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楠+王慶明+任靜+趙勇+楊偉
摘要:南水北調受水區是我國水資源最為短缺的地區之一。按照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要求,面向“節水優先”的國家水安全保障戰略,開展受水區節水分析。基于對現有節水評價指標分析的基礎上,構建了能夠全面反映區域用水結構和全社會全過程用水效率的評價指標與評價標準。采用單一指標評價法,系統剖析受水區通水前后(2003-2015年)綜合節水情勢和各行業節水變化趨勢,并利用所構建的綜合評價體系對2015年受水區縣、市用水效率進行綜合評價。評價結果顯示近年來,受水區大力節水,用水效率大幅度提高,但與國際先進節水水平相比較,受水區節水工作還存在很多改進空間,節約用水仍有一定潛力。
關鍵詞:節水;南水北調;指標體系;綜合評價;節水成效
中圖分類號:TV2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21683(2017)06018709
Abstract:The water receiving areas of the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are suffering the most serious water shortageWe analyzed the water conservation in the water receiving are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ost stringen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national water security strategy of giving priority to water conservatio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watersaving evaluation indexes,we constructed evaluation indexes and standards that can comprehensively reflect the regional water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the wholeprocess water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the whole societyBy adopting the singleindex evaluation method,w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comprehensive watersaving situation and water saving trends of different industries in the waterreceiving areas before and after the water supply (from 2003 to 2015),and we use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to evaluate the water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the waterreceiving counties and cities in 2015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recent years,the waterreceiving areas made great efforts to save water and improved their water utilization efficiency substantiallyHowever,compared with international advanced watersaving level,the water saving work of these waterreceiving areas still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has much potential to be explored
Key words:water saving;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index system;comprehensive evaluation;water saving effect
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受水區人均本地水資源量不足240 m3,是我國水資源最為短缺的地區[12],即使加上南水北調東線、中線一期調水量,受水區人均水資源量也只有約280 m3,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3%。
2000年9月,在南水北調工程規劃座談會上,朱镕基總理提出了"三先三后"的總體指導原則,即“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3],并要求在加緊組織實施南水北調工程的同時,持續節約用水以避免資源浪費。2002年,國務院批復原則同意《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4],再次提出了“三先三后”原則,并擬定了節水、治污和生態保護相關的政策和措施[5]。2014年國務院頒布的《南水北調工程供用水管理條例》[6]中規定“南水北調工程水量調度遵循節水為先、適度從緊的原則”。在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相繼通水的背景下,面向“節水優先”的國家水安全保障戰略,全面開展受水區節水評價,系統評估受水區是不是始終堅持“節水優先”的原則,科學評判受水區現狀節水水平與未來工作重點,對于促進受水區深度節水和外調水的高效利用,持續貫徹落實“三先三后”的原則具有重要的意義。
1節水評價工作梳理
水資源短缺是制約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711],國家長期以來一直致力于全面加強節約用水管理,而節水評價是考評節水成效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學者針對城市、工業和農業節水均開展了一系列指標性體系研究[1219]。影響最廣的主要有水利部制定的國家節水型社會評價[2021]、建設部發布的節水型城市評價[22]以及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考核[23]等工作。endprint
2005年水利部組織制定了《節水型社會建設評價指標體系(試行)》[24],該體系設計了五類共32項評價指標,其中包括綜合性指標、節水管理、生活用水、生產用水、生態指標等,并以辦資源[2005]179號文印發。基于實踐的不斷總結,2012年制定發布了《節水型社會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GBT 28284-2012)國家標準[25]。基于統一的評價體系,2014年水利部已經對全國100個國家級節水型社會試點地區進行全面評價與考核[26]。
2006年建設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了《節水型城市考核標準》[22],對節水型城市的基本條件、基礎管理指標、技術考核指標、鼓勵性指標等進行了細化,明確規定了指標評分方法及其標準。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2012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再次修訂并印發了《國家節水型城市申報與考核辦法》和《國家節水型城市考核標準》,節水型城市考核通過后,每四年復核一次。
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23,2728],包含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兩個用水效率指標,同時明確了全國各省(市、區)用水效率控制目標,實施分級考核,并從2014年起,對全部省級行政區開展年度評估考核。
從評價方法上看,上述工作都是基于指標評價方法,僅存在指標選取的差別。從評價區域和時間上看,僅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是年度考核且包括所有縣級以上行政區,但所涉及到的節水指標只有兩項。節水型社會考核與節水型城市考核評價指標多,但是時間不連續且是針對性考核。
基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節水型社會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GBT 28284-2012)》、《節水型社會建設評價指標體系(試行)》和《國家節水型城市考核標準》等節水評價工作涉及的節水指標,進行節水評價指標梳理,見表1。
2節水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21指標構建原則
為全面、客觀反映南水北調東中線受水區節水水平,按照綜合指標反映結構節水、行業指標反映效率節水的思路,選取具有代表性、可操作、能比較的評價指標,既能夠體現不同地區節水特點,也能夠全面反映受水區節水水平,還可以進行廣泛的節水比較。
22評價指標確定
(1)綜合性指標。
綜合反映南水北調受水區節水情況的指標,選用萬元GDP用水量指標,表征地區每產生1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的取水量,既綜合了行業用水效率,還反映了區域用水結構。
(2)農業用水指標。
反映農業用水效率和節水情況的主要指標,選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指標,表征作物生長實際需要水量占灌溉水量的比例。
(3)工業用水指標。
反映工業用水效率和節水情況的主要指標,選用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指標,表征地區評價年工業每產生一萬元增加值的取水量。
(4)城鎮公共用水指標。
選用每公里每天自來水廠產水總量與收費水量之差,即城鎮管網漏損系數指標反映城鎮公共供水用水效率情況的主要指標。
23指標評價方法
(1)萬元GDP用水量。
評價區每產生1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的取水量。
WGDP=W總G總
式中:WGDP為萬元GDP用水量(m3);W總為評價年總取水量,按照水資源公報統計口徑統計,不包括非常規水源利用量(m3);G總為評價年生產總值(萬元)。
(2)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
評價年作物凈灌溉水量占灌溉取水量的比例。
K灌=W凈灌W取
式中:K灌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W凈為評價區灌溉農田凈灌溉水量(m3);W取為評價區農田灌溉總取水量(m3)。
(3)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
評價年每產生1萬元工業增加值的用水量。
W工=Q工G工
式中:W工為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m3);Q工為評價年工業取水量,按照水資源公報統計口徑統計,不包括非常規水源利用量(m3);G工為評價年工業增加值(萬元)。
(4)城鎮供水管網漏損率
評價年評價區每公里每天自來水廠產水總量與收費水量之差。
R漏=(W供-W收)L供365
[JP3]式中:R漏為城鎮供水管網漏損系數[(m3(km[KG-3]·[KG-4]day)];L供為自來水廠管網總長度(km);W供為自來水廠供水量(m3);W收為自來水廠收費水量(m3)。[HJ19mm]
24綜合指標評價體系
單一指標可以從某一個方面反映區域用水效率,受水區節水綜合評價能夠全面反映區域用水結構和全社會全過程用水效率。
由于萬元GDP用水量、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和城鎮管網漏損系數指標具有不同的量綱,不能直接比較,須對指標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
四個指標可以分成越大越優和越小越優兩類,越小越優的指標有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和城鎮供水管網漏損率,越大越優的指標是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指標。
對指標值大于全國平均值的標準化方法:對越大越優的指標采用式(1)變換,對越小越優的指標用式(2)變換。
Zi=60+(Zi-Zmin)(Zmax-Zmin)×40(1)
Zi=60+(Zmax-Zi)(Zmax-Zmin)×40(2)
式中:Zi為評價區指標值;Zmax為最大標準值;Zmin為最小標準值。經過式(1)或式(2)變換后,指標標準值在60~100之間,100為最優,達到全國平均值為60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