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興+鐘興華
【案情】
被告人陳定焜,男,1995年2月15日出生于貴州省畢節市。2010年6月8日因犯販賣毒品罪被處拘役五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五百元。
2012年9月6日晚21時,被告人陳定焜、鄭祖斌在臺州市黃巖區東城街道水果市場門口,將1小包計重0.89克的毒品海洛因以人民幣600元的價格販賣給徐曦(另案處理),后被公安機關當場抓獲。
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人民檢察院指控被告人陳定焜犯販賣毒品罪,且系毒品再犯,向黃巖區人民法院提起公訴。被告人黃衛松對指控的事實無異議。
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陳定焜、鄭祖斌構成販賣毒品罪。因被告人陳定焜前后兩次犯販賣毒品罪時均未滿十八周歲,故公訴機關認定被告人陳定焜為毒品再犯不當,應予糾正。同時依法判決被告人陳定焜犯販賣毒品罪,判處有期徒刑七個月零十日,并處罰金人民幣八百元。
判決宣告后,被告人陳定焜未提起上訴,公訴機關亦未提出抗訴。
【評析】
本案的爭議焦點在于未成年人犯罪是否構成毒品再犯。筆者結合本案,從刑事政策、刑事立法、刑法解釋和刑罰處罰等幾個方面予以分析:
(一)刑事政策的原則要求
“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未成年人刑事政策,對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適用具有指導作用。“寬嚴相濟”作為我國現行的刑事政策,是順應時代潮流、適應社會發展、體現以人為本的刑事政策,它具有合理性、合法性和可操作性。未成年人是特殊的犯罪主體,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自然有其特殊性,在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正確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既能有效預防與打擊未成年人犯罪,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法律尊嚴和社會穩定,又能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注重保護、教育和感化、挽救,體現法律的人性化,獲得較好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
(二)刑事立法的題中之義
“為進一步落實寬嚴相濟的形勢政策,按照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考慮到未成年人身心發育尚未成熟,對犯罪的未成年人更好地體現以教育挽救為主的方針,以使他們以后生活順利融入社會,成為服務社會的有用之才。”這就是刑法修正案(八)關于未成年人犯罪不構成累犯的立法目的。因此,從刑法修正案(八)的立法目的看,未成年人犯罪不作為累犯的規定除刑法第六十五條外,還應當包括刑法第六十六條特殊累犯及第三百五十六條毒品再犯。
(三)刑法解釋的邏輯結果
從刑法解釋角度來看,首先必須厘清普通累犯與特殊累犯、特殊累犯與毒品再犯的關系。
1.普通累犯與特殊累犯的關系
一方面,刑法第六十五條和第六十六條是普通累犯與特殊累犯的規定,刑法第六十五條規定累犯的一般概念,即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內再犯應當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之罪是累犯,從重處罰。而對于刑法第六十六條,《刑法修正案(八)》除保留原有的危害國家安全犯罪規定外,增加了恐怖活動犯罪和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這三類犯罪前罪與后罪并無時間限制,且相互可成為前提,即在任何時候再犯上述任一類罪的都以累犯論處。所謂“論處”既包含以刑法第六十五條中的“累犯”論,也包含刑法第六十五條規定的“從重處罰”。另一方面,刑法第六十五條“但是過失犯罪和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除外”規定,不僅適用于適用于普通累犯和特殊累犯,而且適用于刑法分則全部條文,具有普遍意義。
2.特殊累犯與毒品再犯的關系
一方面,兩者規定形式一致。毒品再犯是因走私、販賣、運輸、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過刑,又犯涉毒犯罪,從重處罰。這雖與刑法第六十六條規定“在刑罰執行完畢或者赦免以后”的條件上有所差異。但是,第六十六條規定的“在任何時候再犯上述任一類罪的”與第三百五十六條“又犯本節規定之罪”的表述形式上基本一致。另一方面,兩者實質內涵一致。刑法第六十六條在條文表述為“再犯”,第三百五十六條表述為“又犯”,特殊累犯的成立條件比毒品再犯更為嚴格,但其性質都是一樣的,都是立法者為了加強社會控制與管理,而對重新故意犯罪的人從重懲治。
由上文分析可知,毒品再犯的構成要件與特殊累犯相同,而且法律效果也與累犯相同。在這種情況下,應當把毒品再犯看作是特殊累犯的一種情形。換言之,毒品再犯是累犯的特殊形式。因此,未成年人犯罪不作為累犯雖不為刑法明文所規定,但卻為刑法邏輯所包容。
(四)刑罰適用的必然選擇
根據刑法規定,未成年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在刑罰執行完畢或赦免以后,五年之內再犯罪的,依法不能構成累犯。但如果未成年人販賣少量的毒品被判過刑,現又犯刑法分則第六章第七節規定的毒品犯罪,假設“未成年人犯罪可認定為毒品再犯”,即使情節輕微,也要構成毒品再犯,且要依法從重處罰。可見,如果采用“未成年人犯罪可認定為毒品再犯”的觀點,便會得出對未成年人量刑極其不利的宣告,不僅有悖于未成年人的刑事政策的原則要求和刑事立法的題中之義,更有刑法解釋的邏輯結果格格不入。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刑事政策和刑事立法的角度,還是從刑法解釋和刑罰適用的角度,得出“未成人犯罪不構成毒品再犯的結論”既有法理依據,也有實踐基礎。
(作者單位:浙江省臺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人民法院,浙江 臺州 3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