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生
在歷經近40年舉世矚目的增長之后,中國已然成為世界舞臺不可或缺的角色。究竟有沒有一個不同于其他國家的“中國模式”?通過“大政府+宏觀調控”是否能夠走出一條推動經濟持續發展?
中國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和手段實現了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根據目前中國的主流觀點,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高速的經濟增長率以及獨特的儒家文化傳統等因素,是所謂的“中國模式”的重要特征。然而,本書通過對比分析中國、印度和巴西的經濟發展歷史,所謂的“中國模式”的手段、方法不獨特,所取得的經濟成績也不獨特,甚至它所帶來的問題都不獨特。
書中提到,中國的增長一直都在遵循著基本的經濟原則,中國的成敗得失都可以從其他國家走過的路中看到相似的情形:土地改革和私營部門的發展是東亞各國發展的重要原因,中國也不例外;經濟上,自由市場和民營企業的發展將帶來國家的繁榮。從欠缺方面來講,中國的不足也能在拉美國家的發展中找到影子:在拉丁美洲,巨大的貧富差距困擾著每一位執政者;在拉美各國,居民消費普遍過低,居民個人收入增速遠低于整個國家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速,拉美國家的發展困境也正是目前中國發展的困境。也就是說,中國的發展遵循一些普世的原則,當中國遵循這些原則時,就獲得發展;當背離這些原則時,就出現問題。
到目前為止,中國的經濟增長并沒有脫離一般的經濟發展規律,其成功經驗和欠缺都可以在其它國家的經歷中找到印證。而未來的持續經濟發展,還是要依靠“市場”、“法治”等要素。
《規則與實踐的分離及融合》
許根宏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7年8月
本書以拆遷問題為例,通過拆遷場域法律與社會互動的考察,呈現出法治建設面臨的共性問題:規則與實踐發生不同程度分離,借拆遷問題回答了法律如何與社會實現良性互動的問題。
《回蕩的鐘擺》
許小年
中國計劃出版社
2017年6月
目前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困難期,要想經濟復蘇,必須先化解凱恩斯模式所積累的種種風險;在清理了債務、過剩產能和銀行壞賬后,需要回歸改革開放前半段的中國模式,也就是亞當斯密模式。
《國粹》
王充閭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年7月
本書是一部中國人的心靈精神史。它以優美的散文闡釋中國人文傳統、講述中華五千年波瀾起伏的往事,寫出了中國傳統的人文情懷、精神世界和心靈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