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晶
摘 要: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提出,各級黨組織應當把信任激勵同嚴格監督結合起來。信任激勵與嚴格監督就關系而言,既對立又統一。對領導干部若是只信任不監督容易滋生腐敗,反過來僅監督不信任就會失去工作積極性,所以對領導干部要信任激勵與嚴格監督相結合。
關鍵詞:領導干部;信任激勵;嚴格監督
一、 研究背景與理論基礎
(一)研究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黨的建設”作為治國理政的根本抓手。通過全面從嚴治黨,實現了干部作風和政治生態的根本好轉。十八屆六中全會上,黨中央推出《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兩部重磅黨規。對黨內監督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監督主體、監督內容、監督對象、監督方式等重要問題作出規定,為新形勢下強化黨內監督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總則指出:“信任不能代替監督。各級黨組織應當把信任激勵同嚴格監督結合起來”。信任激勵與嚴格監督兩種方式是在黨管干部、從嚴治黨領域的應用,貫穿于黨管干部、從嚴治黨的始終。在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進程中,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對于防止權力的異化,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促進領導干部廉潔從政,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理論基礎
信任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其內涵是“Deutsch認為,信任是一種與人合作需求情況中的一個基本特征。Dwyer等認為,信任是一方信賴另一方,同時認為信任有助于改善或解決雙方的權利沖突而獲利。”后來,陳介玄、高承恕把信任簡化成了人際信任。信任本質上為了減少人際交往中的成本資源。
信任激勵在人本主義心理學上看是激勵的一種手段,是一種驅動力,這可以追溯到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要層次論。馬斯洛認為人的內心驅動力來自于人的需求層次,人的需求從低級需要到高級需要分為五層,依次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每個人都有獲得尊重和認同實現自我價值,信任激勵是建立在對人尊重基礎上的高級需要。它是通過別人對自己的地位、威信,信賴和高度評價等因素贏得尊重的一種激勵方式。行為主義心理學則認為信任激勵是強化行為的一種正強化,根據強化理論單純使用正強化(信任)一段時間后對已有的這種行為會無效,所以配合使用負強化(監督)和懲罰。
本文認為對領導干部的信任是組織信任,而信任激勵則是組織在信任的基礎上,對領導干部個人比如個人魅力,平時業績,人格特征,采取的精神即非物質激勵措施。對領導干部信任激勵能夠充分調動和最大限度地激發或鼓勵管理人員的積極性的行為。
二、 信任是領導干部做事的動力源
組織上對一個人的信任度取決于多種因素,信任主要來源于兩種一是品德信任,二是能力信任。它們都與個人特征有關,比如作為核心的人格特質,以及社會和人口特征(階層、教育程度、收入、年齡和性別)等。
信任是以承認人性優點為前提的,是建立在對人的思想品德和能力素質的肯定評價基礎上的。信任包含品德信任和能力信任兩個方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信任一個人,從思想品德方面看,就是認為他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較高的能力素質,相信他能夠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不會做消極的、有害的事情;從能力素質方面看,就是認為他具有較高的能力素質,能夠有效解決問題和困難,工作中不會發生錯誤。一般來說,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都具備一定的思想品德和能力素質基礎,所以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之間應有一定的相互信任,而不能絕對懷疑、絕對不信任。如果人們之間絕對懷疑、絕對不信任,就無法相互交往。人們之間沒有一定信任關系,社會活動難以有效進行的。信任會對人的行為產生激勵作用,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信任一個人,實際上就是承認他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較高的能力素質,這可以極大地調動他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激發他的創造性,努力把工作做好,取得較好的成績。在黨內,對大多數黨員、干部要充分信任,這樣才能有效調動黨員、干部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努力勤奮工作,創造優異的工作業績。對黨員、干部沒有一定的信任,是不利于調動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創造性的。
任何一位領導干部,之所以能從平民走上領導崗位,除了個人努力,還與黨組織的信任和培養是分不開的。換句話說,正是工作業績突出,取得了黨和人民的“信”,才有了廣大干部職務上的“任”,正確把握信任激勵措施,所以說信任激勵是領導干部做事的動力源泉。
三、 信任激勵下為何需要嚴格監督
既然信任激勵能帶來那么多的好處又為何對領導干部嚴格監督呢?這是由信任的主體領導干部決定的,領導干部手握一定權力,若是單純信任沒有監督的話,從人性的弱點以及權力的屬性看會導致權力的濫用,滋生腐敗,增加領導干部犯錯的風險,監督則會降低這種風險,其實是保護領導干部的一種措施。
信任激勵的紐帶是情感信任是主觀感覺是抽象的,而非政策法規等客觀事實它是具體的,因此在領導干部工作中單純使用信任的情感紐帶容易出現由于人性弱點而帶來的損失所以在相信主觀感覺的同時應該增加客觀依據即監督。
信任與監督是對立的嗎?有些人認為既然信任就不需要監督;反過來說,監督就意味著不信任。在實際工作中,既存在強調信任而放松監督的現象,也存在重視監督而信任不夠的現象。從黨內實際情況看,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信任抽象化”,就是僅僅從身份、職務、地位等來判斷是否信任,比如說對一個黨員、一個領導干部,只是根據其既有的身份、職務、地位來判斷能否信任,而不是從其具體思想品德和能力素質情況來判斷。另一個問題是“監督抽象化”,就是僅僅從原則上強調監督的目的、意義和要求,沒有采取具體的措施手段去切實監督。推進全面從嚴治黨,解決黨內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既要克服信任抽象化現象,也要克服監督抽象化現象,把信任激勵同嚴格監督結合起來。
四、信任激勵與嚴格監督的辯證統一關系
信任激勵與嚴格監督就關系而言,它們既對立又統一。就作用來講,它們可以相互促進。信任是激勵的推動力,監督是約束的控制力就性質而言,信任與監督不能相互代替。信任不能代替監督,是指兩者的不可替代性。對干部需要信任,但信任不能代替監督。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提出,監督是權力正確運行的根本保證,是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重要舉措。必須加強對領導干部的監督,黨內不允許有不受制約的權力,也不允許有不受監督的特殊黨員。要完善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機制,形成有權必有責、用權必擔責、濫權必追責的制度安排。
充分信任不代表不要監督。黨內監督是權力正確運行的根本保證,也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題中應有之義。有些干部認為,受監督是組織上不信任的表現。其實信任和監督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近年來,管黨治黨的實踐證明,黨員干部只有自覺接受組織和群眾的監督,接受人民的檢驗,接受事業的考驗,才能更好地贏得組織和群眾的信任。
五、領導干部踐行信任激勵與嚴格監督的舉措
(一)夯實領導干部工作信任激勵與嚴格監督常態化的思想基礎
首先,堅持以正面教育為引領。各級黨組織可結合“兩學一做”、黨校培訓學習等形式,在領導干部中深入開展以監督、信任為主題的學習教育。例如,可以邀請高校或紀檢部門專家學者,開展信任激勵與嚴格監督關系的主題講座,讓班子成員及中層干部對習近平監督信任思想能有及時了解和領悟。
其次,注重反面典型教育。前車之覆、后車之鑒。孔子也說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當前,隨著全面從嚴治黨和反腐倡廉的日漸深入,每年都有不少領導干部落馬。他們中的不少人,之所以會在權力等各式誘惑面前把持不住自己而陷入囹圄和淪為階下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沒有擺正好監督與信任的辯證關系。反面案例,都深刻教育和警醒我們,沒有監督的信任會毀滅自己。監督與信任必須永恒同行。
(二)充分發展、落實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我黨光榮傳統和組織優勢,是迄今人類解決民主與集中關系問題的最科學最合理制度。歷史反復證明,什么時候民主集中制開展得好,什么時候黨的事業就進步,領導干部就廉政有為;什么時候民主集中制開展得不好,什么時候黨的事業就受挫,領導干部就犯錯誤甚至犯大錯誤。所以要充分發展好、落實好民主集中制。
(三)建立法律法規,健全黨內監督制度
建立健全黨內監督法規制度。健全的法律法規是保障領導干部行使權力的制度保障。沒有制度化,就難有常態化。2013年5月,我黨出臺了《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它與黨章一道,成為我黨建章立制的直接依據和根本指南。2012年起我黨不僅制定修訂了《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等多項制度而且還啟動黨內法規清理工作。
[參考文獻]
[1]陳世潤,胡喜如.全面從嚴治黨視閾下信任激勵與嚴格監督辯證論[J]. 科學社會主義,2017.(3):53-58.
[2]李志昌.把信任激勵同嚴格監督結合起來.云南日報:理論縱橫,2017(5).
[3]李永忠.把信任激勵同嚴格監督結合起來.文匯報,2016(12).
[4]李永忠.信任不能代替監督.共產黨員,2017(1):17.
[5]劉昊.信任激勵在我國警衛人員激勵機制中的實踐應用研究.云南大學.2011,12.
[6]趙國祥,許科.領導者信任論述評[J].心理學探析,2004,(4):10-13.
[7]余哲西.信任與監督辯證統一[J].學有所悟,2016,(12):27-28.
(作者單位:中共德州市委黨校,山東 德州 2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