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榮 姜聲揚 沈建新 邱訓娟 金琰斐
【摘 要】本文是課題《職業院校“三師型”教師培養體系研究》的子課題研究成果。筆者通過對職業院校、“三師型”教師、培養體系等概念和相關概念進行界定與辨析,對本課題的研究價值與意義進行比較詳盡的解讀,并對本課題研究涉及的有關支撐理論進行比較詳盡的說明,目的是為了解目前國內外該領域的研究現狀,使該課題研究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為提出和建立新的觀點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職業院校;“三師型”教師;培養體系;綜述
1 職業院校“三師型”教師培養體系的概念界定與辨析
1.1 職業院校的概念及相關概念的辨析
職業院校的英文通常表達為vocational college or professional college,基本釋意為職業技術學院、職業學院、職業大學等。國家教育部明文規定:師范、醫學、公安類的專科層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應規范校名后綴為高等專科學校,而非師范、非醫學、非公安類的專科層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應規范校名后綴為職業技術學院或職業學院。因此,凡是校名后綴帶有高等專科學校、職業技術學院或職業學院的均屬于職業院校范疇。
職業院校是實施高等職業教育的普通高校。我國絕大部分高職院校招生對象是普通高中畢業生和具有與高中同等學歷的學生,基本學制為三年。此類高等職業教育是在專科教育階段進行的職業教育,是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的主體。其定位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礎上培養出一批具有大學知識,而又有一定專業技術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識的傳授是以能用為度,實用為本。而其他部分高職院校招生對象是初中畢業生,基本學制為五年。此類高等職業教育實施五年一貫制高等職業教育培養模式,以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為培養目標,是融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于一體的專科層次職業教育。
1.2 “三師型”教師的概念及相關概念的辨析
我國教師法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根本職責,把全體學生培養成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教師的神圣使命。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教師是打造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筑夢人;教師重要,就在于教師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
多數學者認為“三師型”教師是指具備教師資格證書、專業技術資格證書和職業指導資格證書的“三證”一體化教師,或是指能教授專業理論知識、指導專業實踐和幫助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設計的“三能”一體化教師。需要強調的是“三師型”教師不是教師、工程師和就業指導師三者的線性疊加,而是教師的教學實踐、專業技術人員的生產實踐和就業指導能力三者的交融統一。因此,我們認為“三師型”教師是職業院校在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對師資隊伍建設基本內涵闡釋的新一輪發展與創新,必將對職業院校進一步在管理模式與制度建設創新方面帶來潛在的深遠影響,對職業院校進一步形成復合型師資人才資源核心競爭力產生積極推動作用。
1.3 培養體系的概念及相關概念的辨析
體系的本義是指若干相關事物或某些思想意識互相關聯而構成的一個有特定功能的有機組合體,是由不同的子系統組成的母系統。通常自然體系遵循自然法則,而社會體系則受人性自然發展和人類認識發展的雙重制約。
關于培養體系的概念,目前尚無公認統一的概念,有學者認為培養體系是為實現培養目標所實施的培養過程中,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要素。這些要素一般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培養的實施性要素,如培養模式、教學模式和管理模式等;另一類是培養的資源性要素,如課程、專業、師資、學風和設施等。也有學者認為培養體系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的過程的總和。其基本內涵有四個方面:一是,培養目標和規格;二是,為實現一定的培養目標和規格的整個教育過程;三是,為實現這一過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評估制度;四是,與之相匹配的科學的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也可用簡化的公式表達為:目標+過程與方式(教學內容和課程+管理和評估制度+教學方式和方法)。
2 職業院校“三師型”教師培養體系的研究價值與意義
2.1 有利于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
國內外職業教育發展的成功實踐充分表明,重視職業技術教育是各個國家經濟發展與民族進步的關鍵前提,同時也是每個家庭和個人提高社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在德國,職業技術教育和社會生產力形成了互為因果的良性互動關系,被看作是實現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德國之所以擁有優質高效的職業技術教育,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擁有一支實力雄厚的職業教育師資隊伍。而這支師資隊伍的形成又依賴于德國出色完善的職業教育師資培養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方面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樣也離不開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有力支撐。
2.2 有利于職業院校自身發展的需要
辦好一所職業院校,尤其要辦好一所知名高水平職業院校,教師的作用通常是不可小覷的。眾所周知,職業教育本是一項比較復雜的系統工程,單純依靠職業院校的一般性教師興辦職業教育顯然失之偏頗,必須要有高水平的“三師型”教師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從而提高職業院校教師隊伍的核心競爭力。當然,如果一個職業院校僅有少量的“三師型”教師,肯定不能滿足職業院校的發展需要,而就國家職業教育整體而言,只有大力培養“三師型”教師隊伍,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
2.3 有利于職業院校教師發展的需要
職業院校教師專業發展是指職業院校教師作為專業技術人員,在專業思想、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等方面不斷發展和逐步完善的過程。這個過程是職業院校教師不斷學習、加強實踐、逐步積累、潛心研究和持續創新的過程。伴隨這個過程,一名新教師逐漸成長為合格教師、骨干教師、優秀教師、名師、專家型教師、乃至教育家。“三師型”教師的成長、發展、成熟、完善過程同樣遵循教師專業發展的普遍規律。
2.4 有利于職業院校學生發展的需要
隨著我國高校與職業院校每年招生數量和規模的不斷擴大,帶來的最直接后果就是畢業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各大專 院校招生、培養和就業三者本是一條繩上的螞蚱,任何一個環節解決不妥,都可能為社會、家庭和個人留下不安定隱患。 而“三師型”教師概念的提出恰恰應然了學生的職業選擇與發展需要,“三師型”教師對學生的就業發展定會產生不可估量影響,有利于職業院校學生以后的發展提高。
3 職業院校“三師型”教師培養體系研究的支撐理論
3.1 人本主義發展理論
人本主義認為人的成長源于個體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是人發展的根本動力追求目標。當個體達到自我實現需要的高峰,也就進入了自由創造的境地,出現“高峰體驗”,表現為創造潛能的發揮或自我實現給人以最高的喜悅,這種主觀上的感受是最高的獎賞和獎勵。教育的作用在于提供一個安全、自由、充滿人性味的心理環境,使學生固有的優異潛能自動地得以實現。
3.2 社會支持發展理論
教師能力水平的提高除了與教師個體努力程度有關外,相當程度上還與教師群體、院校培訓、政策導向、社會支持等有關。如社會培訓機構的資質、管理力量、師資力量、實驗實訓條件等對教師培養的質量起重要的作用。此外,政府、企業、行業的支持力度起關鍵的作用。教師的培養方案如指導思想、培養理念、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培養途徑、培養內容、考核評價等,都要結合時代的發展不斷地加以調整更新完善。
3.3 就業擇業創業理論
擇業是擇業者根據自己的職業理想和能力,從社會上各種職業中選擇其中的一種作為自己從事的職業過程。就業是指一定年齡階段內的人們所從事的為獲取報酬或經營收入所進行的活動。創業就是創業者對自己擁有的資源或通過努力能夠擁有的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從而創造出更大經濟或社會價值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屈海群,戴碧露.略論高職高專“三師型”教師的崗位職責[J].桂林航天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3):197—199.
[2]孫海梅.高職“三師型”師資培養創新芻議[J].職教論壇,2012(35):102—1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