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經勇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解決城鄉居民的溫飽問題,如今,中國人均GDP已經超過8000美元,達到世界中等收入偏高的水平;恩格爾系數降到30.1%,距離“富足”標準,只有一步之遙;農村貧困發生率已經從改革開放初期的97.5%下降到2016年的4.5%,2020年將在全國范圍內消滅絕對貧困。我國已經實現總體小康并將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就決定了人民對物質文化的需要突出表現在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但是,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必須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為此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諸如貫徹五大新的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作出重大決策部署,強調指出,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五大發展理念更加注重發展的整體性與相互關聯。具體地說,以創新匯集發展新動力,以協調化解發展不平衡,以綠色引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開放重構發展內外聯動,以共享追求社會公平正義。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這五大發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也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出我們黨對發展規律的新認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綜合分析國內外經濟增長周期和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在這種新的歷史方位,片面追求經濟高速度增長的傳統思維難以為繼,過分依賴總需求擴張刺激經濟增長效率遞減,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出口拉動的粗放型發展老路,再也走不下去了。我國面臨的經濟下行壓力,“倒逼”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闖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大、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新路子。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201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在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如何促進農民收入穩定較快增長并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如何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實現有效供給;如何提升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已成為我國農業發展必須完成和破解的歷史任務和現實難題。破解這個難題的正確選擇,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從生產端入手,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與效率,擴大有效供給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推動社會經濟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當前,隨著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社會保障水平的顯著提高,居民的消費結構正在從生存型向發展型和享受型轉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體現在對農產品質量、品種和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農業供給側結構必須從以往的生產主導型向市場需求主導型轉變,因勢利導地調整農產品結構,提高農產品供給的質量和效率。更多的生產出質量好、品種優、安全度高的農產品,以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當前我國農產品總供給與總需求從總體上看是基本平衡的,所以近幾年來我國的消費品價格是相對穩定的。但是,具體到某一種產品,則存在著不平衡。有的產品供大于求(如玉米),有的產品供不應求(如大豆)。玉米之所以嚴重過剩,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際玉米價格明顯低于國產玉米價格。僅2015年就進口玉米接近4000萬噸,出現國產玉米入庫、進口玉米入市的異常現象。雖然大豆的發源地是中國,但2016年國內生產的大豆僅1200萬噸,進口大豆達到8400多萬噸。我國進口的大豆占全球大豆出口量的2/3。我國農民之所以不愿意種植大豆,除了單位面積產量低,還因為大豆與玉米的比價不合理。當前我國農業結構面臨的突出問題是,高品質產品、綠色食品以及公共服務產品供不應求;低品位的、安全度低的大路貨農產品又供大于求,甚至出現嚴重過剩,腐爛變質。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了,不僅要求吃得飽,還要求吃得好,吃得更安全。對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導致原來的農業結構不能適應變化了的消費結構。一個值得引起人們深思的問題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年輕力壯的勞動力大部分轉移到城鎮就業,為何農產品供給還如此充裕,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依靠高化肥、高農藥、高除草劑,來代替人力不足的短板。導致我國平均每畝施用的化肥、農藥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3倍。這不僅惡化農業生態環境,導致土壤肥力下降,還嚴重地威脅人類食品安全。具體表現在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在農產品結構中所占的比重較低。而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食品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這是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迫使農業部不得不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措施,并提倡多施有機肥。但是,多施有機肥,包括土雜肥、人畜糞便、秸稈還田,是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由于農村勞動力緊缺,活勞動成本高,難以轉化為現實。這是造成當前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我們必須認識到,傳統農業轉化為現代農業,并不是對傳統農業的全盤否定,而是一種“揚棄式”轉化。它一方面繼承和發揚傳統農業的優點,另一方面克服和改造傳統農業的缺點。要推進現代農業的健康發展,必須處理好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相互關系。
當前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保障水平的顯著提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基礎上,正在向精神需求、文化需求、綠色需求、健身需求等方向轉變。但是,傳統的農業供給結構,僅僅把農業的功能局限在生產功能,即提供農產品(主要是食物),這種供給結構顯然不能滿足人們消費結構升級的需要,即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拓展農業的功能,在發揮農產品生產功能的同時,注重挖掘農業的生態、生活、文化等功能,挖掘農業的生態價值、休閑價值和文化價值。不斷開拓現代農業的新領域、新內涵。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體表現在通過農業的結構性調整,調整出新的產業、新的產品、新的服務,創造出新的需求,并使城鄉居民的潛在需求、即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得到逐步的滿足。我國目前中高收入群體正在形成,傳統的中低端農產品難以滿足他們的需求,而發展農村生態、旅游、休閑、度假、養生等,正好適應這部分中高收入群體的個性化、差異化需求。當我們確立新的發展理念,依托農村綠水青山、田園風光、山水文化等資源,發展新業態,農民不僅可以賣產品,也可以賣風景、賣綠色、賣生態、賣觀賞、賣文化、賣鄉土人情,等等。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是由于制度創新和技術進步而引發的新業態,導致產業邊界模糊化和產業界限重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有利于拓展農業功能,讓農民分享三次產業融合所帶來的紅利,培育農民增收新模式,也有利于引入先進生產要素,把傳統農業改造成為現代農業。
必須著重指出,作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物的新業態,即“休閑農業”,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休閑農業無論是功能或者是類型都是多元的。休閑農業的第一功能是經濟功能。通過發展休閑農業,擴大農業經營范圍和服務領域,提供新的就業崗位,以達到增加農民的收入;第二功能是休閑功能,即為廣大民眾提供休閑養生服務;第三功能是養生功能,通過休閑活動,舒緩緊張生活,養生蓄銳,增進健康;第四功能是教育功能。體驗鄉村生活的同時,增進鄉村和農業知識,拓寬知識面;第五功能是環保功能。休閑農業是依托自然景觀發展起來的綠色產業,有利于維護和改善自然生態環境;第六功能是文化傳承功能。只有具備地方特色文化,才能吸引游客前往實地體驗,進而繼承和發揚當地獨特的文化素質。休閑農業的類型有:休閑森林區、休閑農業區、休閑漁場、休閑牧場、度假農場(民宿)、觀光果園、觀光茶園、觀光花園、觀光菜園、教育農園、市民農園等等。休閑森林區,就是在該區域內建設游泳池、垂釣池、露營地、野炊區等。使之成為人們回歸自然、休閑、度假、野營、避暑、森林浴的理想場所。休閑農業區,游客不僅可以觀賞自然景觀,體驗農作,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土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游樂。教育農園,兼顧農業生產和科普教育,進行農業科技示范,傳授農業知識,以中小學生為主體。市民農園是由農民提供土地,租賃給市民,讓市民自己耕種的園地,有自助菜園型、休閑游憩型以及田園體驗型等。近年來我國農村一些地方充分發揮區位優勢、自然優勢、生態優勢,以鄉村旅游業為導向,以生態景觀保護與建設為重點,帶動美麗鄉村建設。通過利用當地鄉村旅游資源,打造沿山沿溪沿海旅游精品農村,建立集農業觀摩、古跡游覽、田園風光和鄉村自然美景一體的生態觀光村,使新農村建設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在傳統的觀念中,生活資料都是有形的,包括衣、食、住、行。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需求的范圍也在拓展著。特別是精神需求、文化需求、生態需求、休閑需求、娛樂需求、養生需求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需求的重要內容。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隨著農業功能的拓寬,重新認識農業的特定含義。并由此得出這樣的結論,即都市建成區的植樹造林種草綠化,提高植被綠化覆蓋率,凈化美化生活環境,創造新鮮空氣,以及人造綠地公園、濕地公園,供建成區居民休閑養生娛樂活動,顯得越來越重要了。所有這些,都必須依靠人們的勞動,提供各種各樣的植物性產品(森林、花草、果樹等)和動物性產品(魚類、鳥類以及種類繁多的四腳動物)。這些勞動都應當視為農業勞動。由此可見,不僅農村有農業,城市也有農業。人們的觀念必須隨著居民消費需求的變化不斷更新。2016年2月6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深刻揭示了營造都市宜居環境,離不開發展都市農業。文件指出,要營造都市宜居環境,就必須恢復城市自然生態。優化城市綠地布局,構建綠道系統,實現城市內外綠地連接貫通,將生態要素引入市區。建設森林城市。鼓勵發展屋頂綠化、立體綠化。進一步提高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和城市建成區綠地率。讓城市更自然、更生態、更有特色。與此同時,要營造城市宜居環境,還必須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充分利用自然山體、河湖濕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態空間,建設海綿城市,提升水源涵養能力。大力建設雨水花園、儲水池。
(作者系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