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鋼
摘 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十分重要的內容。我們要深刻領會這一思想的核心要義,“既要一切為了人民,又要一切依靠人民”,認真梳理我區各方面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翔實清單。
關鍵詞:新思想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梳理清單
一、深刻領會新思想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要義
一個新時代的到來,總要以新的思想、新的理論為重要標志。十九大報告指出,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以八項規定破題,強力正風、高壓反腐、取信于民,到深入推進“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從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到提出“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反映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發展理念、戰略布局、戰略目標。盡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十九大才命名的,但其科學內涵是在十八大以來這5年的創造性實踐中孕育、產生、升華和形成的,其豐富的內容和精神實質,早已深入人心,成為引領和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前進的思想火矩。因此,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思想,就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一直在學習的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提煉和概括。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這里面有兩層很深刻的含義:“既要一切為了人民,又要一切依靠人民”。習近平在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3萬多字的報告提到“人民”超過200次,而十八、十九兩屆政治局常委和中外記者見面會,總書記的講話雖然都只有1000多字,但提到“人民”不下10幾次。5年前的十八屆政治局常委同記者見面會上習總書記就講:“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他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段膾炙人口的話當時就轟動全國,成為一段人們回味很久的金句。在今年十九屆政治局常委和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習總書記在重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后,又講了兩句給人印象及其深刻的話,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 第一句話“一個不能少”,就是要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第二句話“一個不能掉隊”,就是講2050年要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兩段話,時間跨度非常長,但都突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判斷:就是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但這并不是把我們黨當做救世主,單純地講給予、講幫扶。他更強調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幸福生活是奮斗出來的,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在五年前的見面會上,他在談過老百姓期盼的“十個更” 之后指出:“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在今年的見面會上,他再次強調:“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一切成就歸功于人民。只要我們深深扎根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就可以獲得無窮的力量,風雨無阻,奮勇向前。”我們從這些內容中都能夠從中體味到新思想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深刻含義。
二、認真梳理內蒙古各方面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翔實清單
黨的十九大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論斷,反映了我國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是通過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分析得出的正確結論,是制定黨和國家大政方針和長遠戰略的重要依據。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邁上了新臺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公平意識、法治意識、參與意識、監督意識、維權意識在不斷增強。這說明,人民群眾的需要在領域和重心上已經超出物質文化的范疇和層次,只講“物質文化需要”已經不能真實全面反映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
現在影響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其他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由此造成或派生的。發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區域各領域各方面發展不夠平衡,制約了全國發展水平提升;發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區、一些領域、一些方面還存在發展不足的問題,發展的任務仍然很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表現在很多方面。從社會生產力來看,我國既有世界先進甚至世界領先的生產力,也有大量傳統的、相對落后甚至原始的生產力,而且不同地區、不同領域的生產力水平和布局很不均勻。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來看,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總體很好,但社會法治化水平不高,社會建設還有不少短板,文化建設相對滯后,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很多;從城鄉和區域發展來看,我國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之間,城市和鄉村之間,發展水平差距仍然較大,在東部地區和一些大城市,發展水平同西方發達國家差不多,但在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特別是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還比較落后;從收入分配方面看,雖然我國人均國民收入在世界上處在中等偏上行列,絕大部分人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而且有幾千萬人口尚未脫貧,城市還有很多困難群眾。這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相互掣肘,帶來很多社會矛盾和問題,是現階段各種社會矛盾交織的主要根源。發展是動態過程,不平衡不充分是永遠存在的,但當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后不平衡不充分成為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時,就必須下功夫去認識它、解決它。
自治區黨委發布的《關于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亮麗內蒙古的決定》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黨建作出了全面部署,其中的部署也可以看作是內蒙古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解決的重大舉措,從中也能從宏觀上領會到內蒙古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所在。為此,期望內蒙古的研究機構、智庫在此基礎上乘勢而上,更為詳細地研究梳理出我區各方面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具體問題,就像十八大以來我區各方面改革開放的詳細清單、時間表、任務圖那樣,也研究制定出我區各方面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具體問題的詳細清單,以“細節決定成敗”“抓鐵有痕”的精神,制定出解決問題的時間表和任務圖,把十九大精神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內蒙古自治區十九大精神宣講提綱[R].
[2]習近平.為什么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N].內蒙古日報,2017-11-21.
[3]何毅亭.偉大思想理論從何而來——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淵源[N].學習時報,2017-11.
[4]馮鵬志.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網絡].人民網.2017-11-06.
(作者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實踐雜志社原巡視員)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