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迎春+楊玉
在處理基層復雜問題時,如何做到既靈活運用政策,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征地拆遷、土地流轉是鄉鎮干部經常直接面對的復雜工作,事關群眾切身利益,政策性強,涉及千家萬戶,一把尺子往往無法量到底,矛盾多發。在處理基層復雜問題時,如何做到既靈活運用政策,又能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高速公路取土點之爭
省重點建設項目XX高速征地拆遷工作,在村民全程監督下雖然幾經波折,最終于7月底按期凈地交付使用。看到各級領導笑逐顏開地蒞臨開工儀式,大加贊賞地方民風淳樸,總算松了一口氣。
烈日灼人的8月,白楊樹葉都懶得動彈。項目部偶爾發生電纜、電機、抽水管、柴油被盜事件,民警在村干部帶領下從村民組逐戶搜出被盜物品,保障了正常施工。某個正午時分,接到項目經理打來的求救電話:有幾十個群眾阻撓施工。立即報告主要領導并趕往施工現場,路上分別和施工單位、村干部簡單了解情況。
原來,昨天下午某領導到工地察看,聽幾個群眾反映希望施工單位能從他們村民組挖塘取土,便一口答應了。今天上午群眾要求施工單位按領導答應的內容辦,施工單位不同意,中午就發生阻工事件了。工地上20多位婦女橫七豎八躺在推土機旁邊,瞇縫著眼睛往車子上看,儀表盤顯示室外氣溫高達46度。
當時的想法,一是希望讓群眾的情緒降降溫,以便于下一步工作;二是如何做施工隊工作,落實好領導昨天的表態。因為在施工前多次征求意見時,該組群眾在取土點塘壩養魚、蓄水、用地補償方面要求過高,施工隊轉而在附近村民組按800元/畝標準重新選擇取土點。現在如要調整取土點,勢必產生新的矛盾。
施工隊以新取土點需要重新勘測土質、新建施工便道增加成本、占地補償費要求高、群眾難纏等理由堅決反對調整取土點。理解施工隊困難也掌握他們急于施工心理,分析如果矛盾拖久了,勢必影響工程進度,綜合業主對施工單位工程進度處罰款和新建取土點施工成本相比,形成初步意見:答應該組群眾挖塘取土需求,但不予任何補償;原取土點深度減少,面積、補償標準不變;新取土點增加費用由施工隊自行解決。
下午4時,和項目經理、村書記帶了幾箱礦泉水來到工地,等待已久的群眾一下圍了上來,雖然還七嘴八舌強調自己訴求合理性,但是面對從頭至尾負責該項目的鄉村干部也自知理虧,最終接受了協商意見,同時對隔壁村民組通報情況,取得支持。
通過此次事件發現,所謂民風淳樸是相對的,群眾在利益面前尋求最大化是正常現象。如果不能實事求是堅持政策,一味妥協,群眾同樣會因受益不均而產生不滿,造成工作被動。
專家點評:
做好群眾工作需要基層干部增強群眾工作的本領,既需要提升領導力,更需要運用領導藝術。領導力必須要和實踐相結合生成領導藝術,才有用,才有效。
讀完這個案例,深感基層一些工作的復雜甚至是無奈。如果只從依法治理的角度分析,群眾阻攔施工的做法于法無據,不應該予以支持,反過來還要追究群眾耽誤工期造成的損失。
存在即合理。無論群眾的訴求是否合理,阻攔施工的事件已經發生,對基層干部來說,當務之急是如何及時應對,怎么有效處置。案例中現場處置的干部為我們展現了方圓兼顧的領導藝術。
群眾阻攔了施工,如果置之不理,一方面會影響項目工期,另一方面也可能會造成雙方矛盾的激化,影響當地社會的穩定。這種情況下,基層干部處置時,首先是把盡快施工和維護穩定作為處置原則。在具體處理上則體現出高度的靈活性,最后協調施工方和群眾雙方各退一步,達成一致。
事件處理完畢,就要全面總結經驗教訓,這一事件為什么會發生?主要是因為領導干部在沒有和施工方充分溝通、達成一致的情況下,就對群眾的取土需求進行了承諾。這樣,群眾才會有恃無恐地去阻撓施工。
基層領導干部不能輕易對群眾的利益訴求隨便許諾。但現實中,基層干部對群眾訴求隨意甚至隨口許諾的情況還比較常見,這就需要我們去反思。
凋零的“玫瑰”
工商資本下鄉是當下農村一個較為熱門的話題。有些是早年外出辛苦打拼積累點資金,回到曾經熟悉農村的“轉型創業者”;有些是大戶聯合,大面積流轉,仍然傳統種植,賺取規模效益的“新時期勞動者”;有些是炒作概念,利用農業項目平臺進行非法資本運作的“忽悠者”。下面介紹的“玫瑰小鎮”就屬最后一類。
2011年4月,披著港資外衣的“玫瑰小鎮”項目由招商引來,幾位操江浙口音的老總在現場考察后,對投資環境非常滿意。當場給地方政府描繪了美好的投資愿景:以800元/畝/年租金租賃500畝農田,投資2億元,打造集鄉村旅游、玫瑰精油提煉、露天婚慶基地、玫瑰茶園、高端養老為一體的玫瑰小鎮核心區,依托玫瑰深加工企業,以公司收購加農戶種植模式,逐步帶動周邊農戶種植玫瑰共同致富。
鄉鎮大致考察了公司情況,是在本市注冊的一家集團公司,經營范圍涉及礦石、寺廟開發等。公司有實力、項目吸引人,高額的租金受到群眾歡迎,“玫瑰小鎮”項目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很快達成投資協議。
2011年11月,500畝土地在一陣塵土飛揚中很快就變成了玫瑰環繞的嶄新園區。上級領導一批又一批考察,對玫瑰旅游項目大加贊賞。公司和政府都在加大對外宣傳推介力度。
2012年5月,為期3天的首屆“玫瑰文化藝術節”在玫瑰小鎮隆重舉行。現場停放了80多輛豪華大客車,嘉賓名冊涵蓋國內各級社會機構人士,盛況空前。似乎感覺到玫瑰盛開背后的異味,地方政府在玫瑰節舉辦上只愿做活動環境服務者,始終未介入承辦。
2013年上半年,企業租金付得就不那么及時了,后來不斷傳出企業法人變更、涉及經濟糾紛等信息。2013年底通過司法程序與公司交涉拿到部分租金。2014年之后就再也找不到項目負責人了。
公司負責人失聯,繼土地租金之后,集團公司拖欠玫瑰小鎮土建、綠化承包商工程款、上千萬非法集資本息兌現問題紛紛暴露出來。綠化商要把樹木挖走,考慮成本又放棄了。少數憤怒的投資人卷著鋪蓋在玫瑰園工棚睡了一年多,占著園區不讓政府收回。
為防止群體性事件發生,最終政府咽下了自種的苦果,由財政苦苦支撐玫瑰園項目每年的土地租金。無人照料的玫瑰至此一天天凋零。
專家點評:
地方治理理論關于政府和企業的角色定位大家已經耳熟能詳:政府創造環境,企業創造就業。但在具體工作中,政府與企業的角色遠比理論的闡釋要復雜得多,要豐富得多。
案例引發我們思考兩個問題:一是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二是地方政府在項目運營失敗后究竟承擔什么責任?
關于第一個問題,在案例中,能夠看到地方政府已經意識到“玫瑰小鎮”的投資和運營風險,但同時又在“加大對外宣傳推介力度”。政府存在兩種方向相反的行為,有些事情支持甚至參與,有些事情則回避。政府對外宣傳推介的行為可能會對投資者等市場主體產生積極影響,如果這樣,政府創造環境的角色是錯位的,行為是不當的,政府應該承擔該承擔的責任。
關于第二個問題,問題暴露出來后,為防止群體性事件發生,最終政府咽下了自種的苦果。案例的結果與許多地方都類似,項目失敗,因為穩定問題,政府最終承擔兜底和無限責任。按照政府和市場角色定位,投資方、承建方、綠化方、土地出租方等各方市場主體,是否應對自己的市場選擇承擔最終責任呢?賺錢了,跟政府沒關系;虧錢了,要政府承擔責任。這就是有些地方政府和市場之間關系的邏輯。
市場什么時候能真正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政府又什么時候放手讓市場主體歷練拼搏,使市場主體真正成長成熟起來?社會輿論更不應該把市場主體的投資失敗、群體訴求和社會穩定緊密掛鉤,不能凡事都是政府托底。政府要做的就是最基本的社會保障。
路漫漫其修遠兮,政府創造環境的角色定位到行為到位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