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摘 要:
贛南抗戰文化是全國抗戰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容忽視的歷史意義。通過對贛南抗戰文化中的文藝、美術、文學、戲劇等史料作品的收集與整理,對贛南抗戰文化的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等方面做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以再現贛南抗戰文化輝煌的歷程、并將抗日戰爭研究和抗戰文化研究推向更深入的研究領域,造就新境。
關鍵詞:贛南;抗戰文化史料 ;收集與整理研究
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文化,分別為以延安為中心的解放區文化,以武漢、重慶為中心的國統區文化,以華北抗日根據地為中心的根據地文化,以桂林為中心的大后方文化和以北平、上海為中心的淪陷區文化。由于所處地域、社會性質的不同,以上各區域的文化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點。贛南抗戰文化是全國抗戰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容忽視的歷史意義。
一、贛南抗戰文化的研究現狀及歷史意義
近年來,學界對抗戰文化的研究非常重視,涌現了一大批數量可觀的研究成果。其研究的觀點及方向主要集中在不同地域抗戰文化的涵義、政策、基本內容、特征及歷史地位等方面。對抗戰文化涵義的定義中,張靜如認為“任何一個社會的文化,都包括著先進文化、健康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歷史進入抗日戰爭時期以后,就形成了由先進文化、健康有益文化和落后文化構成的抗戰文化,落后文化經過努力改造后,也成為對反抗日本帝國主義有用的抗戰文化。只有封建腐朽文化和妥協投降文化才是有害于抗戰的反動文化。”[1]這一觀點更加深了對文化中統戰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以及對抗戰文化涵義辯證的理解。而在對抗戰文化的歷史地位與作用的論述中,許多專著論文等均認為,產生和發展于偉大抗戰年代的抗戰文化,“在動員民眾、推動文化工作者團結抗戰、聲討日偽及戰地服務”[2]等方面,為全民族抗戰的順利進行和爭取抗戰的最后勝利,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和深遠的歷史影響等。
綜觀上述學者的研究成果均以獨特的特色和視角,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不同黨派、不同時間的抗戰文化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討和研究,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與實際價值。但對贛南抗戰文化的研究,就目前來看,研究嚴重滯后,尚未發現專門以這一題目來寫的論文或著作,這與贛南抗戰文化的地位殊難相稱。贛南是蘇區及革命的搖籃,具有較強的地域特色,在抗日戰爭時期,與重慶、南京、桂林、昆明等抗戰文化基地相互配合、遙相呼應,為推動贛州抗日救亡運動、奪全國取抗日戰爭勝利、對全民族抗戰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筆者擬于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贛南抗戰文化史料的搜集與整理,對贛南抗戰文化的形成及發展、主要內容和形式、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等方面做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以再現贛南抗戰文化輝煌的歷程、并將抗日戰爭研究和抗戰文化研究推向更深入的研究領域,造就新境。
二、贛南抗戰文化史料的收集整理與研究
抗戰期間,贛南文化宣傳組織有序、發動面廣、形式多樣、門類齊全,充分利用文學、音樂、美術、戲劇等多種文化藝術形式,記錄和謳歌了贛南人民奮起抗擊日本侵略、爭取民族獨立自由的恢宏畫卷和抗戰精神。
1.理論引導?!叭魏卫硇缘男袆佣茧x不開思想的先導,正確的理論和思想能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對于行動的積極能動性”。[3]抗戰期間,新民主主義文化思想積極倡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文化要有民族的形式, 并“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盵4]贛南抗戰文化在這一正確指導思想的引導下,在贛南抗戰組織機構強有力的領導組織宣傳下,贛南抗戰文化從孕育、發展到繁榮和融合,有力的支援、推動著全國抗日運動的開展和抗戰勝利。
2.教育實踐。毛澤東強調:“偉大的抗戰必須有偉大的抗戰教育運動與之相配合”。[5]通過對大群眾進行比較系統的教育,才能不斷提升廣大群眾的愛國覺悟和民族意識,才能更好的動員他們參加抗戰,提高他們的抗戰技能,最終奪取抗戰勝利??谷諔馉幤陂g,中國面臨抗戰建國的雙重任務。為了適應這一戰事的需要,贛南把“培育專業建設人才的職業教育與加強公務人員素質教育的社會教育”[6]成為當時戰時教育的重點。贛縣商會商業學校、省立贛縣高級助產學校(贛南醫學院前身)等職業學校在當時積極服務于“抗戰救國”的雙重使命,有效的推動著抗日戰爭的開展及勝利。
3.文學運動。贛南抗戰期間,一大批愛國的作家、學者、文化名人來到贛南,成為贛南抗戰文化運動的主力軍。他們成立抗戰文學團體、創辦文學刊物、報紙,創作文學作品,使贛南的抗戰文學運動開始形成和逐步發展繁榮。東南三大報之一的《正氣日報》(新贛南報前身)是抗戰時期左翼文藝人士重要陣地之一,也是戰時東南文藝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民國日報》、文化界人士魏晉創辦的“抗建通訊社”等成為當時報刊新聞行業的佼佼者。畫家張樂平創作的漫畫《三毛流浪記》、荒煙、梁永泰的《末一顆子彈》與《鐵的動脈》、黃永玉的《失去的樂園》等作品均表達了宣傳愛國主義、反對侵略戰爭的思想及真摯情感,成為贛南抗戰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及力量。
4. 藝術運動??箲鹌陂g,贛州成為江西和華南抗日戰場的大后方,抗日戰爭后期的前線戰場之一。一大批杰出愛國的文藝工作者因國土的淪散,遷移到贛州,適應抗戰的需要,組建了抗戰文藝團體、創作戲劇、音樂和美術等抗戰作品。這些以反映抗日戰爭主題并促進抗戰勝利為主要目而進行的豐富多彩的文藝運動,不僅推動了藝術進步、使贛州形成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深遠歷史意義的抗戰文化。并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深刻影響下,為了民族的生存和祖國的的昌盛,同軍事戰線協同作戰,推動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促成和鞏固。
三、 贛南抗戰文化史料的歷史地位與時代價值
抗戰文化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團結抗日,一致對外培養出的一種為抗日戰爭服務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的先進文化”。[7]在抗戰期間,贛南成為江西和華南抗日戰場的大后方,抗日戰爭后期的前線戰場之一。各路豪杰齊聚,仁人志士在贛南以反映抗日戰爭為主題創辦社會教育、發展文學藝術運動等,使贛南形成各種文化多元共生、抗戰進步文化繁榮的局面,而贛南的抗戰文化也因歷史特殊原因而空前活躍,并得以進一步滋生、交融與發展。endprint
1.推動抗戰勝利。贛南抗戰文化是全國抗戰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容忽視的歷史意義。抗日戰爭時期,贛南抗戰文化與重慶、南京、桂林、昆明等抗戰文化相互配合、遙相呼應,為推動贛州抗日救亡運動、奪全國取抗日戰爭勝利、對全民族抗戰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2.凝聚愛國精神。贛南抗戰文化是部厚重的書,對全民族抗戰文化有特殊貢獻。重溫這段歷史,仍可感受到這種愛國主義精神的跳躍。愛國主義精神和國家民族命運息息相關。愛國主義是中國人民的巨大凝聚力。
3.豐富抗戰文化?!翱箲鹞幕侵?0世紀三四十年代一切為抗戰服務和于抗戰有利的文化”。[8]在烽火連天的抗戰年代,中國繁榮的抗戰文化對中國抗戰的勝利及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指導和推動作用。對贛南珍貴的抗戰文化藝術史料的收集、整理與研究,無疑有助于深化、拓展中國抗戰文化研究領域,豐富中國抗戰文化的財富寶庫。
4.繁榮黨史文化。贛南抗戰文化對黨史文化發展繁榮的時代價值,不僅體現在抗戰時期,對于弘揚和創新黨史文化、全面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依然具有重要意義。
5.促進文化建設。贛南抗戰文化是贛州現代文化發展中最為輝煌的階段,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研究贛南抗戰文化,有助于抗戰文化遺產的開發和利用,進一步增進海峽兩岸社會經濟文化交流,促海峽兩岸共同繁榮和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促進祖國統一,中華民族振興,贛州文化建設有著不可低估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張靜如,唐正芒.抗戰文化與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J].求索,2003(3):230.
[2]吳玨.論西部抗戰文化的地位和作用[J].廣西社會科學,2003(7):127.
[3]秦龍.陜甘寧邊區抗戰文化運動研究[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5:26.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708.
[5]毛澤東.論新階段[A].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936-1938)(第十一冊)[C].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617.
[6]何維生,許金華.抗日戰爭與江西的教育轉型—以戰時贛南為例[J].黨史文苑,2010(5):6.
[7]韋慶兒.論抗戰文化及其對中國社會之影響[J].桂海論叢,2006(22):95.
[8]唐正芒.近十年抗戰文化研究述評[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17年江西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17年度贛州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17178)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贛南醫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