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彩云
【摘 要】統計基礎知識是一門收集、分析、表述和解釋數據的科學,目的是探索數據的內在數量規律性, 以達到對客觀事物的科學認識。是中職財會專業一門實踐性很強又有一定難度的學科,學生接受能力有限,學習掌握比較困難,興趣不濃,為改變這種情況,通過幾年對該學科教學進行了系統的教學創新改革,并在教學實踐中持續的應用,在實踐基礎上進行了總結,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關鍵詞】教學方法;理論與實踐結合;統計工作過程;統計調查、做中學
統計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理論學科,在財會專業的知識結構體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是一門實踐性很強又有一定難度的學科,學生接受能力有限,掌握比較困難,興趣不濃,如何通過有效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通過幾年對該學科教學進行了系統的教學創新改革,并在教學實踐中持續的應用,在實踐基礎上進行了總結,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效果。
1 統計教學面臨的問題
1.1 傳統統計基礎知識教學的不足
統計知識的教學,貫穿于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整個數學教學過程中,分散在各階段的數學學習中。在學生進入中職學校學習后,成為一門專門的統計基礎知識課程,教學時間為一學期,每周四個課時。從教學的多年實踐來看,由于中職生,普遍的數學成績較差,認為統計就是數學的一部分,學生普遍感到課程學習難度大,加之看不到統計在經濟生活、在個人生活方面的巨大作用,提不起興趣。
1.2 教材編排的滯后性,阻礙職業教育教學模式的應用
以職業實踐活動為導向的職教課程模式是職業教育教學模式的必然選擇,實踐知識和理論知識的教學要求按實踐能力的需要來選擇,其中理論知識以夠用為準。教材編排的滯后性,阻礙職業教育教學模式的應用,為此,打破傳統的學科課程體系的構架,按職業活動的實踐需求來編排教材內容成為必須。
1.3 統計課堂教學的現狀
在教材編排滯后的情況下,按傳統教材結構進行教學必然導致滿堂灌的教學,課堂教學,理論課內容太多,學生不愛聽,專業實踐課太少,課堂老師在講臺辛辛苦苦,學生在臺下昏昏欲睡,無法有效的達成教學目標。所以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目的實踐性課堂教學,加強實踐技能培養,非常必要。
教師重新組合課程內容,以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就成為教學活動的核心任務。
2 統計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操作
2.1 修訂教學大綱,加入實踐性教學內容
統計被視為工商領域最有用的工具之一,但是現在的統計教育存在不少不能滿足現實需要的問題。教材中的統計數據一般是根據各章節需要采集的,學生無法理解數據的獲取過程、數據的質量、數據如何從采集、整理、到分析,最后得出結論的。在這種情況下,最近幾年,作為統計教學的主要課程承擔者,在修訂統計基礎知識大綱時,通過教學部研討,加入了統計實踐教學的課時,共12節。
實踐性教學如下:本課程的的框架結構是統計工作的過程:即統計調查(搜集數據)、統計整理(整理數據)、統計分析(分析解釋數據),統計分析的最終是以統計調查報告的形式呈現,所以綜合實訓設計為學生分組編寫統計調查方案、設計調查問卷、進行實際問卷調查(抽取樣本100人)。在此基礎上針對各自選題如:“手機的使用情況”、中職生業余生活”等編寫統計調查報告,用統計的語言借助常用的統計軟件(EXCEL)進行分析解釋生活中、社會中的一系列現象,學生邊理論學習邊綜合實訓,將課本的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實現職業教育教學中理論聯系實踐實踐型教學模式,達到學生在做中學的教學目的。
2.1.1 第一階段工作
(1)確定調查選題;分組,組員名單確定組長,人員分工,要求人人參與。
(2)編制統計調查方案:提交時間電子稿。
2.1.2 第二階段工作:設計調查問卷電子稿
2.1.3 第三階段工作:問卷調查與回收
2.1.4 第四階段工作:數據整理分析、編寫調查報告
2.1.5 第五階段工作:制作調查報告課件準備課堂匯報討論
2.1.6 第六階段工作:課堂匯報討論
將統計方法與統計工作的過程體現到教學中去。基于課本的框架結構,在教學中根據統計工作的實踐過程,以統計調查為工作任務,設計統計實訓課程教學,創設教學環境創設:將學生分為以6—8人一個學習小組,分組學習。班級人數45左右,分為6個左右學習小組。學生從9月中旬開始選調查項目課題,邊上理論課,邊課余實踐老師全程利用上課進行專題講座,課余時間指導,歷時兩個月,學生上交的成果:統計調查方案文稿、調查問卷、回收100份問卷、統計整理匯總表、統計調查報告、調查報告匯報PPT。最后在課堂匯報。
2.2 引導學生學習統計課的學習興趣
開始上課之初,先利用幾節課,聯系實際,通過大量有趣而生動的統計故事舉例,使學生正確認識統計學的性質和地位:統計學的本質在于從數量方面反映客觀世界;統計工作是對認識對象的測量;統計思維的核心是通過對大量現象的觀察和研究來消除特殊性與隨機性,從而揭示總體的一般性和必然性;讓學生認識到統計學是一門通用的方法論科學,它廣泛適用于社會、經濟、工程、技術以及基礎科學的許多領域;統計方法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學生有了這些認識,才會有學習統計學的興趣和動力。
2.3 改善課堂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環境和氛圍
運用討論法,討論法,又叫談話法,是由教師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引導他們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通過推理而各抒己見,最終獲得知識的方法。它的特點在于,在課堂教學中,由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并加以口頭回答,同時還讓不同的學生發表意見,引發爭議,集思廣益,相互啟發,最后求同存異,得到收獲。這種方法,對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引發學生思考問題與研究問題的興趣,鍛煉學生的口才與溝通能力及社交能力,均有益處。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優化課堂教學。
2.4 改善統計課教學手段
現代統計方法的實際應用離不開現代信息處理技術—統計軟件的使用,不僅使統計數據的計算和顯示變得簡單、準確,而且使統計教學由繁瑣抽象變得簡單輕松、由枯燥乏味變得趣味盎然。在統計教學過程中,大量的內容只需要給學生講清楚統計基本思想、計算的原理和正確應用的條件、正確解讀計算的結果,而對大量復雜具體的計算可以交給計算機去完成。在中職統計教學中運用EXCEL強大的統計功能就可以完成所學的幾乎所有統計數據的整理和輸出。在教學手段上,充分運用現代高科技手段,比如多媒體、網絡等,明確地鼓勵學生使用功能多的計算器和專門的統計軟件來學習統計學,增加來自統計實踐的例題和作業。
3 統計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操作效果
3.1 實現了項目教學法在統計教學中的應用,極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根據大綱的要求,在開學初,將學生分組,采用邊理論教學邊實踐教學的教學模式,學生邊理論學習邊綜合實訓,將課本的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按照學習的進程,學生依次編寫統計調查方案、設計調查問卷(具體根據每屆學生的具體情況及學生興趣、經濟社會生活實際選擇調查選題)編寫統計調查報告,用統計的語言借助常用的統計軟件(EXCEL)進行分析解釋生活中、社會中的一系列現象。理論學習為實踐活動服務,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了老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的教學目的。真正實現以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統計教學新模式。
3.2 實現了職業教育的教學模式
通過教學實踐改革,學生的實踐技能得到了提高,極大的提高了教學質量,以提高學生實踐技能為目標的職業教育的教學模式在統計教學中得以實現。通過教學實踐的檢驗,學生學習主動性大大提高,動手能力及綜合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統計學》David Freedman等著,魏宗舒,施錫銓等譯,中國統計出版社.
[2]《統計基礎知識》(第3版)婁慶松;楊靜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3]《統計基礎知識》李建發,洪界完、趙榕、朱興紅,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