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韻秋
摘 要 目前,實現法治化已成為全社會的共同目標,其中開展法治教育是最重要的做法,特別是在高校中,法治教育是培養人才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分析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問題、探求高校法制教育解決問題的途徑、提高高校法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高效性成為目前高校共同探索的話題。本文通過分析我國高校法治教育在學校、教師以及學生等方面存在的各種問題,并根據問題研究解決的對策,為我國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的進行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關鍵詞 高校 法治教育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1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的現狀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大力地建設獨具中國特色的法治國家,堅定地走依法治國之路。自十四大以后,我國政府在推進法治化建設方面傾注了大量的心力,如努力地完善法律制度、培育法治文化,弘揚法治精神。在教育領域,也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提出了依法治校和發展法治教育的理念。對于我國各高校的教育活動來說,法治教育是其中極為重要一環。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是建設經濟政治事業的主力,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們國家的未來。其法治意識的高低以及接受法治教育的程度能夠對于我國法治事業的發展產生決定性影響。
客觀地說,各大學生的法治素質普遍較低,所接受到的法治教育也是比較少的,不成系統。因此,高校應高度重視法治教育工作,積極總結法治教育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并提出解決的對策,為我國建設法治國家做出努力。
2高校法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2.1學校方面
2.1.1法治教育的定位不明確
對于各校而言,其開展法治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只有意識增強了,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地加以學習。分析各高校的法治教學活動可以看出,其普遍暴露出定位不準確的問題。雖說各高校強調法治教育就是增強學生的法治理念、傳授相應的法治知識,但是在實際操作進程中教師更多的是傳授法律知識,錯誤地以為只要有了法律知識,學生們自然就知道如何依法辦事了。
2.1.2高校內部法律體系不夠健全
就高校的法治建設而言其最為核心的工作就是健全法律機制,學校務必要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開展各項活動。但需要強調的是,就我國當下的高校教育來說,學校、學生間并未構建起關系明晰的法律關系,學校的規章制度存在著諸多弊端,未能依照國家法律的規定來進行完善,法律條款過于含糊,表述不清。我國各高校所實施的制度是由政府部門制定的,此類部門對于高校的實際情況不甚了解,因此所制定的相關制度也存在著不完善之處,覆蓋面較窄,致使法律和管理無法實現有機結合,對于依法開展管理活動產生了負面效應。也正是因為如此,致使各個高校面臨著無法明確執法負責人、法律關系含糊不清等問題,高校的發展有脫離既定軌道之嫌。
2.1.3 法治教育內容設置不合理
法治教育是一項“必修課”,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能夠產生積極影響。但是,各高校教師總是錯誤地以為只要傳授法律知識就完成了使命,不關注學生法治精神的培育問題。另外,各校的教學資源嚴重不足,致使教師無法高效地加以開展教育活動。當個各高校普遍存在著如下現象:各高校并未針對各個專業的學生開設與之相匹配的法治教育課程,而是以合班的形式來加以教育,此種做法背離了因材施教理論。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在該論文當中簡稱為《意見》)指出,高校在開展法治教育時應該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剖析各高校的教育現狀我們可以看出,其教育模式已經顯得有些落后,在教育進程中只關注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實踐活動的開展。如此填鴨式的教育是無法激發出學生學習法治教育的興趣的,對于學生以后融入社會會產生不利影響。
法治教育內容的安排表現出不科學、不合理等問題。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共計有30個課時,本就比較少,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來進行法治教育。由于課時少、所需要教授的內容多,為了跟上教學計劃,哪怕是比較重要的內容教師們也只能一筆帶過,沒有深入地進行分析。
2.2教師方面
2.2.1教師自身的法治素質不高
法治教育課教師在高校教師中占的比重雖然不大,但卻關系到學校的治理和學生的發展,理應作為一個特別重要的群體來對待。實際上,高校法治教育課教師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近年來屢屢出現問題,新聞中也常有報道。比如,有的教師在課堂上發表抹黑中國的言論,有的教師崇洋媚外,向往西方思潮,也有的教師對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提出質疑,在學生當中產生了不好的影響。若是教師的綜合素養較差,那其也是無法勝任培育學生法治意識的工作的。
2.2.2 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教學模式落后,很少開展實踐活動
就高校教育而言,法治教育其實一直是隸屬于道德教育的。在《意見》實施以后,思政課和法律基礎課逐漸實現融合,傳統的思政教育教師開始教授法律方面的知識。雖說思政教師道德水平較高,但畢竟不是科班出身,因此在開展法律教育工作時表現得有些力不從心。
從現實情況來看,高校法治教育的教學方法過于傳統,即一直沿襲德育教育的老思路來推進教學,大多數的法治課教師也只是單純側重課本知識,忽略實際應用和相關操作。這導致老師習慣于利用單純灌輸的形式向學生教授法律知識,而學生的理解程度究竟如何反而教師并不看重,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案例教學較為匱乏,整體的課堂表現也不夠靈活多變,所謂的法治教育似乎淪落成對單純的法律知識的解讀,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也不夠充分,學生對學習毫無興趣,也無法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一方面,這導致學生只會拿自己所學到的知識來對付測試,另一方面根本無法將相關知識同現實生活搭建緊密聯系,更談不上在生活中能夠靈活應用相關知識。另外,法治教育同大學生自身的專業學習聯系不夠密切,因此學生往往是興味索然,這對大學生法治素質的提升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方面必然收效甚微。endprint
2.3 大學生方面
法律意識不強,部分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對法律的權威性沒有敬畏感,毫無信仰,同時部分學生法律知識極為匱乏,對法治教育課程也毫無興趣。最近幾年大學生違法違紀問題較為突出,這說明向大學生普及法律知識是一項極為迫切的工作。部分學生甚至還存在明知違法卻以身試法的現象,社會責任感較差,認為自己無犯罪行為,法律離自己的生活很遙遠。該群體對于法律的認知和法治教育效果息息相關。
3加強高校法治教育工作的對策
3.1學校方面
3.1.1對法治教育進行準確的定位
高校首先要注意自身定位,要將重點放在提升大學生法治意識這一問題上,要強化其法治觀念,大學生要知法懂法,更要做到嚴格遵守法律要求。尤為關鍵的一點是,通過法治教育要讓大學生明白,一旦遭遇各類侵權行為,一定要懂得拿起法律武器合理維權,必須要使其建立合法維權的觀念。只有定位明確,才能確保高校法治教育達到理想效果,同時也為依法治校構建了充分保障。
高校法治教育的關鍵是努力提升學生法律意識,樹立法治精神,但決不能放松基本法律內容的普及和講授,尤為關鍵的一點是,必須要讓其明確掌握國內當前的法治狀況。
3.1.2及時調整法治教育的教學內容
高校上級主管機構包括學校自身應注意組建專業的人才隊伍,對當前法治教育大綱進行認真分析和研究,要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對相關內容進行優化。針對過去的教學內容要展開細致分析,如果相關內容確實能夠起到提升大學生法治意識的作用,則應注意繼續留存使用;反之,則需結合當前實際狀況對其進行剔除或進行相應調整。法治教育的內容可以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分門別類來設計,有針對性和選擇性的講解他們所需掌握的法治知識,而不是把所有的法治知識簡單的概括講解。分專業、分學生層次的設置法治教育的內容,也更有利于把法治教育的內容聯系到生活的實際,運用不同的方法讓學生親身實踐和理解。
3.2教師方面
3.2.1提高教師的素質
若想提升大學生法治素質,高校應當要在增強師資力量等方面多下功夫。對高校來說,應不斷拓寬渠道,采用多種形式不斷提升法治教師的整體素養。要注意加強教師培訓,緊扣依法治國這一宗旨,高校法治教師應緊隨時代腳步,同時高校還應當為教師從物質、時間等方面創造更多的便利條件,促進其法治素質及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在我國,高校中法治教師的需求量大,但法治教師的規模比較小,短時間內大規模地引進法學專業的碩博人才顯然存在較多困難,也同高校整體發展情況存在沖突。未來一定時期內,高校法治教育的重擔還必須由目前的教師來承擔。對高校來說,未來可以考慮通過外聘具備高素養的司法人士的方式來緩解上述難題。國內司法界中的部分精英人士始終將為人民服務做為自己的宗旨,一方面做為專業人士,其法學知識扎實深厚,另一方面其長期在一線工作,實踐經驗和自身閱歷都極為豐富。假如高校在兼職法治教師這一崗位上能夠將此類人士引入其中,使他們能夠走入高校定期為大學生進行授課,這顯然為增強大學生法治素養開辟了新的思路。
3.2.2改革法治教育的教學形式
高校法治教育課程的傳授目前仍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師會利用課內講授的方式向大學生進行知識灌輸,顯然我們應當注意對這一方式進行改革和創新。對教師來說,應受惠于網絡,從中挖掘更新也更為豐富的素材,對各類焦點事件進行及時歸納,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在法治教育教學中,案例分析的作用是極為關鍵的,一方面,法治教育的課堂會因此變得更加生動,能夠同現實生活搭建密切聯系。另一方面學生能夠對理論知識的學習更加用心,不斷加深自己的認識和理解。
除此之外,還應將多媒體等各類教學方式引入其中,設計生動的教學課件,將照片、視頻等穿插其中,使學生能夠在法治教育課程的學習上投入更多的熱情。
法治教育并不是空中樓閣,透過普法教育視角來看,在課堂之外也應當通過多種形式不斷加強教育。例如,中央電視臺的今日說法節目以“點滴記錄中國法治進程”為宗旨,其致力于公眾的普法教育,同時在監督執法等方面也充分發揮了自身作用。該節目注重事件分析的同時加強了同社會大眾的互動,同時將各類專業人士的點評融入其中,在節目中借助案例用通俗、平和的語言表現形式來進行法律普及和教育,拓展了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形式。各高校可以借鑒這種方法,在學校內部設立自己的“今日說法”,告訴大學生們與他們切身利益相關的法律知識或者他們將來會遇到的法律問題,讓他們通過聽故事的方式學習到各種的法治教育。
3.3 學生方面
高校應當做好學生的法律認同工作,在此基礎上促進其法律意識及觀念的養成,對法律的權威性心存敬畏。假如無法做到這一點,那么法律就很難對其意識和行為帶來影響。
參考文獻
[1] 張全喜.加強和改進高校法治教育工作[D].合肥:安徽中醫院大學,2014.
[2] 王逸曼.我國高校法治教育環境的優化[J].衡水學院學報,2011(05).
[3] 張宇.高校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白城:白城師范學院,2014.
[4] 姜瑞.民辦高校大學生法律素質問題及原因分析[D].鄭州:鄭州華信學院,2010.
[5] 劉霞.大學生法治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師范學院,2015.
[6] 嚴秋菊.論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河南教育,2011(08).
[7] 黃文藝.論高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M].中國長安出版社,2009.
[8] 顏湘穎.大學生法治教育研究綜述:主要觀點與若干反思[J].當代青年研究,2016(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