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琛+姚慶明
摘要: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也進一步得到了改善,人們的重心轉移到了孩子的教育方面,對于學生的教育也有了越來越高的需求與標準,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教學需求。因此,需要進一步創新學生教育教學的管理方法,不斷地提高學校的教學水平。高等教育柔性管理范式是一種新的教育教學方法,通過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超越傳統的剛性管理模式,是現代語境下高等教育教學模式向個性化教學轉變的一種新的途徑,也是教育教學改革的一種體現。
關鍵詞:高等教育柔性管理;范式選擇;實踐策略;剛性管理;需求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7)12000703
引言
隨著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很多教學模式得到了創新與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根據相關的教育發展目標以及實際教學情況進行資源的分配,以便于實現高等教育的進一步改革與發展。高等教育柔性化管理通過對高等教育各種資源的合理分配,可以有效地提高高等教育管理的效率與質量,從而為培養優秀的社會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對教育管理的進一步認識,提出有效的高等教育柔性管理實踐策略,建立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改變學校的管理組織架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通過以人為本的柔性教育能夠促進高等教育柔性管理的改革與完善,從而促進我國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一、高等教育柔性管理
高等教育柔性管理主要是通過將高等教育管理實踐轉化為以人為本的人性化教育教學等方式,更好地實現高等教育管理向現代化與人本化轉變的一種新范式。高等教育柔性化管理過程中,主要注重對于師生共同價值觀與文化精神的培養與塑造,從師生內心激發其潛在的能力,提高其創新意識,進一步推動高校的管理要素優化進程,最大程度地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高等教育的柔性管理主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個性化教學,通過不斷地提高人們對柔性教育理念的認識,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認知能力,而通過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將其融入教育管理、人才培養、人事與學生管理等各個方面,注重教師與學生的精神與情感需求,將教師與學生放在教學主體的位置,能夠更有效地推動學校教育的發展。注重教師與學生的內在需求,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確定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教學管理過程中的重要位置[1]。除此之外,在高等教育柔性管理評價方面,學校通過開放式的評價管理體系,進一步對高等教育柔性管理進行改革與完善。高等教育柔性管理主要是通過組織文化對其進行文化治理。高等教育柔性管理注重價值觀的培養與文化精神的樹立,通過樹立良好的校園文化意識與價值觀念,實現法律制度的約束作用,體現文化協調功能,從而實現共同的組織文化與目標,強調重視教師的操守以及學生的自我教育培養,構建和諧完善的大學文化精神。
二、高等教育發展柔性管理的必要性
1高等教育以人為本是最重要的教育核心
隨著新時代教育的改革與完善,高等教育的核心開始轉變為以人為本的個性化教育。高等教育的重要目的是為我國社會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教育的重點在于對每個人的獨特的優勢進行挖掘與培養,從而使其得到更好的發展。高等教育管理是一種獨特的教育活動,通過管理人員與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有效地將這種良好的人際關系滲透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可以進一步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從長期發展的角度來說,教育活動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人們的生存與發展。在當代高等教育背景下,以人為本的教育模式成為了一種新的話語形式,而在傳統的教育背景中,我國的傳統教育模式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過于重視權利的主導地位而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與管理,扼殺了學生的個體創造力,導致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目的發生了質的改變。高等教育柔性管理思想作為高等教育管理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作為高等教育的新變革,柔性管理哲學本質上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有效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
2高等教育柔性管理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教育管理的發展過程當中,由于傳統教育受到了歷史以及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了行政權力在教育中占據了過重的分量,影響我國高等教育的全面發展。因此,就出現了高等教育的各個方面中行政權力主導發展形勢,學校采用傳統的剛性教育模式,導致學校過多地強調學校組織的權威性、組織性,過多地使用行政手段推動教育工作的發展,忽視了與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等民主化的管理[2]。除此之外,從管理方式角度出發,過于頻繁的檢查與監督不僅會增加教師的工作量,也不利于學生的自我發展,約束了學生的創作能力,導致教學過程枯燥、單調,影響學生的學習與進步。
高等教育柔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以非強制性的管理方式,解放教師與學生的天性,尊重他們的個性發展,不僅有利于高等教育管理自身的科學化與現代化的發展,更有利于綜合性人才的培養,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優秀人才。
3高等教育的剛性管理已經成為人格發展的制度約束
高等教育的傳統剛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人格的發展,而隨著社會的進步與轉變,高等的精英教育也逐漸向大眾化教育轉變,我國的高等教育實踐也從以物為本轉化成以人為本。傳統的剛性管理過于強調物本的理念,過于重視制度的約束,忽視了學生的核心作用,導致其不能夠發揮出自己的作用,影響教育的質量。而傳統的剛性教育模式與價值都過于單一,同時由于人才培育目標的工具化,導致教育手段的工具化。高等教育柔性管理主要是以學生的個性需求以及心理變化為中心,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高等教育柔性管理確定管理者與受教育者的獨立意識,通過高等教育柔性管理來進一步推動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從而推動高等院校教育模式的轉變,不斷地加強學生與教師直接的有效溝通,促進學校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3]。因此,突破人格約束的高等教育柔性管理模式能夠以人為中心,確立人的社會性、主體性之間的關系以及情感的關系,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與創新教育的根本,也是高等教育管理發展的一種趨勢。endprint
三、推行高等教育柔性管理的實踐策略
1正確認識傳統教育教學模式與柔性管理之間的關系
要想在各大高校更好地推動高等教育柔性管理,就要通過認真的分析與了解,正確地認識傳統教育教學模式與新興的柔性管理模式之間的關系,從而能夠真正意義上實現高等教育管理過程現代化的發展。傳統剛性管理模式具有很強的強制性色彩,學校對學生下達的規定是不可違反的,這種管理模式表面上看效率很高,學生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就能夠達到學校所要求的表現,但事實上這種管理模式背離了人的心理及認知發展規律,極易造成學生的情緒問題,為后續的管理工作埋下極大的隱患。相較于剛性管理的標準化與科學化,柔性管理則以學生和教師為教育教學的核心,通過對組織的發展目標、政策制度等多方面的了解,結合實際的教育教學情況對其進行更好的管理[4]。高等教育柔性化管理以傳統教育教學模式為前提,推行非強制性的管理教學,這也就意味著推行高等教育柔性管理并不是對剛性管理的完全否定,而是通過進一步的改進與完善,避免傳統教育模式中一些問題,將其弊端摒棄,在剛性管理架構的基礎上改變管理思想與方法,實現管理最優化,促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發展。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推動教育柔性管理的發展,從而實現教育教學目的,達到管理模式與教學效益的最優化程度。
2堅守和執行人本管理理念
以人為本是實現柔性管理的思想精髓和核心思想。學校教育教學主要是以教師為基礎,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通過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推動教學的改革與發展。在各大高校教育管理過程中,一般都是以學生與教師為中心,通過教育管理的創新,尊重學生的意愿,全面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推動教育教學的全面發展與進步。而將以人為本貫穿教育管理整個過程當中,可以更好地推動教育觀念的人本化與個性化,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高校管理中的“以人為本”,需要管理者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實際需求出發,不僅滿足學生校園生活中的基礎生活需求,還要盡可能地考慮到學生的精神需求;不僅要重視學生在學習上的表現,還要讓學生將自己獨特的個性展現出來。學校首先應當樹立起“以人為本”的觀念,并且讓這樣的觀念滲透進每一名管理者的頭腦之中,強化人文因素,不局限于“剛性管理”僅有的幾個管理方面,而是從學生的發展入手,通過對包括校園文化、學習環境在內的軟件和硬件水平的提高,真正做到對學生綜合素質和理想人格的培育,從而提升學生本身以及學校在社會中的競爭力;其次,柔性管理所涵蓋的內容十分繁雜,從教學到管理再到后勤服務,都需要踐行“以人為本”的準則,這就要求學校必須認真且及時地聽取教師與學生對于學校種種決定的意見,不斷根據來自師生的聲音對學校現有的管理模式進行完善和改變,讓他們脫離“被管理者”的身份,真正感受到身為學校主人的親切感與自豪感;最后,“以人為本”的柔性管理要摒棄強制性的規定對學生的束縛,轉而使用具有激勵效果的績效管理手段,讓學生能夠發揮出自己內在的潛力,主動積極地在學習生活中表現更為優秀,實現績效管理的目標。
3優化管理組織結構與形式
組織機構是高等教育管理的物質載體。高等教育管理方法的改革與創新,首先要堅持管理方法與層次的科學性,尋找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與高等教育柔性管理范式之間的聯系,從而建立多元化的管理組織結構,進一步推動管理組織的多樣化發展與進步。另外,通過提高信息傳遞的途徑與效率可以彌補傳統教育管理模式的弊端,比如說等級劃分過細、信息傳遞遺漏等問題,而新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為學生提高教學保障,進一步推動校園教育的發展與進步。良好的組織結構能夠有效地保障高等教育柔性管理的快速發展,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最大程度地保證信息的有效性,以及整體的教學效果的持久性。某種程度上來說,優化管理組織結構與形式,通過對結構的精簡與管理模式的變革,可以更好地對高等教育進行完善,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
4構建自主管理平臺
與剛性管理的強制性不同,柔性管理最為鮮明的特征就是管理者對被管理者的高度信任,在高校管理中,柔性管理的先決條件就是高校管理者看待學生的角度和方法。分權化是柔性管理所主張的管理方式,在分權化的管理方式之下,學生能夠根據學校對自己不同方面的要求以及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發展標準,多個方面齊頭并進,通過自主管理平臺的構建實現高質量、高水平的自我完善工作。對于學校的領導來說,要逐步改變管理觀念中老舊的、落后的元素,用平等、友好的方式代替強制、嚴肅的方式對學校事務進行管理;對于管理部門來說,要合理設置機構內各項事務的處理部門,在決策的制定上和制度的安排上,保證參考學生的意見,同時將信息公開化、透明化,讓學生在被管理的同時成為管理機構的監督者;在學術事務管理方面,要將學術研究組織的功能發揮出來,讓教師發揮出在學術事務方面的組織和引導作用,用學術研究組織代替硬性指標考核;在思政教育方面,除了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課、思想政治教育講座等課程和活動之外,還可以發揮學生自主管理的優勢,讓學生通過自我管理的方式不斷提升思政水平。與此同時,學校還應當不斷進行自主管理方式方法上的創新,比如無監督管理法、彈性學分制等,在給予學生十分自由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學習和生活的同時,產生歸屬感、信任感以及對學校的依賴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內在驅動力,讓學生由內而外地產生提升自己、遵守學校要求的欲望,從而在滿足學生個人發展要求的同時,增強學生對學校各項決策的認可度。
5構建良好的溝通鼓勵機制
高校進行柔性管理的精髓在于學生能夠自主自覺地進行自我管理,而構建良好的溝通渠道和鼓勵機制,能夠營造和諧友愛、團結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被管理者,也就是學生的內在潛力得到了很好的挖掘,在這樣的條件下進行柔性管理,是事半功倍的[5]。在進行溝通的時候一定要做到及時、適時。當學生在某些領域里有了突出的表現時,一定要及時給予學生表揚和獎勵,這樣能夠讓表揚和獎勵的激勵作用發揮到最大,讓學生有更加強烈的動力在接下來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踐行學校的要求,配合管理者的工作。與此同時,學校在獎勵的設置上一定要科學合理,一不能平白無故地給予沒有突出進步和良好表現的學生獎勵,或是給予沒有惡劣行為的學生懲罰;二不能給表現突出的學生很少的獎勵,而給表現一般的學生很多的獎勵,保證獎勵的公平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