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尹宏飛


摘要:“國培計劃”項目自2010年以來經歷了兩個階段,2015年后進入第二階段,在此階段培訓過程中力求混合式研修,即建立集中面授+網絡研修+現場實踐的培訓模式,建立“個人空間—教師工作坊—研修社區” 一體化縣域教師網絡研修體系,基于網絡研修社區,形成校本研修常態化運行機制,分學科(領域)骨干引領全員教師開展常態化學習。基于此,主要針對網絡平臺上校本研修的常態化運行機制及模式進行研究。
關鍵詞:校本研修;網絡研修;混合式培訓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7)12002203
1996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日內瓦召開了主題為“加強在變化著的世界中的教師的作用之教育”國際教育大會第45屆會議,大會提出了“在職培訓:對所有教育人士都既是權利也是責任”的建議。隨著各國對教師培訓的重視及培訓質量的提高,出現了不同形式的培訓模式。我國在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嘗試與創新。我國現有的培訓一般采用國家級、省級、地市級、校本級這樣的一種方式達成全國聯動的教師培訓體系。“國培計劃”屬于國家級培訓,是國家對中西部地區省份鄉村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進行專業化培養的一項長期計劃。自2010年以來,我國有計劃地開展“國培計劃”項目,其中包括示范性和中西部項目。它包括兩個階段,2010—2014年,此階段培訓面向的是農村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包括三類培訓:置換脫產研修、短期集中培訓、遠程培訓。在設計培訓的過程中力求創新培訓模式,承擔示范性的單位要擇優競爭才能獲得,學員在選派過程中以各地均衡為主,旨在為我國農村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養種子,培訓中力求教研、電教等資源進行合理整合,以完成項目管理。2015年至今,此階段培訓面向的是鄉村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包括五大類培訓:培訓團隊研修、送教下鄉、網絡研修、鄉村教師訪名校培訓、鄉村校園長培訓。在培訓過程中力求混合式研修,即建立集中面授+網絡研修+現場實踐的培訓模式,建立“個人空間—教師工作坊—研修社區” 一體化縣域教師網絡研修體系,基于網絡研修社區,形成校本研修常態化運行機制,分學科(領域)骨干引領全員教師開展常態化學習。大面積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為后續學習提高奠定基礎。突出縣域教師網絡研修社區建設,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整合培訓,強化校本研修的組織實施,教師工作坊研修著力圍繞教研員和骨干教師打造同學科(領域)教師學習共同體,推動鄉村教師的常態化研修。建立基于網絡的區域與校本研修的平臺,以片區研修中心為基礎,以縣級專家團隊為引領,使縣域教師網絡研修社區建起并同時起到真正的作用。
黑龍江省主要承接中西部項目和幼師國培項目,其中前三類項目都與項目縣承接,為打造項目縣的團隊建設設計了協同方案,目的是培訓一批“種子”;成為進入鄉村教師培訓的生力軍,打造了項目縣管理的“模子”,探索了改革的“路子”;帶動了經費的“盤子”;涌現了創新的“樣子”。而每一項目在執行過程中都涉及到高等學校、遠程機構、教師進修學校及一線中小學(幼兒園)四方進行協同,為一線教師針對問題有的放矢地解決。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四方在校本研修過程中都會有針對性地介入和引領,以達到使校本研修常態化的目的。下面是黑龍江省的一些好做法及經驗與大家分享。
一、政策把握準確布局合理適度
黑龍江省根據《教育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關于做好2017年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教師廳〔2017〕2號)和《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鄉村教師培訓指南的通知》(教師廳〔2016〕1號)的精神,著力打造符合鄉村教師特點,適合鄉村教師實際的培訓,堅持兩走進:走進鄉村學校,走進鄉村課堂;兩貼近:貼近學校現狀,貼近個性需求;兩利用:利用鄉村文化,利用鄉土資源等各項原則,設計適合的培訓項目,滿足學員的不同要求,完成有實效的培訓。
二、分工合作協調統一完成培訓
根據各項目指南要求,黑龍江省在項目執行過程中根據提前設計好的各級單位的分工配合表內容,各承訓單位在項目執行之前認真完成自己的任務設計。最后才能更好地達到協同完善培訓任務的目的。
三、創新培訓思路打磨團隊能力
網絡研修中要求遠程機構提供網絡平臺,建立“教師工作坊”,與學校的校本研修相結合,達到不拘時間、不拘地點地完成研修活動。教師根據“教師工作坊”確定的研修主題以及自己提出的需要,解決課堂教學的重難點問題,結合工作坊成員研討交流結果,確立每名教師基于個人經驗的個人提升方案,各家遠程機構都在此做了許多嘗試和創新,以達到打磨培訓團隊能力的目的,為各學校培養骨干和種子,為校本研修常態化打好基礎。下面介紹一下某遠程教育中心進行的“‘三備兩上一反思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它以創新的思路,為教師整體的提高進行了實踐。
三備指的是“三次備課”:第一次備課是基于群體個人經驗的個人備課;第二次備課是基于群體必要研究的集體備課;第三次備課是基于群體實踐反思和必要研究后的個人備課;“二上”指的是“兩次上課”:通過同伴互助和必要研究完成第一次上課;通過課堂觀察和進一步的研討完成第二次上課:“一反思”指的是個人對整個活動過程進行反思。
“‘三備兩上一反思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案例分享
環節一:第一次備課。
在此環節需要您總結梳理自己在課堂教學中所遇到的重難點問題,與同伴進行討論。提交第一次備課教學設計。聚焦“課堂重難點問題的提出”,先個人總結梳理問題,征求教研組同伴意見,提出需要您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所遇到的重難點問題。工作坊坊主組織坊內成員進行研討交流,確立此次活動的研修主題。其中,課堂重難點問題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是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需要解決的困惑或要克服的障礙;二是教師面臨課程標準對教學新要求沒有現成辦法實現時產生的問題。問題無所謂高深、低淺、大小,只要能幫助各位教師解決自己的實際困難就好。endprint
環節二:第二次備課。
主備教師需將集體備課修改完善后的教學設計提交至本環節。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工作坊成員根據本坊確定的研修主題以及自己提出的需要解決的課堂教學重難點問題,開展集體備課活動,組內研討第一次備課形成的教學設計,每小組最終形成一份優案。教師們可在此環節閱讀本坊其他坊員提交的教學設計,通過評論的形式互相點評,研討第一次備課的教學設計的優缺點。(1)小組長引領小組成員研討第一次備課教學設計,提供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2)主備人按照團隊成員的修改意見對第一備教學設計進行再加工,吸納團隊的研究建議,集大家智慧于一身,形成第二次備課教學設計。
環節三:第一次上課。
活動結束后,上課教師須將第一次教學實錄(或教學PPT,微課)上傳至平臺,相互切磋、共同學習,大家一起分享智慧。(1)以小組為單位,上課教師依據第二次備課形成的優案上課,組內其他成員進行觀課。(2)觀課后,在小組長的主持下,團隊每名成員需通過課堂效果、課堂重難點問題解決等方面對本節課進行點評,并提供具有建設性意見的建議。(3)觀課后,坊主梳理匯總坊員的主要問題,總結性點評每節課,并給出相應的指導。(4)活動結束后,上課教師須將第一次教學實錄(或教學PPT,微課)上傳至平臺,相互切磋、共同學習,大家一起分享智慧。(5)活動結束后,坊主組織線上線下研討活動,對此次上課過程中展現的典型的共性問題進行研討,找出解決的對策。
環節四:第三次備課(個人備課)。
這次備課主要聚焦問題解決、對以后工作的指導。根據第一次上課的成果,每位教師按照團隊成員的修改意見再次修改二稿教案,吸納理解團隊的研究成果,集大家智慧于一身,形成完善后的第三次備課教學設計,并將此教學設計上傳至平臺。
環節五:第二次上課。
(1)以小組為單位,上課教師依據第三次備課形成的優案上課,組內其他成員進行觀課。(2)觀課后,在小組長的主持下,團隊每名成員需通過課堂效果、課堂重難點問題解決等方面對本節課進行點評,并提供具有建設性意見的建議。(3)最終,坊主梳理匯總坊員的主要問題,總結性點評每節課,并給出相應的指導。(4)坊主組織線上線下研討活動,對此次上課過程中展現的典型的共性問題進行研討,找出解決的對策。(5)活動結束后,上課教師須將第二次教學實錄(或教學PPT,微課)上傳至平臺,相互切磋、共同學習,大家一起分享智慧。
環節六:反思活動效果。
請學員對“三備兩上”研修活動的過程進行反思性思考,同時反思活動效果及收獲。同時,需要學員提出下一步的修改建議。
四、創新校本模式實現常態化研修
指導校本研修有很多方式,各家均有所長,但是總體的做法都在創新模式上下功夫,力爭達到校本研修與網絡研修有機整合,使校本研修常態化。模式的創新總結起來有以下幾步:
1診斷觀摩發現問題
以教研組為單位,帶著教師在網絡平臺上就課堂教學提出的亟待解決的共性問題、熱點問題,觀摩本組教師“同課異構”的常態教學,教師觀察課堂,診斷教學,梳理歸納,形成有價值的問題,確立為研修主題。
2研磨碰撞找準方法
將典型問題發布到網絡空間,依托網絡研磨問題,重點分為兩個階段:
一是網上自學找方法。教師通過查看《教學簡報》、學科研修資源,查閱相關資料文獻等形式進行個體網絡研修,破解教學問題及教學困惑。
二是同伴互助達共識。專家和學習伙伴對教師個人發布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給予指導、建議,在研修中達成共同見解,提煉、優化形成問題解決方法策略。
3建模跟進制造經典
結合在研磨基礎上形成新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上研討課,鼓勵教師根據個人實際創新發展、運用,逐步打磨經典,構建模式,豐富校本研修生成性資源,提升教師教育智慧。
4優秀引領推廣應用
積極引入“本土化專家”,骨干群體參與引領指導。在每次培訓后,針對優秀的骨干教師、教研員將其作為“本土化專家”的種子,使之能夠針對各自區縣的情況起到示范引領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袁奮光.新時期國培計劃的政策導向、設計思路與實施建議講座[Z].20170822.
Abstract:The “National Training Plan” has experienced two stages since 2010, and entered into the second stage since 2015. The training of this stage is aimed at mixed training, namely, the establishment of centralized facetoface education+network training+practical training mode, and a “personal spaceteacher workshoptraining community” integrated teachers network training system at the town level. Based on the network training community, the schoolbased training normal operation mechanism is formed, where the backbone teachers of different subjects (fields) guide the teaching staff to carry out normal learning.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normal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mode of schoolbased research and training on the network platform.
Key words:schoolbased research; online research; mixed training(責任編輯:朱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