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艷芬+張遠學+田恒林+高劍華+李衛東+程群+肖春芳+陳家吉
摘要:鄂馬鈴薯14是湖北恩施中國南方馬鈴薯研究中心、湖北清江種業有限責任公司以T962-25作母本、IX-38-6為父本,通過有性雜交經過育種程序選育而成,2015年10月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鄂審薯2015002。該品種屬中晚熟品種,2012-2013年參加湖北省馬鈴薯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產量為31 914.0 kg/hm2,比對照米拉增產21.3%,高抗晚疫病。該品種適于湖北省海拔700 m以上地區種植,屬鮮食加工兼用型品種。
關鍵詞:鄂馬鈴薯14;選育;產量;高抗晚疫病
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23-4461-0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23.008
Abstract: 'E-malingshu 14' was developed from a cross of 'T962-25' as female and 'IX-38-6' as male parent by Southern China Potato Research Center and Hubei Qingjiang Seed Industry Co.Ltd. It belongs to middle late maturing potato variety and high resistant to late blight,which was approved for release by Hubei New Crop Committee in October 2015 (Approval number: Eshenshu 2015002). The tuber yield was 31 914.0 kg/hm2 in regional trial of potato varieties in Hubei Province during 2012-2013,which increasing 21.3%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variety 'Mira'. This variety belongs to 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high elevation areas above 700 meters in Hubei Province, using as both table and processing stock.
Key words: E-malingshu 14; breeding; yield; high resistences to potato late blight
湖北西部山區是重要的馬鈴薯生產區,立體氣候使馬鈴薯在一年四季均可收獲。針對山區產業結構來說,馬鈴薯既是確保穩定解決溫飽的基礎,又是推動農民脫貧致富的優勢產業。在馬鈴薯產量穩定提高及解決溫飽的基本使命完成后,有針對性地選育和推廣馬鈴薯專用品種顯得尤其重要。因此,在堅持高產抗病育種的同時,應把優質專用及提高商品性作為對接市場需求的重要育種目標,以推動武陵山區馬鈴薯產業的價值提升,促進山區農民實現增效致富。據此,通過有性雜交經系統選育方法,育成了符合育種目標要求的高產抗病、高淀粉鮮食加工兼用型新品種鄂馬鈴薯14。
1 選育經過
馬鈴薯新品種鄂馬鈴薯14是用T962-25作母本、Ⅸ-38-6為父本通過有性雜交方法經系統選育而成。2004年5月由湖北恩施中國南方馬鈴薯研究中心、湖北清江種業有限責任公司配制雜交組合T962-25×Ⅸ-38-6,并獲得雜交種子;2005年在恩施市三岔鄉天池山試驗基地露地網室中培育出實生苗,對實生苗植株性狀及塊莖性狀進行初步鑒定,選擇綜合表現較好的單株后收獲一套家系,編號為HB0462;2006年將入選的HB0462組合每株一個薯塊種入選種圃,對材料綜合性狀進行初步鑒定篩選,將入選的綜合性狀好的第16號單株定名為HB0462-16。2007年進入鑒定圃,2008年參加品系預備試驗,2009-2010年參加品系比較試驗,結果在各級試驗中該品系植株的綜合性狀、抗病性、薯塊及產量等性狀顯著高于對照米拉、鄂馬鈴薯5號和其他參試品系。后經湖北省二高山及高山組馬鈴薯區試、大面積生產試驗及品質、抗性鑒定,2015年10月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鄂審薯2015002,命名鄂馬鈴薯14。
2 特征特性
鄂馬鈴薯14屬中晚熟品種,生育期85 d,株型直立,生長勢強。株高87 cm左右,莖、葉綠色,葉片大小中等,花冠白色,開花繁茂,天然結實性強。匍匐莖短,結薯集中,商品薯率較高,品質優,塊莖扁圓形,薯皮淡黃色光滑,薯肉白色,芽眼淺。單株平均主莖數5.8個左右,平均結薯數10.9個左右,平均單薯重52 g左右。
3 品質分析
2013年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檢測,鄂馬鈴薯14干物質含量25.07%、淀粉含量18.14%、還原糖含量0.07%、維生素C含量96.40 mg/kg、蛋白質含量2.42%。經蒸食和炸片測試,鮮食口感好,炸片色澤均勻,屬鮮食和加工兼用型品種。
4 抗性鑒定
經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克山分院接種鑒定,鄂馬鈴薯14中抗輕花葉病毒病(PVX),抗重花葉病毒病(PVY);經河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接種鑒定,鄂馬鈴薯14高抗晚疫病;經湖北恩施中國南方馬鈴薯研究中心田間鑒定,HB0462-16植株對晚疫病的田間抗性明顯高于對照品種鄂馬鈴薯5號。2014年大面積生產示范中,晚疫病最高發病級3級(按9級標準)。
5 產量表現
5.1 品比試驗產量表現
鄂馬鈴薯14在參加2009-2010年品比試驗中,2009年產量為39 487.5 kg/hm2,比對照米拉(CK1)增產35.4%,比鄂馬鈴薯5號(CK2)增產19.7%;2010年產量為35 707.5 kg/hm2,比對照米拉(CK1)增產56.6%,比鄂馬鈴薯5號(CK2)增產21.6%。endprint
5.2 區域試驗產量表現
鄂馬鈴薯14在參加2012-2013年湖北省馬鈴薯品種區試中,2012年平均產量為29 368.5 kg/hm2, 2013年平均產量為34 459.5 kg/hm2,兩年平均產量為31 914.0 kg/hm2,平均比米拉(CK1)增產21.3%,比鄂馬鈴薯5號(CK2)增產15.3%。兩年平均產量分別居參試品種第1、2位。
5.3 生產試驗產量表現
2012-2013年在恩施市長嶺崗(海拔1 600 m)、天池山(海拔1 180 m)、陽天坪(海拔700 m)進行生產試驗,鄂馬鈴薯14 2012年3點平均產量為34 441.5 kg/hm2,平均比米拉(CK1)增產30.3%,比鄂馬鈴薯5號(CK2)增產16.8%;2013年3點平均產量為38 043.0 kg/hm2,平均比米拉(CK1)增產24.0%,比鄂馬鈴薯5號(CK2)增產13.1%。2012-2013年兩年3點平均產量為36 242.3 kg/hm2,平均比米拉(CK1)增產26.9%,比鄂馬鈴薯5號(CK2)增產14.8%。
6 栽培要點
6.1 選地整地
選擇海拔在700 m以上、排灌方便、土層深厚、結構疏松、2年內未種植茄科作物的中性或微酸性的沙壤土或壤土種植。根據當地栽培條件、生態環境和氣候情況進行作畦、作壟或平整土地,以利于排灌。
6.2 適時播種
土壤深10 cm處地溫為7~12 ℃時適宜播種,播前剔除爛、病和雜薯,選擇生理狀態良好的健康種薯(最好選用脫毒種薯),種植密度單作60 000株/hm2左右,套作33 000~36 000株/hm2。
6.3 配方施肥
施足底肥,底肥以有機肥和復合肥為主,忌偏施氮肥,幼苗出土后及時追施芽肥,適時視苗情追施蕾肥(追肥一般為尿素120 kg/hm2左右)。
6.4 田間管理
苗齊后及時中耕除草,封壟前進行最后一次中耕除草并培土。在整個生長期土壤含水量保持在60%~80%,低洼地遇雨及時清溝排漬。
6.5 病蟲害防治
及時防治晚疫病,注重防治蚜蟲以防感染病毒病導致種性退化。
6.6 適時采收
根據植株生長情況與市場需求及時采收,并在通風、陰涼、干燥、清潔、避光條件下貯運馬鈴薯。
7 適應區域
鄂馬鈴薯14適宜在湖北省二高山及高山地區種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