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
【摘 要】眾所周知,時政新聞是主流媒體施展其新聞宣傳職能的重頭戲,而時政新聞編采人員是重頭戲中重要角色之一。編采人員的業務水平高低,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時政新聞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正因如此,新形勢下如何當好時政新聞編采人員,一直是業內人士探討的話題。本文從三個方面談了筆者的觀點和看法。
【關鍵詞】編采人員 政治敏感 會議報道 積累資料
在主流媒體單位,時政新聞部門擔負著政治性、政策性、廣泛性、信息性、時效性等方面的新聞報道宣傳任務,其地位和作用舉足輕重。他們不僅肩負著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上情下達的任務,而且還肩負著反映群眾呼聲與愿望的,下情上達的任務。同時還擔負著幫助黨和政府以及有關部門答疑解惑的職能,起著“橋梁”和“紐帶”的作用,可以說是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正因如此,時政部門的編采人員崗位更是需要德才兼備的人來擔當。在新形勢下,如何培養和造就時政新聞崗位上的合格的編采人員顯得尤其重要。
圍繞中心工作強化政治敏感
政治敏感是指見微知著,“風起于青萍之末”,就能迅速而敏捷地洞察問題的本質,判明利害,把握問題的發展趨勢。新聞工作者的政治敏感,就是在不同時期要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正確的理解和掌握,并結合宣傳工作實際貫徹執行。新聞編采人員只有不斷增強自己的政治敏感,才能做到堅定理想信念不動搖,明辨大是大非不糊涂,分清主流和逆流、真理和謬誤、真善美和假丑惡,從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終明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實踐證明,編輯記者只有提高政治敏感和政治鑒別力,才會有較高的分析問題,判斷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編采人員處于新聞輿論工作的第一線,用先進的理論武裝人,用正確輿論引導人,是編輯記者的應盡職責。其中,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新聞宣傳工作的基本職責所在。新聞編采人員要想履行好這一職責,要按照新聞傳播規律辦事,胸懷大局,提前謀劃,制定方案,主動議題。同而做到,精心組織,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為全市中心工作的順利開展,宣傳開道、輿論先行、解疑釋惑、凝心聚力、保駕護航。與此同時,還要根據各個時期工作的側重點不同,開辟具有針對性的新聞報道專欄、專題、專訪等節目,借以推動各項中心工作目標的順利實現。在此基礎上,還要追蹤宣傳報道各條戰線落實中心工作進展情況,營造引人向上的正能量環境,并主動回應社會關切。尤其在處理突發事件時,要發聲早、發聲準、發聲好,不捂不蓋、不遮不掩,及時準確給予公開報道,不給謠言傳播留時間,以主流聲音引導社會輿論。
抓住會議重點善于平中見奇
近些年來,改進會議新聞報道的呼聲很高,但就總體而言收效不盡如人意。一些媒體平時讓大量的模式化、程式化的、一般性的會議新聞充斥了版面、畫面,結果造成新聞性不強,可讀性不夠,嚴重制約了新聞報道的傳播力、感召力、影響力的發揮。顯而易見,不改進會議新聞報道,不僅會影響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威信和形象,更重要的是會影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有效傳達和落實,乃至媒體的生存與發展。為了改善這種狀況,新聞編采人員必須銳意進取,推陳出新,多用“新聞眼”看會議,跳出會議就是新聞的怪圈,要在平中出奇上狠下功夫。
曾有業內人士批評過“會議就是新聞”的錯誤觀念,提出“只有會議中那些讀者應該知道的,與人民生活有密切關系的內容才是新聞”的觀點 。在新聞實踐中,編采人員業務水平往往取決于平中見奇上。一是要有一雙敏銳的“新聞眼”,從會議的材料中,或領導即席講話中發現和挖掘出其中一句話、一段話、一個事例中的有價值的新聞線索,然后就其一點生發開去。二是善于在雷同事件中找亮點。一件事偶然發生時,一般會吸引人們的注意,但當同類事屢有發生時,許多編輯記者會認為再沒有可寫的價值了。其實,在雷同的事件中,除了多關注它們的共性外,還應盡可能地找出它們的特殊性和細微區別。只要做個有心人,從相同事件中找到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側面、不同的個性,照樣可以沙里淘金。三是善于在會外找亮點。具有獨特觀察力的編輯記者,有時并不直接報道會議,而是跳出會議,抓住會議上獲悉的某個典型人或事兒,會后進行追蹤報道,采制出有價值的獨家新聞。
積累背景資料以備不時之需
新聞背景資料是編采人員在制作新聞報道時,為突出報道主題,說明報道的目的與宗旨,所積累的相關材料。它是提高時政新聞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新聞報道中,背景資料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它的恰當運用,新聞報道的主題深度會進一步提高,說服力和表現力會進一步加強,促使受眾對新聞事件或是新聞人物的了解更深入、更全面。正因如此,身為編采人員平時注意積累背景資料,顯得十分重要。
時政新聞報道涉及到人類社會活動的各個領域和行業,古今中外,無所不包。凡是新聞報道所涉及的地方,都是時政報道背景資料收集所包括的范圍。概括地說,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歷史、軍事、教育、衛生等方面內容。當然,編輯記者積累資料,是為自己采訪報道的實際需要服務的,是有目的、有重點的。它與一般單位資料室保存的資料不同,不需廣進博納、包羅萬象,而應該圍繞自己的行業分工、編輯分工、記者分工而有區別地儲備背景資料。就一般而言,編輯記者應積累的背景資料可分為兩類:一是已經公開的黨政方針、政策、文件、決定。積累這類背景資料,是為了提高編輯記者的政策思想水平,以便把握好時政新聞的基準點,對新理論、新論點、新政策,做出令人信服的詮釋。二是有可能需要的背景材料,主要包括自己分工的某一領域、某一行業、某一事件、某一單位,以及有關部門的過去及現在的基本情況、存在的問題、發展遠景、典型事跡、人物情況等??傊?,善于積累背景資料,功在有備無患,益在適時生輝。如,電視時政新聞背景資料的積累,尤其在“兩會”新聞報道中可以大顯身手。背景可以加大會議的信息容量,增強電視新聞的可視性。排列有序的會場,單調的畫面,程式化的報道,是會議新聞報道不可缺少的內容,容易造成觀眾的視覺疲勞。然而,巧妙合理地運用相關背景,插入播出畫面,可以跳出會場,打破時空界限,加大信息容量,增強會議內容的視覺形象,起到了為整個會議報道增輝添色的作用。
(作者單位:鞍山廣播電視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