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自釗
“宣州區任何時候都必須咬定工業發展不放松,要持續開展工業突破。我們希望通過各方面的努力,將宣州區的工業發展推進到一個新的水平。”
三天宣州之行,記者一直在思考:對于個人來說,只要努力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整個世界都會為你讓路;對于一個區域來說,只要想發展、謀發展,找準路子,并鍥而不舍地走下去,就會形成合力,全世界同樣會為你讓路。
作為一個后發區域,宣州區是如何形成“發展合力”的?“加速度”的背后是怎樣的區域發展總體思路?宣州區決策者又是如何謀劃發展的?
把握區情 謀定而后動
《決策》: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區縣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宣州區卻能逆勢上揚,取得長足進步。宣州區近年來確立了怎樣的發展思路?
余宏漢:謀劃地方發展,首先要搞清楚我們發展的歷史方位是什么,歷史使命是什么,主攻方向是什么。宣州區過去有一定的發展基礎,但與它唯一市轄區的地位是不相符的。宣州區最大的短板在工業,如果沒有工業的大突破,我們的經濟總量、經濟實力就難以和周邊縣市同步提升。更重要的一點,作為宣城市市轄區,按照中等城市規模建設,核心是集聚人口,人口集聚的前提是工業化和產業集聚。按照這個邏輯,宣州區任何時候都必須咬定工業發展不放松。我們希望通過各方面的努力,將宣州區的工業發展推進到一個新的水平。
《決策》: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宣州區目前處于怎樣的發展階段?
余宏漢:經過幾年的奮力拼搏,宣州區經濟社會發展邁入了厚積薄發的新階段。隨著“工業突破”、“項目立區”的深入推進,宣州區發展的積極因素不斷聚集,機遇前所未有。以工業為例,我們有一批企業做大做強了,招商引資的企業也陸續建成投產,馬上就能為宣州的發展出力發力。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只要我們堅定進位趕超的決心不變,保持攻堅克難的韌勁不減,就一定能開創宣州發展新局面。
《決策》:基于新的發展階段,下一步宣州區的發展有何謀劃?
余宏漢: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是宣州區工業經濟突破的重要時期,也是工業穩固根基、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必須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推進工業強區建設。
我們爭取在“十三五”末的時候,進入百強區前80名,這既是壓力也是動力,能激發我們各方面的合力。宣州區的發展仍然需要扎實工作、埋頭苦干、奮發有為,容不得有半點自滿和懈怠。
工業突破 打造強力引擎
《決策》:產業是發展最重要的支撐,近年來宣州區制定了怎樣的產業戰略?
余宏漢:在持續推進“工業突破”和“項目立區”的同時,我們高度重視產業發展規劃的編制,希望用一個管全局、管長遠、管方向的產業規劃來引領和統籌全區發展。編制產業發展規劃,是明確產業發展定位的客觀需要,是破解要素瓶頸制約的必然選擇,是實現轉型升級發展的現實需求。《宣州區“兩區四園”產業發展規劃》的編制,實際上是理順園區管理體制,進一步優化產業發展導向、路徑和布局,完善功能配套和管理體制。
《決策》:產業發展規劃的引領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
余宏漢:我們提出,全區上下要以產業發展規劃為根本,真正做到對宣州區今后發展方向、總體發展思路、園區功能定位、產業空間布局等情況了然于胸、如數家珍。同時,以招商引資為強力引擎,以集聚發展為發力方向,以項目落地為重要抓手,不斷提高主導產業的關聯度、集聚度,實現轉型升級發展。
《規劃》還有一層含義是落實協調發展、綠色發展。從協調發展來看,我們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將“兩區四園”打造成產城一體、產鎮結合的新平臺。從綠色發展來看,能夠發展工業的地方,我們把資源配置的效率最大化,對環保也進行集中處理,而不是村村冒煙,從而解決散亂污,同時也有利于供地保障和產業集聚,以后企業相互間的配套會越來越緊密。
《決策》:科學的產業戰略和規劃最終要靠人去落實,宣州區近年來是如何開展干部隊伍建設的?
余宏漢:宣州區堅持不懈地樹立正確的用人導向,堅持“好干部”標準,具體來說就是:在干事中選人,選能干事的人;干部用項目說話,項目為干部說話;“三看三不看”,不看表面看表現,不看背景看實績,不看資歷看能力。
既要發揚“老黃牛”式的干部精神,又要打造一批“獅子型”干部。事業成敗關鍵在黨,關鍵在人,區域發展關鍵在干部隊伍,正確的用人導向讓一大批優秀干部脫穎而出,為未來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等高對接 把握大勢謀發展
《決策》:宣州區地處承東啟西的重要節點,是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橋頭堡。今天,承接產業轉移越來越需要等高對接,對此,宣州區有哪些謀劃?
余宏漢:下一步的關鍵,是我們怎么和蘇浙滬看齊,在“五大發展”上真正等高對接,這一點至關重要,是我們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思想基礎,也是下一步我們的工作基礎,不等高對接,就永遠落后于人。我們一方面要學習發達地區先進經驗,另外一方面不能盲目跟風,要從跟跑逐漸到并跑,進而在某些領域實現領跑。
作為承東啟西的重要節點,我們必須堅持開放發展。我們開放發展的抓手是“八個對接”,在思想觀念、體制機制、產業發展、開放平臺、生態文明、創新要素、基礎設施、城鎮建設上全面對接蘇浙滬,與丹陽、高淳、南潯、安吉等地加強合作,建立區域互動機制。
《決策》:宣州區的發展與東部地區產業轉移息息相關,宣州區如何踏準節奏,把握產業轉移規律,從而實現快速發展?
余宏漢:我們不再單純地被動承接產業轉移,現在必須承接先進制造業的轉移,變發達地區的創新創造為宣州制造,還要積極培育和引進創新要素,實現自我創新發展。如果只是單純的產業轉移,就會永遠落后。
在“雙創”和創新發展的大時代,我認為宣州區與發達地區幾乎處在同一起跑線上。我們有成本優勢、環境優勢和后發優勢,不能講創新發展就是發達地區的事情,我們也要抓科技創新,要比發達地區下更大力氣抓創新發展。
后發地區要在軟環境和配套服務上做文章,要把政策的杠桿用好。比如,省里出臺了很多創新發展的政策,如果我們把這些政策用好用足用活,對長三角地區的科技創新企業會形成很強的吸引力。
《決策》:當前,發達地區產業轉移趨勢是怎樣的?基于新的趨勢,宣州區如何應對?
余宏漢:不能盲目承接產業轉移,一定要立足于未來的產業發展大勢。隨著國家對環保的重視,這一輪產業轉移與產業淘汰升級是同步的,低端產業在轉移的過程中就被淘汰了,因為它很難找到能落腳、能接受它的地方。對于我們承接地來說,一定要立足于升級以后才能承接。
新一輪產業轉移的浪潮非常猛,這就要求我們主動作為,不能等著產業過來,而要主動挑選、招引優質企業和好項目。我們有政策疊加優勢和環境優勢,隨著我們和長三角地區交通物流的日益便捷,一定會在發展中占得先機。不能只看到自身的弱點和不足,而看不到我們的優點,在正視弱點的同時,更要放大自己的優點,才有可能在新一輪科技創新和產業轉移的大潮中拔得頭籌。