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等,都離不開“高質量發展”來定調。
歲末年初,媒體正在盤點年度熱詞,如果要預測中國經濟未來一年的熱詞,“高質量發展”一定是最重要的一個。2017年12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高質量發展”被頻頻提起。
可以說,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等,都離不開“高質量發展”來定調。
“‘高質量發展,意味著高速發展不再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追求目標。”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熊園表示,“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前,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也在明年工作方針中再次提出,‘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這意味著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當前工作的重心。”熊園注意到,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沒有出現“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等用語。“這表明中央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有信心,經濟增速或許并不是2018年最讓人擔心的問題。” 熊園說。
經濟發展,
解決新的“主要矛盾”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共十九大報告中,這一重要政治論斷蘊含著豐富的內涵。
如何解決這一矛盾?
“將高質量發展作為根本要求,意味著要一定程度上淡化對經濟增長速度和數量的追求,而更看重質量與效益的提升,更看重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生態建設的協同發展,更關注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說。
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看來,“高質量發展”拒絕“黑色增長”。“今后三年污染治理的力度不會減弱,如果有人認為治霾影響了經濟增長,那么影響的只是那些我們不想要的增長,是那些對人民美好生活帶來負效果的增長,是那些會危害國家長遠發展的‘黑色增長。” 在2017-2018中國經濟年會上,楊為民主要談了治霾。
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說:“我國原有的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規模擴張、外需拉動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不可能再像過去幾十年那樣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了。這符合經濟發展階段演進的一般規律,也是世界主要國家經濟轉型過程中曾經出現的普遍現象。”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個人對“高質量發展”的認識。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
重要判斷:
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
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的一個重要判斷引發關注,那就是“我國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會議認為,人民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不斷提高,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
寧吉喆認為,高質量發展,是中國經濟能否實現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關鍵,亦是我國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
可以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需要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也只有跨越了溫飽和初步小康的當代中國人能夠去完成。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做好8項重點工作。其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建立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等,都是為了不斷讓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繼續放大,并提高中等收入群體獲得感。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劉遠舉認為,中國的中等收入群體形成,并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是改革開放成果的最好證明。“中等收入群體是經濟增長極,更是社會穩定器。其財富能力和消費意愿,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他們有著較高的收入,具有較強的消費能力,重視自身與子女教育、關注家人健康,注重消費體驗,是拉動內需,領導消費潮流的中堅力量。”
劉遠舉說,“據《中國消費趨勢報告》顯示,未來五年中國消費市場將新增2.3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9萬億元),其中中產階層及富裕消費者將貢獻81%的消費增量。中產階層大多學歷較高,接受了良好的現代教育,掌握了較高的知識與技能,是一國創新的主要承擔者。”
當然,目前的中國,無論是中等收入群體在全體人口中所占比例,還是發展質量,上海都居于較高位置。在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前,《人民日報》曾聚焦上海發展,于2017年11月22日刊發《上海 高質量發展的三個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開放,這三個關鍵詞背后,是上海率先從速度領先轉變到質量、效益領先的軌道上來的經驗。上海的這一經驗,在2018年全國各地的經濟工作中,值得人們研究與重視。
人民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不斷提高,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