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巖
【摘 要】電視媒體的黃金時代逐漸逝去的時候,收視人群也在悄悄地發生變化。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的電視人在節目形式和形態的改變方面有多方面的努力,但是電視媒體與其他傳統媒體一樣,面對全新的傳媒環境時,習慣于在自己原有的認知框架內解讀被改造了的受眾,并且在這樣的認知框架內設定自己的進化路線。怎樣在新形勢下進行節目創新是每個電視臺都要探索的話題。
【關鍵詞】節目創新 制播新形式 全媒體 立體呈現 低成本 效益最大化
當電視人不斷感嘆電視媒體的黃金時代逐漸逝去的時候,收視人群也在悄悄地發生變化。面對人類歷史上從未出現的“數字化大變局”,電視媒體怎樣做才能在不斷變幻著的媒體環境中掌握傳播的主動權,是每個電視臺都在思考的問題。
在2015年農歷春節前夕,沈陽廣播電視臺經濟頻道打破常規,不走尋常路,傾力打造了低成本、高質量的頻道春節特別節目——《回家過年》。時長120分鐘,臘月二十八首播平均收視3.44%,創下了5.38%的收視高點,取得了良好的收視效果。到2017年春節頻道已經成功制作了三屆頻道春晚,每年的主題都不一樣,每年的收視都進地面前三。
一、有新意,主題感人有共鳴
在眾多電視媒體的無數次嘗試后,終于有先知先覺者開始了手段與目標一致的探索。頻道在節目形態創新時不忘觀眾收視心理的變化,他們將傳播渠道的整合看作滿足不同類型觀眾需求的技術手段,他們將草根的需求轉化為電視的內容后充滿熱情地與觀眾互動。《回家過年》節目組從2014年12月起開始進行籌備。經過反復論證和自我否定,最終確定了以“溫暖人心”為主調,以“回家過年”為情感脈絡,特別構思了曾經活躍在熒屏卻已淡出人們視線的沈陽籍明星和平凡崗位的沈陽人,兩條線索交織結構。節目力圖將祥和、溫暖與感動傳遞給每一位沈陽人,陪他們度過一個充滿溫暖情懷的、別致而有味道的春節。在表現形式上,《回家過年》制作團隊顛覆了以往綜藝晚會的常規思維,摒棄了主持人串聯加文藝節目的單一展現形式,吸取了紀錄片、微電影和舞臺劇表演中的“情景秀”等各種表現手法的優勢,以真人真事的現實紀錄為根本依托,以舞臺劇為串聯,輔之以與主題緊密貼合的文藝作品作為主題的升華。節目將父母期盼游子思鄉,“我要回家”和“等你回家”的互動情感層層展開。頻道春晚創意新穎,使觀眾找到了情感的共鳴。
二、接地氣,鄉音鄉情年味兒足
《回家過年》為了迎合沈城觀眾心理,節目中展現了單田芳、曾靜、艾敬等沈陽籍名人,用紀錄的鏡頭講述了他們對家鄉“年”味的理解、記憶和期盼。同時,節目中還選取了有代表性的人群:見證沈陽變遷的攝影家劉生生、堅守崗位的環衛工人、消防戰士以及鐵路職工、遠隔千山萬水的海外留學生,真實展現了發生在他們身上的,關于“過年”的故事和對于這座城市以及摯愛親人的深厚情感。這樣的篇章結構設計避免了以往社教類專題片生硬的情感敘述和抒發,最大限度地還原了“沈陽人”的現有生活狀態,緊扣住“沈陽人過年”的溫情主線。本次特別節目的制作,是沈陽廣播電視臺在重大節假日節目制作方面又一次大膽而成功的嘗試,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為春節特別節目的創作提供了另一種可能。兩組節目雜糅了多種電視語言,所呈現的不是高高在上、僅供欣賞的傳統晚會,它就像家里的老相冊或一個會心的老朋友,在春節這個特別的日子里,陪觀眾細細感受那些只屬于他們的美好記憶,給人以心靈上的慰藉,在鄉音鄉情中感受過年的美好與溫馨。
三、重融合,全媒體立體呈現
傳統媒體的從業者面對新媒體的飛速發展,能做的就是將這些新技術轉化為傳統制播體系中的一部分,整合多媒體形態,捕捉各層次觀眾收視興趣點,更好地滿足受眾的需求。為使《回家過年》能更好地達到收聽、收視效果,總編室制定了全媒體宣傳方案,打通頻率、頻道界線,形成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全媒體宣傳攻勢,互為宣傳、相得益彰。我臺網站專門制作了網頁,廣播和電視分別采用口播和滾動字幕的方式,互相發布播出時間,使受眾無論通過電視機、收音機還是電腦、手機,無論在家中還是在路上,都能收聽收看到我臺的春節特別節目,三位一體的宣傳播出方式,讓廣播電視和網絡都嘗到了甜頭,成為本次特別節目宣傳推廣過程中的一大亮點。
此次特別節目宣傳著重加強了新媒體宣傳方式的運用,頻率、頻道各自的微博、微信平臺都進行了大力度的宣傳推廣并取得良好的推送效果。新聞頻道微信公眾平臺,每日發布特別節目的專題圖文內容,日平均閱讀量達到3000人次。
經濟頻道《直播生活》微信公眾平臺為此次春節特別節目量身定制、精準投放了多個微信產品,其中《沈陽等你回家》轉發的IP地址覆蓋全國及美、英、俄、日、韓等85個國家和地區,總轉發量突破了15萬次。沈陽廣播電視網針對網絡受眾的不同特點,結合自身的傳播特點,將春節特別節目制作團隊采制的宣傳片進行了重新整合,使節目在網絡的呈現上更加精彩,點擊量累計突破4萬人次。沈陽日報、沈陽晚報、地鐵第一時間、沈陽網及全國各大網站也分別對特別節目及時報道、推送了圖文和音視頻消息。
四、低成本,實現效益最大化
2月16日《回家過年》播出當天,取得了3.44%的收視率,最高收視點達到了5.38%,在沈陽落地的所有電視媒體中同時段排名第三。同以往大型綜藝晚會動輒幾百萬甚至數千萬的大投入相比,沈陽廣播電視臺制作的春節特別節目成本微乎其微,其性價比不言而喻。
大力度的宣傳推廣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在廣告部的積極努力下,雪花啤酒等知名品牌也與我臺春節特別節目進行了合作,在收獲線上收視口碑的同時也實現了線下額外的廣告創收。春節期間兩檔特別節目在我臺廣播、電視、網絡多頻次播出,播出總量達到3000多分鐘,拉長了春節期間觀眾對沈陽臺的關注度,實現了節目制作效益的最大化,收視、創收的雙豐收。
春節期間,從各大衛視單打獨斗的慘烈競爭,到省會市臺抱團取暖的合力對抗,無論是競爭還是合作,其核心內容和形式大體相同,晚會的同質化模式沒有任何改變。而沈陽廣播電視臺的春節特別節目獨辟蹊徑,帶給人們的不僅有喜氣洋洋的年味兒,還有溫暖人心的感動。同時,它也給城市臺在重大節假日特別節目制作方面探索出了一條新的發展之路。
(作者單位:沈陽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電視受眾探析》 《收視中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