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緣起十八屆五中全會“增加公共服務供給”的莊嚴承諾,在深入總結我國養老公共服務供給現狀的基礎上,剖析增加供給面臨的困境,有針對性地提出增加養老公共服務的對策與建議,希冀為政府政策制定和制度再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養老 公共服務 制度保障
“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是中央關于“十三五”規劃的建議,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2017年繼續深化供給側改革。作為政府公共服務重要內容的養老公共服務,涉及千家萬戶。在老齡化日益嚴重的今天,中央的決策部署為破解老齡化難題指明了方向。然而,知易行難,正值人口轉變時期的中國,養老服務供給現狀如何?增加服務供給的實現路徑是什么?這些問題需要聯系現實國情認真深入地研究。
一、我國養老公共服務供給現狀
黨和政府一直將養老作為基本公共服務范疇。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通過制度建設,加大財政投入,在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和增加供給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一)老齡事業專門管理機構紛紛建立
從1982年的“中國老齡問題全國委員會”到1999年的“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國務院專門設置議事協調機構主管全國老齡相關工作,成員單位包括民政部、財政部等32個國家部委。各省、市、縣、鄉也都設立老齡工作委員會,如此便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工作網絡,便于政策的傳達與執行;2014年,代管全國老齡委的民政部設立養老服務專家委員會,決策咨詢機制得以建立健全。
(二)相關制度陸續制定頒布
隨著《關于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意見》(2008)、《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2009)、《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2014)、《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2017)等文件的頒行,城鎮職工養老、農村養老、居家養老、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企業年金等制度建設分頭推進,各級政府為特定人群提供養老公共服務有了制度遵循。
(三)養老保障能力迅猛提高
從養老基金規模來看,1998年的養老基金累計結余額為587.8億元,2015年為3.99萬億元,18年增長了近68倍;從參保人數來看,1997年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企業職工為8671萬人,2015年則增加到88777萬人,增長了10倍之多;從基本養老金水平來看,1997年全國各地區平均養老金水平為每年4381元,2015年則達到29010元,增長超過6倍。
二、增加養老公共服務供給面臨的困境
雖然,我國養老體系建設取得了如上成績,但毋庸諱言的是,面對2.31億老人(2016年末數)形成的巨大挑戰,增加政府養老公共服務供給還面臨著諸多困境。
(一)養老金不能統籌使用
養老金虧空曾一度讓國人憂心忡忡,有學者指出,以CPI為基準測算,2030年和2050年我國養老金缺口將達4.1萬億元和6.1萬億元。因為缺乏大數據的支撐,單純爭論養老金規模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但養老金不能在全國統籌使用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目前,東北三省等局部地區養老金“入不敷出”,而南方許多省份則存在較大結余,由于養老金尚未實現全國統籌,為基礎養老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設置了較大障礙。
(二)投資運營方式不當導致養老金不斷縮水
由于過分關注養老金投資的安全性,我國養老基金投資被局限在銀行存款和購買國債上,如此投資結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盈利能力。原本捉襟見肘的養老金,由于投資運營方面的問題,導致過去20年貶值近千億元,養老金面臨的主要是保值增值壓力而非支付壓力。養老金入市從理論上講可以緩解這一尷尬,但我國股市尚不成熟-高波動性決定了養老金入市缺少制度性條件。
(三)現行財稅制度不利于養老金做大
現行企業年金的稅收制度為國家構建多支柱養老金體系設置了障礙。政府鼓勵養老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沒有完全落實到位,遲滯了養老體系的健全與完善。
三、對策與建議
人口老齡化考驗著政府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深化養老制度改革,各級政府應從供給側改革入手,探索增加養老公共服務供給的具體路徑。
(一)推進養老制度并軌,著力提高供給水平
長期以來,我國養老制度呈現“碎片化”態勢,近些年來,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養老并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與新農保合并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即“城居保”)。這兩項并軌是我國養老體系建設的重要成果,但尚未完成從“碎片化”到統一制度的轉變。下一步,要逐步推進“城居保”與“城職保”合并,其目的在于增加政府養老服務供給,提高保障水平。“兩城合并”是達成統一制度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最難推進的一步。由于這兩個制度差距較大,且轉換涉及的人數眾多,這對國家財政是相當大的挑戰。需要中央政府完善頂層設計,地方政府將中央的政策意圖落實到位,實現養老公共服務均衡。
(二)推進養老金全國統籌,為入市創造制度條件
只有實現了養老金全國統籌,才能在全國范圍內調劑資金余缺,實現養老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也才能發揮資金的規模經濟效應,實現養老資產配置的多元化和市場化。雖然,我國早在2009年就已經實現了養老金省級統籌,但資金過多停留在市、縣層級,距離全國統籌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今后,應在繼續堅持社會統賬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基礎上,積極穩妥推進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這一過程,需要特別注意幾個問題:一是按照先“城職保”后“城居保”的路徑分步推進,因為前者累計額金額較大,操作難度相對較小,且能為后者實現全國統籌創造條件;二是推進過程中調整及時調整費率,保證費用支出不增加,保障水平不降低,兼顧“調出”和“調入”地區權利和義務;三是將養老金統籌與轉移支付制度聯系起來,以此為契機,推進政府間財政關系改革。
(三)加大政府財政投入,切實增加供給水平
“9064”和“9073”分別是北京、上海和天津致力構建的養老服務體系,現已儼然成為“國標”。其實,這只是用數字描述養老體系的結構,即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所占比重。養老具有公共服務屬性,需要政府加大投入。以天津為例,2016年全市60歲以上的老人達243.9萬,占戶籍人口的比重23.35%;當年國辦、民辦機構提供的養老床位總數不到7萬,距離千名老人30張床位的目標尚有一段距離。但是,如果考慮現有床位20%以上的空置率(調查顯示,養老機構空置率達48%),絕大部分民眾的養老需求就無法得到滿足。為了做實社區養老,天津各級政府推出了包括政府購買服務、日間照料服務等十大特色服務,這些服務的背后是政府財政投入的大量增加。隨著城鎮化的深入推進,老人集中居住的社區大都位于市中心,屬“寸土寸金”的地段,增加服務場所成本較高;基層政府(街道辦事處、鄉鎮政府)和自治組織(居委會、村委會)人手不足,缺乏專業服務技能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政府以創新的理念推動社會治理改革,增加財政投入,降低養老服務供給主體的運營成本,實現養老服務供給質量和數量雙提升。
(四)優化服務手段,創新養老模式
“421”的家庭結構下,居家養老遭遇人手不足的尷尬。“互聯網+”的時代,不少地方政府通過智慧養老克服這一難題。天津某養老院試點開展網絡護理服務和護理用品配送服務,讓老人通過互聯網享受到養老咨詢、健康顧問、親屬溝通、老年娛樂等多種服務;湖北省某干休所采用LBS基站+RFID的雙重定位技術掌握老人健康信息;山東棗莊推行利用APP軟件查看老人的實時行動軌跡和心率狀況;浙江寧波投資建成“恰如家”智慧養老平臺,為老人提供醫療護理、健康監護等優質居家養老服務。建議省級政府編制推廣計劃,采取PPP模式,與相關技術研發機構和社會資本合作,在各自區域內逐步推開。
(五)加大農村投資力度,提升養老服務供給水平
農村一直是政府提供養老服務供給的“洼地”,基層政府在提升農村養老公共服務供給水平時,應做到“四個結合”。一是將養老與政府投資結合起來,逐步消除固定資產投資城鄉二元性,擯棄以往“重城輕鄉”的投資方式,加快推進貧困地區農村危房改造,重點加強農村道路、橋梁、燃氣、自來水等基礎設施投資,降低農村養老機構運營成本;加大農村衛生所設備投資,提高基層醫療服務水準,提升老人生活保障水平。二是將養老與扶貧結合來,將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老人全部納入農村低保和“五保”范疇,發揮社會救助力量實現老有所依。三是將養老與慈善結合起來,引導公益慈善基金參與建立新型養老體系,興建慈善養老院,發揮志愿者的作用,為農村養老提供軟硬件支持。四是將養老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政府利用規劃設計強制農村房地產開發過程中預留老年人活動場所,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傳統技藝傳承與文化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實現老有所為,解決老年人就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發展養老服務業和老齡產業。各級政府應秉承共享發展理念,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通過市場和政府兩種手段更好地配置各類資源,努力增加養老公共服務供給。
參考文獻:
[1]蔣德海.退休人員繳納醫保金之質疑——中國現行養老保險制度的政治倫理反思[J].探索與爭鳴,2016,(2).
[2]陳志國.公共養老強制基金制個人賬戶投資管理模式研究——基于瑞典、俄羅斯模式的國際比較與中國選擇[J].中國經濟問題,2012,(3).
[3]伊志宏,李艷麗.機構投資者的公司治理角色:一個文獻綜述[J].管理評論,2013,(5).
[4]鄭秉文.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體制“2011改革”無果而終的經驗教訓與前景分析[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
[5]鄭功成.積極理性看待漸進式延遲退休[N].經濟日報,2013-11-27.
[6]楊燕綏,劉 懿.中國養老金改革的時間節點與政策路徑——以人力資本和老齡化為視角[J].探索與爭鳴,2013,(1).
[7]何平.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現狀及問題[N].學習時報,2013-12-24.
[8]孫國茂.企業年金進入證券市場的制度性條件研究[J].東岳論叢,2012,(1).
[9]鄒雅婷.社保咋突破,牽動國人心[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3-6.
[10]李勇,徐秀紅. 公共財政支持農村發展的實踐與思考[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4,(4).
(作者單位: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天津行政學院))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