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運寶
蚌埠硅基新材料產業已跨入特色化品牌塑造的關鍵期,從“玻璃之都”到“千億硅谷”的躍升,是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的一次組合式升級。
點開透明的電子屏幕,閃爍著熒光,隨著手指的觸控,各種字符和畫面在眼前快速跳動……這在科幻大片中經常看到的畫面,是未來新型顯示玻璃的神奇效果。
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在專攻玻璃60多年的基礎上,持續增加玻璃的科技含量,把一塊普通玻璃變得如此科幻,也為玻璃功能屬性提升帶來無限可能。
小玻璃映照大世界。玻璃的核心成分是硅,硅及硅的衍生品都是硅基新材料,是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可或缺的關鍵核心材料,小到手機、平板、液晶電視、太陽能電池,大到航天飛機、深海探測器,都離不開硅基新材料。
2015年9月,蚌埠硅基新材料產業被列入安徽省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之一。兩年多來,蚌埠基地凸顯出強大的集聚能力和發展后勁,成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
放在區域經濟格局中來看,南有合肥“中國聲谷”,北有淮北“中國碳谷”,蚌埠立足硅基新材料,已進入到城市特色化品牌塑造的關鍵期,怎樣打造集產品名稱、產業名稱和地域名稱于一體的“千億硅谷”?相對于傳統觀念中的硅谷概念,蚌埠打造特色化“千億硅谷”有哪些得天獨厚的支撐體系?為此《決策》記者走進蚌埠,探尋獨特的“DNA基因密碼”。
點硅成金:產業集聚的磁場效應
10月12日,國內首條年產300MW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線產品,在蚌埠高新區凱盛光伏材料有限公司下線。凱盛光伏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項目,是蚌埠攜手中建材凱盛科技集團共同推進實施的重大央企合作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該項目采用世界最先進制造工藝,光電轉化率達到17.9%,刷新世界紀錄。產品將廣泛應用于光伏建筑一體化、智慧農業、新能源汽車、信息顯示等重點領域,為實現未來建筑綠色、節能、環保提供重要支撐。
該項目總投資100億元,全部建成后,將成為國內最大的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基地,預計將帶動上下游產業資金投入600億元,帶動就業近1萬人,將再一次演繹“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基地”的升級過程。
產業集聚是打造千億硅基新材料的第一塊基石,龍頭企業則是最大的牽引力。早在2000年,蚌埠玻璃院就已進入中國建材集團,并在上海改制成立中國凱盛國際工程公司;2014年12月,中國建材集團在北京注冊成立凱盛科技集團公司,蚌埠玻璃院成為凱盛科技的核心企業。經過十多年的一系列改革,蚌埠玻璃院實現了從科研院向科技型企業集團的華麗轉身,成為全國綜合型領軍企業。2016年,蚌埠玻璃院實現產值56億元,綜合業務收入突破180億元。
以凱盛集團為龍頭,蚌埠重點發揮龍子湖區、高新區“雙核心、多載體”作用,壯大總量與優化結構并舉,硅基企業數量不斷增加,已構建起新型顯示、太陽能電池和特種玻璃三條產業鏈為主線,以硅質粉體材料和高端玻璃核心裝備為重要組成部分的產業集聚發展體系。
2016年,蚌埠硅基新材料規上企業實現產值418億元,同比增長22.3%;實現稅收27.6億元,同比增長26%;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1.6億元,同比增長20.4%;2017年產值將突破500億元。在硅基新材料基地有效支撐下,蚌埠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首次突破千億,同比增長27.9%,居安徽省第3位,新興產業占規上工業比重33.2%,居全省第1位。
“立足硅基,帶回一批,帶動一片”,已成為蚌埠硅基新材料的一種延伸形態。《決策》從蚌埠市發改委了解到,從單純圍繞硅做文章到依托硅基新材料延伸產業鏈上下游,促進硅產業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轉變,做響硅基戰新基地品牌,是近兩年蚌埠硅基產業發展的新優勢和突破口。
從硅基新材料的產業鏈延伸來看,通過科技加入光電、理化、熱學、力學等特性后,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在向上游延伸方面,蚌埠玻璃院已實現0.3毫米、0.2毫米超薄玻璃基板穩定量產;2016年5月,0.15毫米玻璃再次刷新超薄電子玻璃生產紀錄。從“超薄”到“極薄”的跨越,不僅解決了電子信息產業的上游材料問題,也將形成新型顯示玻璃的全產業鏈制造。
在向下游應用方面,由各種硅基材料制成的“新玻璃”,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中應用廣泛,為國產品牌手機壓縮成本提供了空間,為下游產業降低成本860億元。超薄電子玻璃助力“電變成光”,光伏玻璃則助力“光變成電”。經多年研發攻關,蚌埠玻璃院突破技術壁壘,光伏玻璃良品率達到89%,國內太陽能電池產業得以壯大。
據蚌埠市經信委介紹,十多年來,蚌埠發揮玻璃研究院、凱盛科技、華益光電等一批知名企業的帶動作用,加強硅基新材料產業優勢資源整合,形成專業化生產網絡體系,發揮規模化生產的虹吸效應和集聚效應,實現產業鏈上下游的耦合鏈接,開辟了玻璃產業發展的新領域和新境界,千億硅基新材料產業正在變成立體化的現實。
產業森林:創新要素的乘法效應
在浮法玻璃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里,有一塊最新研制出來的0.15毫米極薄玻璃。用肉眼從遠處看,這塊玻璃幾乎看不見,只有在靠近后仔細看,才能察覺玻璃的存在。坐落在中國玻璃新材料科技產業園內的中建材信息顯示材料有限公司的高端生產線,能夠達到全球最高技術水平的0.1毫米極薄玻璃的要求。這款薄如蟬翼的透明“新玻璃”,能像普通塑料薄膜一樣彎曲,甚至柔韌性更強。
從“超薄”到“極薄”,爭當全球第一,來自于源源不斷的人才創新力。優秀的人才團隊是蚌埠打造“千億硅谷”的根本保證。其中,蚌埠玻璃院和“掌門人”彭壽,發揮出龍頭帶動的強大引領作用。
30多年來,彭壽始終工作在玻璃工程技術科研、設計和產業化一線,主持承擔了國家“十三五”“973”“863”的15項課題研究。他帶領團隊攻克了一項項重大技術難題,6年來三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這些創新一方面保障了國家光電信息產業安全,更是提升了中國在國際玻璃行業的話語權。2012年,在荷蘭舉行的國際玻璃協會年會上,彭壽被推薦擔任國際玻璃協會主席;第二十四屆國際玻璃大會上,彭壽又被授予“國際玻璃協會主席終身成就獎”。
按照“研發+產業化”的思路,蚌埠玻璃院制定了“引進領軍人才,借用緊缺人才,招聘專業人才,培養核心人才,激勵崗位人才”的策略,建立首席科學家和首席研究員制度,每個科學家帶領一個科研團隊攻關,建成了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5年來,蚌埠玻璃院人才總量增長了2.5倍。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美籍華裔徐根保博士,擔任浮法玻璃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特聘專家;蚌埠玻璃院與北京大學合作共建功能玻璃材料研究中心,同時還有以美國新澤西研發中心、德國慕尼黑研發中心為依托的百名博士創新團隊。
蚌埠高新區推行“人才+項目+平臺”的柔性人才引進模式,打造“人才特區”,對相關項目實行科技人員期權和股權激勵,集聚高端領軍人才、高層次創新人才、高技能人才,成功引進包括中組部“千人計劃”在內的一批高科技人才。
40多年來,蚌埠玻璃院種下的硅基產業“種子”,如今正在成長為一片“玻璃+產業森林”。在這個全新的產業創新生態體系中,各類創新要素集聚,有效破解了蚌埠本土創新資源有限的“痛點”,是蚌埠硅基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活力源和加速器”,更是蚌埠打造“千億硅谷”的根本支撐力。
品牌標識:“千億硅谷”的底氣與信心
站在蚌埠基地建設兩周年的時間節點上觀察,隨著硅基新材料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的延伸越來越長、越來越高端,塑造一個統一的區域品牌標識,已是勢所必然。
首先,蚌埠硅基新材料加速發展占“天時”。從全國宏觀經濟走勢來看,目前正處在硅產業變革和升級的“機會窗口期”。硅基材料作為國民經濟中必不可少的基礎材料,一直是產業鏈的前端,其轉型升級的空間巨大,特別是“十三五”以來,太陽能光伏、信息顯示等應用持續擴大。另一方面,從下游企業看,多為汽車、電子、航空等戰略性新興領域,隨著“中國制造2025”戰略深入實施,產業前景廣闊、潛力無限。這些都為蚌埠“千億硅谷”建設提供了市場可能性。
從安徽省層面來看,蚌埠硅基新材料產業是安徽省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之一,作為安徽“三重一創”的重要內容,在政策支持體系上占據先發優勢。特別是在融資創新上,安徽省1億元專項資金和蚌埠市總規模30億元的硅基新材料產業基金,發揮產業基金的撬動作用,助力企業突破融資的“最難一道關”。
其次,蚌埠40多年硅產業的歷史積累和沉淀,是“二次勃興”的內在因素。蚌埠在地利上毗鄰硅礦資源豐富的原產地,硅基上游企業多,發展硅基中、下游產業可謂“得硅獨厚”。蚌埠玻璃院是國家級科研院所,高水平的研發平臺和研發團隊,創新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獲得國家專利從2000年時幾乎為零,增長到目前的近千件。
再次,平臺載體是蚌埠起跳的有力支撐。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是最大創新載體,蚌埠國家級高新區在全國高新區綜合排名第46位,在安徽省僅次于合肥高新區。包括浮法玻璃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玻璃節能技術研究中心等多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在內,蚌埠基地的省級以上研發平臺累計達到43個。利用自主知識產權和創新成果建設的中國玻璃新材料科技產業園,被列為國家級硅基新材料產業基地。
最后,一整套政策體系正在發揮出疊加效應。經過近兩年持續推動,蚌埠基地發展的體制機制、產業服務、資金支撐、招商合作、人才引育等政策相繼出臺,形成較為完整的政策支持體系。同時,蚌埠基地圍繞硅基新材料建鏈、延鏈、補鏈、強鏈,大力開展產業招商、協會招商、節會招商,釋放以商招商的磁場效應,基地大招商、招大商的氛圍已蔚然成風。
“從最初的石英砂到簡單加工,建筑型材到工業型材,再躋身到能源動力、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高性能硅材產業,蚌埠硅產業由加工、制造向創造的三級跨越,折射出蚌埠硅基產業的精彩蝶變。”蚌埠打造“千億硅谷”,一個新興產業與一座后發型城市的共進共贏,可以說是其勢已成、其時已至、其興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