1]黑格爾.《黑格爾著作集3:精神現象學》.哲學.2013(10);[2]李良榮.《新聞學概論》.新聞出版.2013(09);[3]李良榮.新傳播形態下的中國受眾 .新聞出版.2013(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